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 刘伟 韩寅奔 龚思怡 李佩 张懿鑫
[摘 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深造联动机制是高校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完善联动反馈机制、促进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文章对招生、培养、就业深造三个环节的重要指标进行解构剖析,构建了招生计划动态配置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本科招生计划动态配置方法,并以X高校实际配置数据为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招生计划;招生—培养—就业深造联动;动态配置;本科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6-0001-04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自主培养”包括了“选才、育才、成才”三个环节,对应于“招生、培养、就业深造”三个关键过程。招生是人才培養的源头,培养是过程保障,就业深造是结果。招生、培养和就业深造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促进。招生质量是培养质量的保障,就业深造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培养质量的高低,较高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深造质量又对招生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想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招生—培养—就业深造联动机制建设,招生计划的编制更要考虑培养和就业深造质量。
虽然关于三个环节联动反馈的政策制定和相关研究已经开展,但提出招生计划动态配置的具体可操作性方法较少。程海雨等以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为例建立了以学院整体就业指标为牵引、特色化招生宣传为载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抓手的有效联动机制[1]。徐峰等采取最优组合赋权的方式构建了综合评价积分模型,计算各专业评分及排名[2]。甘佺鑫等通过两个一级指标和六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招生就业联动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依据调节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3]。
考虑到已有研究在招生计划动态配置中仍存在指标选取科学性不足、缺乏系统性和数据支撑[4]、联动性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基于人才培养各环节的重要指标,提出一种招生计划动态配置方法,并在X高校中实施运用,为同行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招生计划动态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四个面向”
计划配置要坚持“四个面向”,充分考虑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办学特色、学科发展和专业布局,联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
(二)提升生源质量
计划配置应着眼国家高考综合改革发展进程和大类招生的实施,针对录取学生的分数和位次“扁平化”程度较高的问题,优化省份、专业两个维度的计划配置,保障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三)提高培养质量
计划配置应对专业建设和培养质量起到激励作用,着重向培养条件优、培养质量高的专业倾斜。
(四)提高就业深造质量
计划配置应以提高就业深造质量为导向,向升学率高、就业深造好的学科专业倾斜。
二、招生计划动态配置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框架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深造环节均紧密联系。以重培养、重出口为依据,实施招生计划的动态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动态配置体系有三个关键要素:如何科学量化生源、培养和就业深造质量,如何确定体系的关键指标的权重,如何利用数学模型将培养质量和就业深造质量反馈作用于招生计划配置。
本研究建立的招生计划动态配置指标体系分为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深造质量四个一级指标,充分考虑招生、培养、就业深造三个环节的重要指标因素。
(二)主要指标内涵及权重确定
1.主要指标的内涵
(1)办学条件。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填报数据项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相关指标要求,综合考虑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等因素,强化对专业生师比,师资队伍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对本科生的开放度、对全校人才培养的支撑度、服务国家急需的贡献度等因素的重点考虑。生师比超出上级部门要求的专业(类)不予增加计划,并严格控制招生计划,保障培养质量。
(2)生源质量。主要以各招生专业近年生源情况(包括各专业报考热度、在各省份录取分数、调剂率等指标)为依据。原则上生源质量偏低的专业不予增加计划。
(3)培养质量。主要以各专业近年毕业率、在读学生的学业状态、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等指标为依据。原则上培养质量偏低的专业不予增加计划。
(4)就业和深造质量。主要以各专业近年国(境)内外深造率、就业率等指标为依据,重点参考国(境)内外深造率。原则上深造率偏低的专业(类)不予增加计划。
2.指标和权重确定
