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杨军玉 杨文香 张立荣 王树桐 闫红飞
[摘 要]植物病理学是河北农业大学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系统传授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深入挖掘切合专业内容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将思政元素与植物病理学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兴趣。通过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构建精品案例库、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等途径,能够推动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思政元素;本科教育;动植物检疫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6-0140-04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2],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针对所教学的专业课程,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许多专业课教师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3-5]。植物病理学理论和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针对专业特点有机融思政元素于专业基础知识,对于让学生树立知农爱农、爱岗敬业、积极服务“三农”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通过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地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年的有效途径。下面以河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动植物检疫专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
一、植物病理学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2021年修订的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植物病理学课程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是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包括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基本内容,但在病原物分类介绍方面有所简化,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目前使用的主教材为董金皋教授主编的《植物病理学》,参考教材主要是由福建农林科技大学谢联辉院士主编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和由董金皋教授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第三版),这几本教材均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参考教材内容充实,是主教材的有效补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病原,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病害诊断、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及生产中的重要植物病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组建的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对参考教材的内容与本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了适当简化和有机糅合,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
二、植物病理学教学目标
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根据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完善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科研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动植物检疫本科人才”为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病因、重要植物病原物、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规律和植物病害防治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从事植物病害识别、病害诊断与防治等專业能力,为重要植物病害及病原检验等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病理学科研究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所学基本知识,参与创新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开展现状
植物病理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是根据动植物检疫专业的特点,融合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而成,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学生将来从事植物保护相关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以“植物病理学”和“课程思政”(或“德育”“育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3年3月31日,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篇(包括植物病原学),其中最早的为2019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王海光发表的《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6],且2019年仅检索到这一篇,2020年未检索到相关文献,2021年和2022年各4篇,其中王海光对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7]。可见,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逐步完善,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元素与目标
为全面落实“社会需求、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团队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植物病理学思政案例,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做到润物无声。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巨大潜力,意识到自己可以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中的植保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植保、动植物检疫,甘于奉献并守好国门的责任感与担当和知农爱农的情怀。
(一)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与课程思政
关于植物病害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是在当时的巴比伦帝国,用楔形文字在陶片上刻写的。但当时限于人们的认知水平,相关病害记载大都带有迷信色彩,如认为锈病的流行是“锈神”作祟。还有些记载将病害、虫害与其他环境条件引起的生长不正常相混淆,如将白粉病和霜霉病混为一谈、将黑粉病和锈病混为一谈等。我国在公元前500年前后的《诗经》中也有植物病害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古代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中有早播麦多病的论述。《天工开物》和《棉花图》等古代重要农书中分别记有轮作防病及用温水和草木灰等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的方法。《植物粗谈?种植》中记有将硫黄置于茄子根部的栽培方法,这表明在我国古代即有用铜、硫作杀菌剂的做法。《齐民要术·种麻篇》中提到“大麻连作,有点叶夭斩之患”,指出连作对病害发生的影响。近代植物病理学发展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不断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尤其是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教师通过在植物病理学简史的教学中引入我国古代农业伟大成就的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同感。
(二)植物病害及病害系统与课程思政
教师通过讲授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饥荒”,引入植物病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经济、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物流行性病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通过讲解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和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以及植物检疫相关法律和法规的重要性;通过讲授植物病害症状及特点,利用茭白、韭黄等的例子引导学生以辩证观点看问题;通过讲解“病三角”“病四角”及病害流行因素,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干预在植物病害发生中的作用”,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
(三)植物病原物与课程思政
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建立稍晚,但发展较快。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植物病理学先驱戴芳澜首次在我国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邓叔群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真菌学专著《中国高等真菌》,首先提出了生态平衡理论。裘维蕃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魏景超的遗著《真菌鉴定手册》和方中达的《植病研究方法》成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还有许多科学家也为推动植物病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教师在介绍植物病原物部分时适时引入我国老一辈真菌学家、病毒学专家等的事迹:戴芳澜为我国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他治学严谨,重视基础课的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为我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康振生院士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菌有性生殖和转主寄主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病原菌生活史的复杂性,并结合病害循环提出对小麦条锈病的治理策略。
