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亲自或者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本文以《认识米》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路径,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体验与思考中不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入手,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同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将学生置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体上也有很多把“尺子”呢!你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长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实际测量试一试吧。
(学生用20厘米的学生尺进行测量)
生1:我的一拃是12厘米。
生2:我的一拃是11厘米。
师:看来,同学们一拃的长度大约在12 厘米左右。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班黑板的长度,大家能测量出来吗?我们比一比,看谁测量得更快、更准确。
(学生依然用学生尺测量,每测量一次就用粉笔在黑板上作个标记,然后继续测量。这个时候,教师拿出了米尺,很轻易地就测量出了黑板的长度)
师:同学们,你们是先测量的,可是你们的速度比我的速度要慢很多呢,为什么?
生1:学生尺太短了,每次只能测量20厘米,需要测量很多次并且把这些数据加起来才能量出黑板的长度。
生2:如果能有一把更“大”的尺子就好了。
(这个时候,学生把目光都聚焦到教师手里的米尺上面)
师: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时,我们经常是用“米”来作单位的。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表示。我手里拿的就是米尺,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吧。
教学中,教师从现实生活入手,组织学生“测量黑板长度”,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不但复习了用学生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旧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认识到仅仅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是不够的,这就为教师引出“米”这一新的长度单位做好了铺垫。
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探究情境,设计探究活动,拓展探究空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做”与“思”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活动一:认识1米
师:请大家观察我手中的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请观察这把米尺上的刻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轮流观察)
生1:米尺上的刻度很多,从0 开始,一直排到100呢。
生2:米尺上的每一个小格子表示的是1厘米。
生3:这把米尺一共是100厘米,也是1米。这就说明1米=100厘米。
师:对,1米=100厘米。(教师板书)
师:请大家思考,如果要把我们手中的学生尺做成一把长度为1 米的米尺,那么,需要几个学生尺连在一起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拼一拼吧。
(学生操作)
生1:20+20+20+20+20=100(厘米),一共5 个20厘米才能组成1米,所以需要5把学生尺。
生2:是呀,我们把5 把学生尺拼接来,发现它的长度和米尺的长度一样。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刻度,由此使学生自主得出“1米=100厘米”这一重要知识点,从而把“米”这一新的长度单位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把学生尺拼接成米尺,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初步在脑海中建构了“1 米”的概念,在手脑并用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活动二:寻找身边的“1米”
师:现在,每一个小组都分到一把米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感受一下1米究竟有多长。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测量)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我们用的双人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数学书,发现4 本数学书的长度加起来大约是1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身边的物体,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把“尺子”。请大家继续找寻你身上的“1米”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脚步和手拃的长度)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我的8拃大约是1米。
生2:我的步长比较大,2步就快1米了。
师:大家可以估测一下,和自己的身高相比,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刚好是1米。
(学生开始饶有兴趣的猜测)
生1:我猜1米差不多要到我胸口的位置。
生2:我猜1米要到我肩膀的位置。
(学生用米尺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为什么同样是1 米,到达每个学生的身体部位却不同呢?
生1:因为每个学生的身高不一样。
师:实际上,我们二年级的学生,把双手向左右伸展开来,再握住拳,这个时候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1 米”、身体上的“1米”,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等形式,直观地感知了“1米”究竟有多长。学生不但对“1米”的感知和印象更清晰、更全面了,而且通过活动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活动三:认识“几米”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 米有多长,那么,大家能够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吗?
(学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估测)
生1:我的3步是1米,我从黑板的起点到终点一共走了12步,我想黑板大概是4米。
生2:我们小组4 名学生通过两手张开,手拉手测量的方式,估测黑板的长度大约是4米。
师:要验证我们的猜测,我们还是用米尺测量一下吧。
(教师用米尺进行测量,果然测出黑板长度大约是4米)
教学中,在学生已经充分感知“1 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估测和实测黑板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几米”的认知和理解,还进一步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师:请大家用“米”或者“厘米”进行填空。
房子的高度约3();铅笔的长度约17();门高约2()。
生1:房子的高度约3 米。3 厘米太短了,还没有我一拃长呢,房子不可能那么低。
生2:铅笔的长度约17 厘米。我的一拃是12 厘米,铅笔比我一拃的长度要长一些。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了对“米”的认识深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了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也更加丰富了。
总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形成于学生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中。尽管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直接把活动经验像知识一样教给学生,但是,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体验与思考中不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