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程度,结合学校目前最关注的重要观测点,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作为测算和配置依据。具体指标及赋权、赋分情况说明如表1所示。
三、招生计划动态配置流程与方法
(一)配置流程
招生计划的编制流程如下:第一步,根据学校发展和办学条件制定本科招生总规模;第二步,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确定招生专业;第三步,按照招生计划动态配置指标体系采集指标数据;第四步,确定采取动态配置的基数;第五步,根据动态配置指标和权重进行指标计算;第六步,根据各招生专业指标数据计算确定得分和排名;第七步,根据专业得分排名进行招生计划配置;第八步,完成招生计划动态配置,根据相关要求完成各类型计划编制。
(二)关键环节及方法
1.招生计划动态配置计算
(1)确定配置类别。根据学校实际学科情况,将招生专业按照工科、理科、文科等进行划分并分别进行配置。
(2)确定配置基数。为保证各专业招生计划的相对稳定,原则上将上一年度各专业招生计划规模的90%作为存量计划,即各专业招生计划配置的基数。存量计划之外的剩余计划总额作为动态配置额度。学校可视发展实际情况对存量计划比例做适当调整。
(3)测算各专业(类)相关指标数据。在招生总规模和招生目录基础上,测算各招生专业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和深造质量等指标数据,分别按照数值由高至低排序,并按照相应权重进行综合计算。各指标相应的具体权重数值根据当年学校办学实际综合研究确定。根据测算结果,原则上将专业按照排名靠前、居中、靠后分为三档,根据实际数据测算结果,靠前、居中、靠后三档专业分别按照100分、60分、30分赋分,然后再根据权重算出各二级指标具体得分。
各专业(类)招生计划动态配置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N=αiβijA]。
其中,N为某专业(类)的招生计划动态配置得分,αi为一级指标权重,βij为二级指标权重,A为某专业(类)的二级指标赋分。
2.计划动态配置方法
根据各招生专业(类)的相关指标测算结果,将可使用的动态配置额度进行调整分配。原则上配置额度优先支持新增专业招生,剩余额度再行配置。对于排名靠前的第一档专业,在保证存量计划的基础上,可使用配置额度给予适量增加;对于排名居中的第二档专业,原则上当年计划不得超过上一年度计划规模;对于排名靠后的第三档专业,当年招生计划原则上即为存量计划,即上年度招生计划的90%。
四、实例验证
为进一步解释计算模型和配置方法的应用过程,下面以X大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指标体系与配置基本情况
根据学科布局实际,将各招生专业分为三类,其中Ⅰ类为工科类14个专业、Ⅱ类为理科类5个专业、Ⅲ类为文科类3个专业。将三类专业各按排名靠前、居中、靠后划分为三档。其中Ⅰ类14个专业中,三个档次专业个数按3、5、6分布;Ⅱ类5个专业中,三个档次专业个数按1、2、2分布;Ⅲ类3个专业中,三个档次各包含1个专业。
(二)配置基数确定
为保证招生计划的相对稳定,将各类专业上年度招生计划规模的90%作为存量计划,即各专业本年招生计划的配置基数。存量计划之外的剩余计划用于动态配置。各专业招生计划动态配置基数如表2所示。
总招生计划数为3950个,减去已完成分配的3553个,可用于后续动态配置的额度为397个。
(三)招生计划动态配置指标计算结果
根据建立的模型和计算公式,各专业得分如表3所示。Ⅰ类专业分档:第一档为排名1~3名的专业,即专业1、8和5;第二档为排名4~8的专业,即专业4、2、11、3和9;第三档为排名9~14的专业,即专业13、6、14、12、7和10。Ⅱ类专业分档:第一档为专业18;第二档为专业19和17,第三档为专业16和15。Ⅲ类专业分档:第一档为专业22;第二档为专业21;第三档为专业20。
(四)配置招生计划
1.第一轮配置
根据“对于排名居中的第二档专业,当年计划规模原则上不得超过上一年度计划规模招生计划配置”原则,对处于第二档的专业在存量计划的基础上进行补足至上年度招生计划,共使用招生计划140个,则可用于后续动态配置的额度为257个。
2.第二轮配置
根据“第一档专业,在保证存量计划基础上,可使用配置额度给予适量增加计划”原则,首先将第一档专业补足上年度招生计划数,共增配招生计划84个,则可用于动态配置的额度为173个,将剩余的173个额度按照各专业本年度配置基数所占比例进行配置,完成招生计划配置。
将动态配置存量计划和两轮增配数量相加得到当年招生计划数,具体配置情况如表4所示。
招生计划是招生工作的核心,根据招生计划动态配置模型计算得到的招生计划有效地将招生、培养、就业深造三个环节的重要成效体现在招生计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了三者的联动和反馈。从计算结果来看,人才培养成效得分较高的专业平均增加了33%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成效得分居中的专业保持上年度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成效得分有待提高的专业平均减少了11%招生计划。从当年实施动态配置的效果来看,相关学院受到了较明显的激励,对后续加强招生宣传、加大培养资源投入、加强就业深造工作均更加重视。
五、结语
招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开端,而招生计划的动态配置可以直接有效地将培养和就业深造环节的成效体现在招生阶段,促进三个环节协同发力,进而有效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本文基于招生、培养和就业深造三个环节的重要指标提出招生计划动态配置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程海雨,李擎,李希胜,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21(17):47-49.
[2] 徐峰,赵国年,高静,等.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的高校招生-就业联动评价模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1):92-98.
[3] 甘佺鑫,李晓萍,田钊,等.应用型本科财经类院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探讨:以廣西财经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5):86-88.
[4] 孙远涛,于进,刘柏森.应用型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22(11):41-43.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