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臧明伍,*,孙学安,李笑曼,张凯华,张哲奇
(1.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68;2.中国儿童中心,北京 100082)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食品进口国。根据联合国商业贸易数据库[1],2021 年世界进口食品总额(按照国际贸易分类修订版第四版的分类,以0、1、22、4 类之和计算)达到1483.9 亿美元。中国以2033.3 亿美元的进口额,超越美国(1930.2 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的食品进口一直在增加。随着自贸区相关关税减免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的出台,我国的进口市场变得更加开放和繁荣[2]。2019 年,来自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 家进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参加了上海进口博览会[3]。与此同时,我国的进口食品来源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进口食品的重要来源[4]。2018 年,我国对部分美国进口食品增加了关税[5]。为了确保食品供应的安全性,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进口的多样化[6],并重点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食品进口在不断增加[7],农业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支柱[8]。对我国进口食品贸易的现状和趋势也是现有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食品进口贸易可以缓解我国土地和水资源的短缺[9],未来,我国食品进口量仍将保持增长趋势[10]。Crona 等[11]预测,到2030 年,我国进口海产品的消费量将超过本地海产品的消费量。Sheng 和Song 预测,到2050 年我国的食品总需求将增加33%,需求结构将转向高档食品[12]。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我国进口食品的食品安全特点[13-15],我国被拒绝入境食品呈现出涉及的进口国家和地区多、产品类型广、被拒绝进口原因相对集中等特征。
但是,食品进口主要来源地的变化给我国的进口食品安全带来的变化和挑战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比较了2013 年至2021 年我国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食品的数量和结构,以及被拒食品的批次和类别及被拒原因。通过分析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食品的特点,为我国应对进口食品多样化带来的挑战提供参考。
中国进口食品的数量和类型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1]。本研究对食品范围的界定,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分类方法,即食品包括SITC 第0 章食品和活动物,第1 章饮料和烟草,第4 章动植物油、脂、蜡,第22 节油籽和油质的果实。这也是WTO 贸易统计年鉴所采用的分类方法[16])。即食品的进口金额是这四部分的总和。相比世界海关组织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代码分类,按照SITC 代码分类的进口食品数据更容易获得。
本研究中所指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具体见表1。本研究中的发达国家名单来自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21)[17]。虽然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重叠(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和希腊),但2021 年从这些国家进口的食品之和占中国的0.36%。因此,本研究不单独讨论这些国家。本研究中未准入境的食品信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18](GACC,2021)和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表1 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涵盖的范围Table 1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B&R countries covered
2013 年至2021 年,中国进口食品贸易额从979.9 亿美元增长至2033.3 亿美元。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进口食品来源地,但是随着中国对进口多元化的重视,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食品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进口额从442.9 亿美元上升至880.5 亿美元,但是占比从45.20%降低至43.31%。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欧盟、新西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中国主要的食品来源地,在2021 年分别占中国食品进口总额的17.59%、10.93%、5.22%、4.22%和3.45%。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食品进口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从2013 年至2021 年,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食品进口额从175.3 亿美元上升至455.0 亿美元,占中国食品进口额的比重从17.89%上升至22.38%(图1)。“一带一路”国家中,东盟10 国和独联体7 国是中国主要的进口食品来源地,2021 年分别占中国食品进口总额的14.03%和4.88%,来自这两个地区的进口食品安全状况值得重点关注。
图1 2013~2021 年中国从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食品金额及占比Fig.1 Amount and proportion of China's food import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B&R countries from 2013 to 2021
中国进口食品的品种几乎涵盖了各个食品类别[19]。2013~2021 年,中国共进口1.1 万亿美元的食品。其中,油脂及含油果实(SITC 22),肉和肉制品(SITC 01),蔬菜和水果(SITC 05),水产品及其制品(SITC 03),谷物和谷物制品(SITC 04)是中国进口最多的食品类别,进口额分别为3860.5、1295.5、1081.9、894.3 和825.9 亿美元,分别占中国进口食品总额的34.11%、11.45%、9.56%、7.90%和7.30%(图2)。这五类食品共占我国食品进口总额的70.32%,是我国进口食品的主要构成。
