【摘 要】太行山红色美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孕育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并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特定地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在整体上存在红色美术共性化的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形成了自身内在的艺术特色,有明显的区域化特点,其作品主要采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形式丰富多样,艺术语言单纯朴素,创作内容厚重,创作时间跨度大。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是中国红色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并丰富了中国现、当代美术的表现内容,至今已演变成一种独具太行山意蕴的图像资源符号,承载着特殊地域的红色革命精神和时代内涵。
【关键词】红色美术;太行山;创作手法;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001—04
自抗日战争时期起至新中国成立,再到我们现在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术家们依托太行山的红色文化资源创作了一批特色鲜明、意蕴深远的红色题材美术作品,他们以不同的选材视角和艺术语言重新塑造了厚重、辉煌的太行山革命史,从多角度诠释着伟大的太行精神,充实并丰富了中国现、当代美术的表现内容和手法,迄今为止已经演变成一种独具太行意蕴的图像资源符号。这些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在整体上存在红色美术共性化的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形成了自身内在的艺术特色,接下来笔者将对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其整体的创作面貌和特殊的艺术内涵。
一、创作形式多样,从“木刻版画”到多艺术类型的流变
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类型多样,以版画、国画、油画和雕塑为主。抗战时期创作的主要是木刻版画作品,木刻版画因其自身制作成本低、方便、有强大的复制能力,所以成为敌后战场开展宣传工作主要的艺术形式,红色基因自此植根于太行山美术创作中,这一时期的木刻版画作品主要是“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在太行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宣传工作时创作的,数量非常大,主要有反映根据地建设的木刻连环画小册子,中国传统套色木版年画基础创新而来的“新年画”,还有反映抗战必胜信念,以鼓舞人心,鼓励军、民联合抗敌的题材,还有“门画”形式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如胡一川的《太行山下》《军民合作》《反对日本兵到处抓壮丁》,彦涵的《春耕大吉,努力生产》《保卫家乡》《军民合作,抗战胜利》等;新中国成立后到21世纪的新时期,艺术家们依托太行山深厚的红色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创作的以反映该地区红色革命历史的美术作品,以国画、油画作品为主,还有部分雕塑作品。国画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如山西籍画家杨力舟、王迎春创作的《太行铁壁》《太行烽火》《太行浩气传千古》,王玉玺创作的《左权将军在太行》等等,用现代的眼光追溯历史,反映、再现并重新塑造了革命年代的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油画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比如罗工柳的《地道战》,张文新的《巍巍太行》,还有画家龚森浩和龚南轲父子共同创作的油画肖像作品《太行浩气》等;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雕塑作品有雕塑家李象群主持创作的八路军将领组雕《太行山》,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风采。
二、彰显共产主义美学理想,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在毛泽东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议上的讲话》与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一直以来主要采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两结合”的创作手法是从革命历史的实际出发,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深刻地反映现实,鲜明地表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激情,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美学理想的追求,它不是对真实历史的简单复制,而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典型化的创作,这些作品都融入了艺术家自身的历史感情和独特的思考与想象,是对真实历史场景的浓缩、提炼和升华。因此,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术作品“既尊重现实,又高于现实”,能够传递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精神力量,起到鼓舞民心的作用,实现红色美术对人的教化作用。阎祥田的油画作品《铁流太行魂》,画家正是利用“两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一幅太行革命根据地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画面,为了表现出昂扬的革命激情,画家在尊重历史客观事实的同时,主观采用了大尺幅、大场景、满构图的创作形式,将八路军将领形象,战士行军、战斗的场面和人民群众进行物资补给支援前线、热烈欢送八路军队伍的众多真实历史场景集中进行展现,融合进同一个大构图中,画面异常丰富,这样就主观强化了军守民、民拥军的热烈情绪和氛围,再通过简化色彩,运用红、蓝、白三种简洁的颜色搭配结合人物富有张力的神情和动作表现,最终营造出一种极其昂扬、热烈、积极的画面主题基调,传递出光明、奋进、向上的太行精神力量。
三、地域特色突出,独具太行山意蕴的元素贯穿画面
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整体地域特色鲜明,这主要是由于画面中大量出现的独具太行山意蕴元素。其一,英雄人物肖像画作品常以巍峨、雄浑的太行山体作为背景,以突出其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画家杨力舟、王迎春创作于70年代的中国画作品《太行浩气传千古》描绘了朱德总司令手拿望远镜,屹立于太行山间的高大英雄形象。这幅肖像作品用浓墨勾勒出朱总司令和右下角手牵战马的士兵,背景则用淡墨描绘了刚劲、巍峨的太行山脉,线条流畅,画家在肖像画中巧妙地运用太行山元素与人物建立關系,通过生动的表现手法用山衬托了人,又让人与山在形式和内涵上形成了某些呼应。其二,描绘发生在太行山上的著名战役、战场画面的美术作品中均以极具地域特色的太行山体为依托,如任梦璋、杨为铭创作的《平型关大捷》、张文新的《巍巍太行》,分别选取不同的场景、角度,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了崇高、险峻的太行山的地域环境;其三,还有一种是画面中带有太行山地区民俗文化特色元素的作品,比如罗工柳的《地道战》,民兵的衣服、头巾、帽子,还有牲口棚中场景的安排,墙上的农具等这些细节设计,都是太行根据地农民敌后战场的真实写照,全部取材于现实生活,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由于罗工柳在抗战期间就随“鲁艺木刻工作团”深入太行山敌后根据地负责开展美术宣传工作,这幅作品的灵感就是源于革命战争时期太行山人民的真实生活。以上这些独具太行意蕴的元素使得这部分红色美术作品带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蕴藏着特定地域下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
四、作品长于构思,形式结构丰富多样
