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
摘 要:现有的快餐文化和网络环境给小学习作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学生对生活变得麻木、迟钝,表现为不会观察、不懂思考,进而难以表达。如何才能解决这个窘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源头活水”,希望能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劳动教育;习作教学;融合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就是内心的真实表达,本来只要教师引导适当,学生理应乐于表达,但现实是大部分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大部分学生对写好作文缺乏信心和兴趣。劳动教育成为一门学科以来,迅速成为一门深受师生喜欢的学科。笔者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它的实践性很强,二是它与生活紧密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如果把劳动教育融合到习作教学中,就能给习作教学带来广阔的天地。
一、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习作教学成了“鸡肋”,教师怕教,学生怕写
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关于习作教学的问题,笔者曾对本校三至六年级358名学生与8名语文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感到小学习作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存在问题,认为作文课不好上的教师有7人,占87.5%;358名学生中有297人认为写作文难,怕上作文课。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我校习作教学暴露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虚情假意
以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习作单元的习作《生活万花筒》为例,笔者观摩完这节习作教学课以后,翻了翻学生上交的习作,基本上是一样的:起因都是写“我”和同学闹矛盾了,要么是“我”发现同学有一支一样的铅笔,要么是“我”发现同学有一个一样的超级飞侠,然后经过事后了解,才知道是由于“我”的误会造成的,在长辈的教育下“我”认识到了错误……内容雷同,情节相近。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中,影响小学作文教学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
(一)教不得法,指导缺失
现在大部分教师只注意研究作文如何批改、如何讲评等,对学生不懂观察生活,不会捕捉生活中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人和事,对作文存在害怕心理,缺乏写作方法等问题,却很少加以研究。我们的习作教学该教什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又该教什么?细节的描写、真情的表达又该如何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指导时怎样分层指导?这些问题如果没解决好,又怎么算教学有法呢?正是由于教师教不得法,令学生对写作畏难情绪增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会导致恶性循环,教师会越发害怕教,学生会越发害怕写。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习作为例,单元的要求是:1. 按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2. 把一件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教师在教学精读课文《麻雀》时,就要教导学生表达方法,设计问题:作者是如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清楚的。这样一来,到后面交流平台,再进一步梳理方法。到最后写作时学生就会水到渠成。
(二)学不得法,能力缺失
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内心应该充满童真童趣,为何我们的学生没有感受到童年的乐趣,连写一个最贴近生活实际的主题——《生活万花筒》都毫无表达欲望呢?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 不会观察,缺少积累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都离不开电子产品,手机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智能产品的使用,让学生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有的学生过多地沉浸在优厚的物质环境中,饱受家庭的疼爱,衣食无忧。同时快餐文化和网络环境让他们没有学会观察生活,对身边人、事的微妙变化,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没有了观察和积累,表达自然就成了空中楼阁。
2. 不会思考,缺少感悟
课内,学生“思”的时间少,“悟”的时间少,教师总让学生分析课文。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入睡,收效甚微。课外,阅读量少,网络文化泛滥,使学生的作文词汇单一,词不达意。其结果是学生的习作许多情节简单,缺少细致的描写,该说明的说不清,该描述的道不明,该想象的索性来个胡乱拼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读写结合无从谈起。
三、融合的策略
当前习作教学脱离生活的弊端,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劳动教育资源解决。
(一)从单元习作教学视角挖掘劳动课程中的生活元素
劳动课程很大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和实践性,表面上与写作技巧并无相关,其实可以挖掘许多生活的元素。可以教会学生如何细致观察生活,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写作技巧。
以下是笔者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习作单元的习作《生活万花筒》的片段:
……
(二)习作方法指导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段时间劳动课举行过一场“我来当小厨神”大赛吗?我们今天主题可以写这一场比赛吗?下面我们讨论一下。
1. 我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这场比赛?板书:烹饪前 烹饪中 烹饪后
2. 无论怎么写都应抓住重点,这三个部分哪一个部分应作为重点详写?哪部分略写?
板书:略 详 略
(三)播放“我来当小厨神”大赛中的一个参赛视频——《鲜鱿炒青瓜》
1. 一看《鮮鱿炒青瓜》完整微视频,整体感受画面。(明确:事情记叙要完整、有序。)
2. 二看制作经过部分的视频慢放,试将其分成几个小环节。(思考:应取哪些环节作为重点展开描写。)学生讨论:为什么你认为这部分要重点展开?
3. 三看视频中的特写镜头。(以“色、香、味”为中心说一段话,细致描述其所见、所想和所感。)
(四)教师引导如何写好细节
……
课中笔者采用慢镜头、定格画面、反复播放的方式深入细致地展示一次劳动的过程,强调特定情景,引导学生展开细致观察与具体描写,把“鲜鱿炒青瓜”这件事情写清楚。在习作指导中二次回放,既引导学生回顾了原有的情感体验,又巧妙采用分导法,把记叙活动的难点分散,逐一解决,减缓了坡度,活动在学生的笔下便有序而丰满地铺展开来。学生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没有生活,就没有表达。劳动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习作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劳动为切入点,向现实生活开放和回归。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千方百计地用劳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我们要指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素材。试想: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经过劳动的体验,有了创作的激情,他们还会怕写作文吗?
(二)从阅读教学视角挖掘劳动精神升华表达的情感
语文教材的许多章节,均寄托了作者的深厚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导,通过对优秀作品品评,发掘出劳动情感点。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把劳动当作一种情感的表现形式,使学生从教材劳动情感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与神圣。
比如,讲解《长城》时,教师在分析长城历史及建筑等内容过程中,重点介绍长城修建历程,无数古人为之奋斗,为之流汗、流血。长城修建时,缺少专业工具,由劳动人民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扛起石头,将其运送至工地。才建成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在听教师讲解长城由来时,学生对长城的情感,已经不仅仅赞美,更多的是对古人劳动精神的尊敬和崇拜。由此一来,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可使学生劳动情感得到升华。在学生阅读此篇文章过程中,脑海中会出现许多工人在烈日下、在风吹雨打中作业的场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劳动情感,可令其掌握作者关于劳动人民以及劳动情感的描绘技巧,积累写作经验,为后期在语文习作作品中更好地突出劳动精神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何敏.小学习作生活化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21(12).
[2]吴勇.发现学生习作的“三重”价值——指向“文心”培育的学生习作价值解读[J].语文建设,2021(06).
[3]皮连生.學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栋生.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J].人民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