图2 2013~2021 年中国各类进口食品的数量和比例Fig.2 Amount and proportion of China's various types of imported foods from 2013 to 2021
经统计,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动物源性食品、饮料、杂项食用品及其制品的重要来源。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全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含动物脏器)、水生动物产品等。2013~2021 年,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的乳制品和禽蛋(SITC 第02 节)、活动物(SITC 第00 节)、饮料(SITC 第11 节)、杂项食用品及其制品(SITC 第09 节)、动物油脂(SITC 第41 节)、肉类和肉制品(SITC 第01 节),和谷物及谷物制品(SITC 第04节)分别占中国上述类别食品进口总量的95.80%、82.68%、79.59%、76.37%、70.12%、60.98%和60.72%(图3 a)。从进口金额来看,中国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油脂及含油果实(SITC 第22 节)、肉及肉制品(SITC 第01 节)、杂项食用品及其制品(SITC 第09 节)、谷物及谷物制品(SITC 第04 节)较多,均超过500 亿美元。
图3 2013~2021 年中国从发达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各类食品进口金额及比例Fig.3 Amounts of China's various types of foods imported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B&R countries and the proportion from 2013 to 20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重要的动植物油脂,咖啡、茶、可可、香料及其制品,蔬菜及水果的来源地。2013~2021 年,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已加工的动植物油脂(SITC 43),未加工的、已提炼的或精制的非挥发性植物油脂(SITC 42),咖啡、茶、可可、香料及其制品(SITC 07),蔬菜及水果(SITC 05)分别占中国该类食品进口总额的78.86%、77.42%、56.13%和54.99%(图3 b)。从进口金额来看,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未加工的、已提炼的或精制的非挥发性植物油脂(SITC 42);蔬菜和水果(SITC 05),甲壳类、软体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其制品(SITC 03),以及谷物和谷物制剂(SITC 04)分别为601.8、594.9、327.6 和287.0 亿美元,它们共占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食品的79.72%。
随着中国进口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进口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2013 年至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共通报26406 批次未准入境食品。经统计,共有12631 批次(47.84%)未准入境食品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欧盟(21.39%)、日本(9.01%)和美国(6.98%)的占比最多。与此同时,共有6815 批次(占比25.81%)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来自东盟(14.33%)的比例最高(图4)。其原因可能与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的食品数量较多有关。
图4 2013~2021 年中国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未准入境食品批次Fig.4 Batches of rejected imported food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B&R countries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21
根据世界海关组织的HS(Harmonized System)编码分类,中国海关公布的从2013 年到2021 年中国未准入境的食品共涉及24 个章节。排名前十的是HS 22、HS 21、HS 03、HS 20、HS 04、HS 02、HS 17、HS 09 和HS 18,这10 个章节的食品共计24368批次,占92.28%(图5)。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饮料、酒及醋(HS 22,2823/12631,22.35%)的不合格数量最多,其次是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HS 19,2785/12631,22.05%)。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排名前两位的未准入境食品类别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致,分别是HS 19(1539/6815,22.58%)和HS 22(912/6815,13.38%)。
图5 2013~2021 年中国未准入境食品批次Fig.5 Batches of rejected imported foods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21
2013 年至2021 年,26406 批次未准入境食品不合格原因共计26910 个,部分批次食品因多个原因不合格。不合格原因排在前六位的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4615,17.15%)、标签不合格(4216,15.67%)、微生物指标不合格(3249,12.07%)、证书缺失或不合格(3219,11.96%)、超过保质期(2240,8.32%)、未获检验检疫准入(1497,5.56%),共占70.74%(图6)。自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加强了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20]。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的比例最高,可能与各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标准不一致有关[21-24]。标签不合格比例较高,可能是由于2015 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第97 条规定,进口预包装食品应有中文标签[25]。微生物不合格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可能与产品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严有关。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相似。张凯华等[14]发现,2009 年至2014 年,我国13261 批次食品未准入境主要是由于微生物不合格(22.83%)、质量不合格(16.99%)、食品添加剂不合格(16.24%)、标签不合格(15.36%)、证书缺失或不合格(10.72%)。