教师在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讲授过程中介绍芽孢时,引入关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地貌学系主任阿纳托纳·布朗科夫为自己注射“永生细菌”的网络新闻报道,基于“科学思辨、客观理性”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同时,勇于质疑,不盲目、不盲从,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师通过讲解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历史、植物病毒改造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和发展的艰难和漫长,认识到对待科研要有严谨的态度和钻研精神;利用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特性,解释茎尖脱毒的理论基础,讲解通过病毒外壳蛋白的应用培育抗病品种,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认识到可以利用所学植物病理学知识进行创业,如建立无毒种苗繁育基地、工厂或参与相关研究工作。
(四)植物病害发生发展与课程思政
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解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中环境条件等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病害流行因素,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通过指出在植物病害防治中,要抓住关键影响因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认识到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讲述植物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协同进化等内容,利用病原物与寄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大意义。
(五)植物病害诊断、防治与课程思政
教师通过植物病害诊断部分的教学,结合植物病害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针对新发病害,引导学生结合柯氏法则证病律进行病原分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离物的回接验证,掌握病原物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实验手段进行验证,帮助学生完成病害诊断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讲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病害诊断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对植物病害的正确诊断是进行有效防治的基础。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对于指导植物病害的防治意义重大,是当前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病害管理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指导方针。贵州大学刘同先教授根据中医理论提出的“治未病”即是以植物健康为中心,做到“未病先防、预病防发、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也是对我国植保方针的具体实践,值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晓杰教授“十二年磨一剑”,在国际期刊Cell上发表利用改造植物感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为病害的绿色、高效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教师通过介绍这些当代植物病理学家的研究路程和成果,使学生开阔思路,增强为实现病害高效防控、农业绿色生产而努力的兴趣和决心。
化学防治过程中,不合适的用药(药剂类型、施用浓度、施用时间)会引发药害,我国在“十三五”期间提出的“药肥双减”政策也是对植物保护研究和实践提出的重要指示。教师通过讲述现阶段部分农户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对药剂的不恰当使用导致药害、病原菌抗性、破坏生态环境等后果,让学生了解我国推行“减药增效”的重要性,普及正確的病害化学防治技术和手段,使学生体会国家对农业、环境和科学的重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观;通过讲述植保无人机施药在我国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做出了积极贡献,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植保先进技术及我国专业化防治队伍的前景,增强学生利用科技手段兴农强农、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六)农业植物病理学各论部分与课程思政
教师通过讲述我校为国为民的植物病理学、锈病专家王焕如先生的简要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为民的信念,学习王先生“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赤子忠心、为国为民”的精神。非试验不能探精微,教师通过讲授我校曹克强教授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查精微、追求真谛、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此外,相关思政案例还有“农民院士”朱有勇在云南澜沧县通过“水稻上山,旱地种植”的实践,找到了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农业模式和道路,解决了当地的口粮问题,他还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林下栽培”等技术模式帮助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讲授检疫性病害及病原相关内容时,教师通过讲述1997年美国对中国梨出口筑起贸易壁垒,我国专家对病原进行精确鉴定,确定美国早已有相关病原,从而迫使美国解除对我国梨出口做出的限制,鼓励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保驾护航;通过讲述我国科学家对“国家一号病”——小麦矮腥黑穗病的潜在危害、定殖风险、快速检验检疫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为守住国门、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学生心系祖国、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课程思政能力。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课程思政素养,增强课程思政意识、课程育人能力和责任担当。植物病理学专业课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关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和重要决策,关注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仔细分析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专业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体系。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多思考,及时关注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程学习中不断深入,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不断成熟。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构建精品案例库
教师要根据植物病理学的教学育人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及时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对原有案例库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更新,打造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精品案例库,使得案例库更加适应学科的发展,适应社会对植保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例如,及时跟进植物病理学科前沿,为案例库补充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团队于近两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关于植物土传病害微生态组精准调控保障植物健康生长方面的系列研究进展。同时,案例库要实现共享,为教学经验不足的新进教师提供选择和参考资源,以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
(三)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既不是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纯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特定的思政案例。例如,教师可通过讲述植物病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融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以“研”促创新、以“赛”促创业等实验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行动能力,培养他们学农、知农、爱农的情怀;通过植物病害调研、创新项目设计和研究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专业自豪感,同时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六、结语
专业课是培养学生专业自豪感、使命感和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平台。在植物病理学课程中,教师可从价值、认知、情感、技能和行动五个思政维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使他们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应通过深入挖掘与植物病理学紧密相关的体现团结互助、分享合作、勇敢探索、不畏艰难等美好品德的案例,以及植物保护工作者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向学生传播正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守好国门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學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刘大伟, 李丹. 植物病原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建构[J]. 林区教学, 2021(5): 33-36.
[3] 朱为菊, 丁兆建, 谢春平, 等. 植物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施路径探析[J]. 智慧农业导刊, 2022, 3(2):94-97.
[4] 郭敏, 羊国根. 课程思政背景下“农业植物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0(3): 116-119.
[5] 李翡翡, 杨宁, 王玮, 等. 细胞生物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考[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2, 44(12): 2287-2293.
[6] 王海光. 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 大学教育, 2019(3): 96-99.
[7] 王海光.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教学案例设计[J]. 天津农业科学, 2021, 27(4): 72-81.
[责任编辑:吴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