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以反映太行山红色革命历史的美术作品,其形式结构的安排逐步趋向于多样化发展,构思巧妙,画家对画面精心组织,且更加善于驾驭宏大尺幅的构图。杨力舟、王迎春的《太行铁壁》(如图1)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这幅作品的结构安排在红色美术中极具突破性,画面描绘了52名军民人物,其中有共产党高级将领,也有普通士兵和男女老少各异的民众,画家将各人物的身体姿态做了抽象化处理,众多人体直立向上,与太行山的山势相结合,将人体化作了太行山的山体,营造出一种太行儿女坚不可摧的浮雕式的艺术效果,像一座座庄严的丰碑,深刻诠释了伟大的太行革命精神。杨力舟、王迎春擅长大尺幅作品的构图处理,他们的另外一幅中国画----《太行烽火》(如图2)的形式结构同样处理得非常独特,打破了红色美术较为单一化的表现方式,采用中国画六条屏的作品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却借鉴了西方画中的“拼贴”,将不同时间、空间,不同视点的革命人物和历史事件全部有序地统筹到一个完整的画面中,碎片化的拼贴形式非常契合战争主题,加之六条屏的呈现使得画面极具视觉冲击。
五、艺术语言单纯、朴素,整体呈现出严肃、庄重的审美风格
由于红色美术带有强烈的政治性,以政治功能作为依托,它的组织、产生(整个创作过程)、指导思想、表现内容、功能意义等都与政治要求有密切关系,这些方面的因素直接决定了红色美术整体追求一种严肃、崇高、庄重的审美风格。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同样具有这些审美风格特点,反映在具体的画面中,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如这些作品整体的艺术语言都较为单纯、朴素,注重构图,追求形式美感。画面结构性因素简洁、明确而有力,作品中常见一种统一的“势”,以突出主题的精神性;人物造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且艺术家常对其做抽象化的主观处理;画面色调统一、庄重,但作品整体缺乏色彩的表现,国画中利用笔墨营造黑白层次效果的作品居多,个别国画作品在黑白对比效果之中间用少量彩色作点缀,但整体色彩依旧较为简洁、朴素,油画作品整体色调统一,色彩偏向写实,近几年来画家主观性色彩的应用在逐渐加强,色彩的表现开始丰富起来。
六、创作内容厚重,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跨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太行山红色题材的美术作品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发展演变至今,涵盖内容厚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美术创作的题材选择自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发生了改变。太行山红色美术在新时期逐渐打破了红色美术题材单一化的倾向,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表现太行山地区的革命事件和英雄人物,而是从多角度挖掘红色基因,选材更加贴近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人民生活。新的表现内容层出不穷,有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记录这一地区改革发展新貌的,有讲述平凡的共产党员在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有描绘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解放军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题材……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如张明堂、赵益超合作的《战太行》、许华林的中国画《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郭兰莹的中国画《英雄梦》、杨莎的白描作品《危机关口》等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注重构思,内容贴近当代人民生活,富有地方风味的特点。
七、共同的价值目标——传承伟大的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是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灵魂,是其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以画为体,以史为魂,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不仅是伟大领袖、革命英雄和太行儿女在艰苦卓绝战争中的真实写照,用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走过的风雨历程和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丰功伟绩,同时是艺术家对太行山地区红色革命和建设历史的高度提炼,融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承载着伟大的精神价值,即太行精神。通过红色美术作品的传播,让后辈了解那段红色革命历史,深化当代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传承和弘揚伟大的太行精神是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共同价值目标,也是其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和核心价值所在。抗日题材经典美术作品——罗工柳的《地道战》,为当代人生动再现了抗体战争时期太行山地区的人民用地道战的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场景,将历史内容的真实性与美术作品的艺术性相融合,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了解革命故事,走进用艺术手法渲染出的画面情境和氛围中,了解先辈们勇敢顽强、艰苦奋斗、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太行精神,进一步激发当代人的爱主义情怀,教育其在新时期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砥砺前行,这便是太行山红色美术核心价值所在。
八、结语
综上所述,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是中国红色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并丰富了中国现、当代美术的表现内容,至今已演变成一种独具太行山意蕴的图像资源符号,承载着特殊地域的红色革命精神和时代内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分析研究这部分美术作品整体的创作面貌和特殊的艺术内涵,对激发新时代美术工作者们挖掘和创新创作方式,延伸和拓宽红色美术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实现艺术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对大众进行党史学习和青年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均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尚辉.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21(6).
[2]范晓杰,张莹,张德禄.山西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1).
[3]胡守勇.红色文化的概念、特征与新时代价值[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8(4).
[4]范迪安.百年丰碑 丹青镌刻——美术画卷中的百年党史[J].美术研究, 2021(4).
[5]李冠燕.红色年代的经典图像——以国家博物馆革命题材美术创作活动为中心[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治学院校级一般项目“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ZC2021004)。
作者简介:贾慧芬(199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红色美术与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