图6 2013~2021 年中国未准入境食品不合格原因Fig.6 Reasons for rejected imported foods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21
2.5.1 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未准入境食品不合格原因 2013 年至2021 年,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2631批次未准入境食品原因共计12930 个(表2)。排在前5 位的原因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证书缺失或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超过保质期和微生物不合格,共计67.79%。
表2 2013~2021 年中国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不合格原因分类Table 2 Rejection reasons for foods imported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21
其中,涉及食品添加剂不合格、证书缺失或不合格和标签不合格的食品类别主要包括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HS 19);饮料、酒及醋(HS 22);杂项食品(HS 21)。食品添加剂主要涉及超量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着色剂、甜味剂和防腐剂等。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类别主要包括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HS 19,526/1706,30.84%);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他食用动物产品(HS 04,363/1706,21.28%)、饮料、酒及醋(HS 22,257/1706,15.07%)。涉及微生物不合格的也主要包括HS 04(310/884,35.07%)和HS 19(232/884,26.25%)。
进口食品的致病菌污染和动物疫病应引起重视。许多食物中毒事件是因为消费者食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引起[26]。884 批次微生物不合格食品中,除了霉菌(319 批次)、菌落总数(298 批次)、大肠菌群(181 批次)、酵母菌(86 批次)超标外,还包括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4 批次)、单增李斯特菌(12 批次)、沙门氏菌(3 批次)、霍乱弧菌(2 批次)和副溶血性弧菌(2 批次)等致病菌。重要动物疫病和有害生物传入和传出,不但每年给我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27]。98 批次检出动植物疫病的食品,主要问题包括携带有害生物(40 批次)、检出动物疫病(22 批次)、美洲幼虫腐臭病(14 批次)、检出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11 批次)等。
食品欺诈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关注[28]。根据对食品欺诈的定义,将证书缺失或不合格、未获检验检疫准入、检出未经批准的物质、非法进口、检出非食用物质和低价替代物这些情况纳入食品欺诈范围内,则食品欺诈占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未准入境原因的27.71%(3712/12930)。其中,检出的非食用物质主要包括莱克多巴胺(36 批次)、硅铝酸钠(28 批次)、硼(12 批次)、专利蓝(12 批次)、罂粟籽(9 批次)、硝基呋喃(8 批次)等共135 批次;检出低价替代物主要是蜂蜜中掺糖(26 批次)和在鸡爪中发现黄皮黑丁异物(25 批次)。
2.5.2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准入境食品不合格原因 从2013 年到2021 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6815 批次食品未准入境原因共计6936 个(表3)。排在前5 位的依次为:食品添加剂不合格(1418 批次,20.59%)、微生物不合格(1171 批次,16.88%)、标签不合格(956 批次,13.78%)、证书缺失或不合格(551 批次,7.94%)和感官不合格(410批次,5.91%),共占65.11%。
表3 2013~2021 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食品不合格原因分类Table 3 Rejection reasons for foods imported from B&R countries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21
涉及食品添加剂问题的不合格食品主要包括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HS 19,473/1428,33.12%);饮料、酒及醋(HS 22,325/1428,22.76%)。涉及微生物不合格的主要包括HS 19(521/1171,44.49%);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HS 20,240/1171,20.50%)。涉及标签不合格的主要是HS 19(224/956,23.43%)。涉及证书缺失或不合格的主要包括杂项食物(HS 21,107/551,19.42%)及HS 22(105/551,19.06%)。涉及感官不合格的主要是肉及食用杂碎(HS 02,142/410,34.64%)。
1171 批次微生物不合格的食品中,主要问题包括菌落总数(564 批次)、大肠菌群(455 批次)、霉菌(238 批次)、酵母菌(84 批次)、大肠杆菌(3 批次)超标,以及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2 批次)、沙门氏菌(12 批次)、单增李斯特菌(4 批次)、副溶血性弧菌(3 批次)、产气荚膜梭菌(2 批次)、霍乱弧菌(1 批次)和大肠埃希氏菌(1 批次)等致病菌。280 批次检出动植物疫病的食品中,主要问题包括检出动物疫病(189 批次)、携带有害生物(74 批次)、检出实蝇属幼虫(13 批次)、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11 批次)、美洲幼虫腐臭病(3 批次)、白斑综合征病毒(1 批次)等。
经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食品未准入境原因中,涉及食品欺诈的共计2183 批次,占比20.72%(1437/6936)。其中,非食用物质113 批次,主要包括检出氯霉素(30 批次)、呋喃类药物(26 批次)、硅铝酸钠(14 批次);低价替代物主要是蜂蜜中掺糖(35 批次)。
