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明,楼佩煌,郭大宏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2.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188)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 年[1]。构建高水平的科、产、教融合体系是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必要途径[2]。设置研究生工作站,可以有效地扩大研究生教育资源,创新研究生教育形式,从而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3]。
新工科内涵强调的是专业精神、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4]。智能制造工程多学科交叉,是新工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强的工程性与技术性[5]。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实现了知识、技能与应用的无缝衔接,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锻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与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奇股份)共建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平台,针对新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探索了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联合培养机制、专业实践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
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建设自2009 年启动,目的是响应研究生培养目标从“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的需求[6]。研究生工作站是由企事业单位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后向科技厅、教育厅申请设立、出资建设的技术研究机构,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江苏省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2]。2017 年,为深化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工作,经过探索,形成了校(院)级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4个层级的建设模式[3]。截至2022年,获批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近10家,优秀研究生工作站近300家,累计吸引近7 000名高校导师、9 000名企业导师,数万名研究生通过工作站进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与科研活动,有效地提升了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在实践过程中研究生工作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建站企业方面看,专业实践主要在企业进行,但对研究生论文质量的监控企业导师参与较少,无法对专业实践环节做出准确的评价[7];由于相关的校企合作法规缺乏,研究生出站后,企业的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存在泄露的可能。2)从高校方面看,高校没有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及企业导师进行评价的权利,也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很多企业导师自身承担着企业的各种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也缺乏指导研究生理论研究、论文写作的经验,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进站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工作站的管理和组织架构完全融入天奇股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实际运行框架之中,并由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其也是企业导师团队带头人,此外还与学校相关领导或专家一起组成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不但参与技术中心计划制定、研究方向及研究任务确定、工作考核等,还负责落实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天奇股份和南航的相关人员组成技术委员会,成员包括公司管理和技术部门负责人、学校导师等。图1所示为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架构。
图1 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架构
由天奇股份与南航合作导师提出研究项目,进站研究生在学校导师指导下提出申请,管委会择优选择方案,明确进站研究生的工作任务、预期应取得的成果以及成果分享、保密条款、中期检查及结题验收、职责和权利等,图2所示为研究生工作站培养流程。
图2 研究生工作站培养流程
进站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根据合作研究的项目要求,指派一名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企业高级管理或技术负责人为企业导师。研究生在站期间以企业导师指导为主,导师负责在站研究生开发实验工作的指导,学校导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交流,协助解决研究难题,项目完成或到期后,设站企业根据完成结果和产出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进站学生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首次进站必须接受企业安全教育,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会同校内合作导师确认签字。对在站参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学生,每周召开例会,对好的进行表扬,对不足及时批评指正。由于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到位,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该方式得到了校企双方的认可。
进站研究生所完成的项目和知识产权除有特别协议外,归天奇股份和南航共有。所发表的科技论文经校企双方认可,可在国内外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宣读,论文署名单位为学校和企业双方。所申请专利必须由公司与学校联合申请。研究生在企业工作站完成的工作必须由企业导师签署个人意见和所在企业盖章后归入研究生个人档案。
研究生院每年安排由研究生院、学院等组成的督查组到工作站进行现场督查,对好的经验及时总结和表彰,并给予招生指标奖励等措施,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警示和改进。
在站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程序、学位论文答辩程序及完成、提交时间与在校生相同,其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必须由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签名,企业导师可参与学位论文答辩。
根据天奇股份每年承担的国家、省(部)、地(市)科技计划项目,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预研项目以及实际工程应用项目中提取供工程专业研究生研发的课题一般不少于3项,单项研发经费不低于20万元。
按照《天奇股份研究生工作站管理条例》的规定,企业为进站研究生提供每月1 000~2 000元的生活补贴,其中参与实践的研究生每人每月补贴1 000元,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每人每月补贴2 000元。研究生午餐由企业免费提供,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与技术人员同等待遇。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进站研究生,根据其考核结果及突出的研究成果(如发明专利、高水平论文等)给予一次性奖励2 000元。
工作站不但为参与实践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合作企业——天奇股份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校企合作的特点,建有设施一流的食堂以及休闲学习、体育锻炼等生活设施,使得老师、学生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进站研究生由天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办公室管理,负责落实研究生在公司的食宿、生活补贴发放、关系协调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生享受公司员工同等待遇,可使用公司内部的体育训练、娱乐等设施,如篮球场、乒乓球馆、健身馆、书吧等。
1)构建校企“需求牵引、资源共享、成果共创、人才共培、互利共赢”的联合培养机制。
以育人为主线,统筹培养基地的建设,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引领,针对设站企业的预研性开发、专利转化、人才培养等需求,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项目联合申报与联合攻关,将企业的产品开发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推动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的建设,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面向制造领域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2)产教融合,建立“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知能互促、深度协同”的双导师队伍,创新培养基地导师队伍建设。
依托联合培养基地,将项目、技术合作的优势转化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优势,通过共同开展项目攻关、人才培养等措施,建设双导师队伍。基地与学校的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工作匹配度高,在学校学科和师资支持下,产学研成果辈出,培育出以产业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企业导师队伍,扩大了具备工程实践指导资源和能力的校内导师队伍。大力支持校内教师进驻培养基地,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企业导师参与校内相应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规划、设计等,固化校企导师交流制度,促进导师密切协同,共同指导研究生,切实发挥双导师指导作用,引导更多研究生切实投入工程实践创新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的复合型培养。图3所示为校企双导师制架构。
图3 校企双导师制架构
3)实践与课堂结合,“动态互动式优化、双导师协同式培养、问题导向式研学”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制造强国建设对未来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人才需求,围绕制造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的新需求,校企双师合力,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企业导师进课堂,将培养基地的科研成果、技术革新成果以“企业课程”等形式向教学传递,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培养方案优化;采取双导师协同式指导培养过程,企业导师参与培养方案修订,参与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过程指导、评阅和答辩;实行问题导向式研学,将企业技术问题或需求凝练为研究课题;立体式培养研究生的素质能力,促进在培养基地的研究生适应多重角色、积累多样体验,立体式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国际化能力、职业素养等全方位的素质能力。
自2012年建站以来,进站学生共计42名,其中博士7名,硕士35名,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5人。双方合作申请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校企共同署名的科技论文12篇,联合申请专利16件,PCT 10件,美国专利3件。参与完成的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优秀专利奖3项。工作站于2015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首批优秀研究生工作站,2017年被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程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并于2018年获批江苏省首个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高校研究生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工作站的运行状况和问题,针对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联合培养机制,促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以智能制造中的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研究生工作站为创新实践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导师三者之间产生良性交互,在培养锻炼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