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 云
天地万物,皆有方圆。方是做人的脊柱,圆是做事的通融;方是坚持自我,圆是学会沟通。学科德育背景下,方圆语文更具广泛深远的意义。方圆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是立德树人与学科教学的相辅相成,是活动育人与语文训练的完美结合,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现实选择。方圆语文的主张,是一个乡村语文教师的思考、探索和方向。
语文学科天然地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孰重孰轻、孰先孰后,在语文学界一直有不同的坚持,甚至常常会争得面红耳赤。大多数人倾向于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在强调立德树人的当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教育者更应认识到它们的高度统一。这正是语文学科的方圆两面,缺一不可。
纵览初中语文,学生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精神滋养。诵读古代诗文,与陆游一起“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和文天祥共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陡生万丈豪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流露的深情厚谊又是多么让人百感交集。品读中华经典,《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可以感受诚信的意义,《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凌云壮志扑面而来。读《送东阳马生序》,明白了学习自当勤且艰,必须克服重重苦难,宋濂先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叮咛语重心长,声犹在耳。研读当代名篇,启发更甚。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让人唏嘘生命的无常,更添坚毅顽强;《台阶》是一个父亲的执念,然而现代人,谁的心里没有那样一个九尺高台。
放眼初中语文,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包罗万象。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借代,要在具体的课文学习中不断去辨识、去赏析、去运用。写作手法,有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正反对比、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这些写作手法,不但要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更要在写作实践中揣摩其精妙之处。另外,大量的词类知识、表达方式、描写手法、写作顺序、谋篇布局,哪一样不需要靠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能把这些割裂开来吗?显然不能。正如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李凤老师所说:“有些老师教知与育德油水分离,生硬生涩,不能入心。”教师还能武断地说什么才是语文的实质吗?可以这么讲,教师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就是在帮助他们掌握语文技能,就是在帮助他们获得精神的成长,缺一不可。好的语文篇目,一定是文质兼美的;好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兼顾的。这就是语文的方圆。
“立德立言承化雨,树木树人煦春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于是“学科育人”的理念应运而生。
以笔者参加的“南通市2021 年南通市中小学学科育德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为例。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全体教师学科育德、全员育人的意识与水平,提升全市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核心素养。”它的要求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以“南通立学课堂评价表”中“价值引领正确”为导向,充分彰显南通学科育德的二十四字要义,即“显性内容,无痕融入;隐性资源,充分挖掘;生成因子,随机生成”,让学生真正在“学”中立人、立身、立根。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的语文学科德育案例,不再是纯粹的语文课,在这样的案例中,立德树人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正是方圆语文的生动写照。
学校教育丰富多彩,作为教育人,不仅要立足课堂、学科,也要全方位参与各种活动,而作为语文教师,参与的机会更多。在活动育人过程中,活动育人能促进学生真善美的发展,是为方;语文训练高效参与,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是为圆。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学校尝试把劳动教育做成学校办学特色之一,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好“大”一棵树——新农村树木养护现状调查》为例。笔者参与了这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这个活动,是为了增加学生爱树、护树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绿色生活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到南通五山地区考察,《好“大”一棵树——新农村树木养护现状调查》的开展,正是给学生心中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同时,学生语文水平也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提升。由此,活动育人方正和语文训练圆润真正得到完美的结合。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首要任务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书、育好人,但这并不影响农村语文人对专业成长的追求。
1.做好课题研究。教师多做课题研究能够促进自身成长,能够更新观念,完成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科研型教育人的转变,大力度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当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头脑里有课题,那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会勤思深思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的管理服务得失等,能够随时产生现实与理论的碰撞,从而解决具体问题。此外,多做课题还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在查阅大量资料、搜集大量教学实例、及时记录大量琐碎思考成果的同时,教师也学会了整理、分类、提炼,工作效率无形中得到提升。
2.做好学生培优。班级文化布置、文学作品创作、学校的大型活动等,笔者都会带领学生全力以赴去参与,并且每一次都让它有仪式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想方设法做好培优工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勇挑重担,冲在前面。
3.珍惜学习机会。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很多教师怕进修、怕外出学习,而笔者只要有机会,总是极力去争取。2016 年参加“启东市最美课堂活动”担任评委;2017 年赴通州实验中学参加“南通市初中语文优课比赛暨新教材培训”,亲耳聆听李凤等专家睿智从容的讲座;赴扬州宝应参加江苏教育厅以及《江苏教育》主办的“全国名师课堂展示研讨”,近距离感受前国家行政学院周文彰先生等大师大家的风采……
笔者始终认为,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做到无愧于心,圆融于三尺讲台,那是教师的本分。在做好本职的同时,每一个语文教师也当仰望星空,去思考、去尝试,利用各种平台,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先生,成为大方之家。方圆语文,正是乡村语文教师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现实选择。
方圆语文,语文方圆。方是核,圆是表。方圆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方圆是立德树人与学科教学的相辅相成,方圆是活动育人与语文训练的完美结合,方圆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现实选择。方圆语文应当成为教师带领学生全方位成长的教学思想,教师也应当带领学生在方圆语文的教学道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