对比分析未准入境食品不合格原因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卫生控制整体水平较低。从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情况看,2013 年至2021 年,微指标指标不合格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食品未准入境原因的9.06%,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例为3.29%。此外,未准入境的食品批次排名前两位的产品HS 19 和HS 20,微指标指标不合格分别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该类食品未准入境原因的33.42%和6.94%,而发达国家的比例分别为7.79%和2.07%。欧盟进口的食品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2000 年至2020 年期间,源自亚太地区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RASFF 通报达1873 份,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泰国、越南、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等国家,而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通报仅23 份[29]。
从动植物疫病方面看,动植物疫病不合格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未准入境原因的4.04%,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例为0.41%。以HS 04 产品为例,21.02%的进口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该产品中检出动植物疫病,而发达国家的该比例为7.89%。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动植物疫病流行形势复杂。非洲猪瘟在日本、巴西和俄罗斯都有报告[30]。2021 年初,高致病性禽流感在越南、柬埔寨、韩国和日本等国流行[30]。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31]。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需要努力提高食品的卫生控制水平。
食品欺诈是导致2013 年至2020 年中国进口食品被拒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食品(27.71%)所占比例高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71%)。食品欺诈是一种公共健康风险[32],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33-35]。尤其是非食用物质,往往对消费者构成急性和慢性危害[36],这也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构成挑战[37-38]。
2018 年以来,中国对源自美国的5207 个关税项目加征25%至5%的关税,涉及畜禽肉及其制品、蔬菜及其制品、蜂蜜、茶叶、调味料、淀粉、植物油、果汁等食品类别[39]。美国是中国水果[40]和畜禽副产品[41]的重要进口来源地。加征关税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国食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42],但也为其他出口国带来机会,加速中国食品进口多元化。虽然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的份额有所下降,但未来中国的食品需求将转向更多的高端产品[7]。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健全的食品法律法规,在高档食品供应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从长远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很可能仍将是中国重要的食品进口来源地。
2018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在全球蔓延,肉类和水产品等冷链食品有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并通过接触引起人际传播的风险[43]。这对中国的肉类和鱼类的进口产生了负面影响[44]。自2020 年4 月以来,美国[45]、英国[46]、德国[47]、加拿大[48]、巴西[49]、厄瓜多尔[50]等地的肉类和鱼类加工公司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对发现新冠病毒的外国食品加工企业,中国采取措施暂停其注册和食品进出口资格[51]。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肉类进口来源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品进口来源地。已有研究发现,COVID-19 疫情可能导致了欧盟对内部食品市场的更大依赖[52]。因此,全球性疫情的发生也影响了中国从这两大重要地区的食品进口。
本研究在中国进口食品多元化的背景下,对比了中国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食品的特征以及未准入境食品的食品安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进口食品来源地以发达国家为主,但是“一带一路”国家地位上升不容忽略。中国从两地进口的主要食品类别有明显不同。2013 年至2021 年,中国被拒进口食品超过一半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是,相比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微生物污染、动物疫病的控制相对薄弱。而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的食品欺诈问题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更高。为适应中国消费升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加强食品卫生、食品欺诈等风险控制。然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提供高档产品和食品安全方面依然有优势,未来可能会在中国食品贸易中持续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本研究为掌握中国在进口食品多元化过程中,不同来源地的食品进口特征和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参考。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中国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后的监管措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