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及深化路径研究

2023-12-15 22:36白凌婷陈琳邵欣悦
大学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高校思政教育

白凌婷 陈琳 邵欣悦

[摘 要]广西高校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非常重要。文章以广西9所高校的师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对236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判出广西部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识储备会而不精、活动开展形式不够新、活动评价有效性有待提高、教育形式不够重视实践的现象,重点围绕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整合传播媒介平台、打造实体文化体系等维度提出新时代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化路径。

[关键词]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6-0134-03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希望你们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是关乎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步骤和思想保障。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的实践过程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别是高校如何有效开展这项工作无疑是研究民族问题的热点焦点问题[2]。

一、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调研情况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和呈现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发放了“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252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36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78%。

调查问卷的设计经由查阅资料、拟写初稿、反复推敲、逻辑梳理等环节,认真考虑题目的调查目的、调查价值、呈现意义,最终以27道题生成完整问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调研对象的个人情况(第1至第6题),从性别、民族、所在院校、政治面貌、专业等方面对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为后期整理分析问卷、归纳汇总提供依据。其二,调研对象的知识储备(第7至第11题),涵盖民族政策、基本知识、文件内容,了解目前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成效,为探索有效深化路径打基础。其三,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具体开展情况(第12至第18题),从有无开展、开展内容、开展形式、依托的媒介、开展效果等方面来展开,是总结现状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依据。其四,调研对象的倾向态度(第19至第26题),从积极、消极、漠不关心的角度来探求调研对象对于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倾向性态度,从而为归纳总结出现状提供补充性依据。其五,调研对象的路径期望(第27题),横向上从教材、课程、研究、讲座、竞赛以及网络媒体多个角度,纵向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授与比赛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结合的鲜明特点,为强化路径的探索与设计丰富切入点。

二、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

就调研结果来看,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知识储备、活动开展、活动评价、路径期望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会而不精: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储备情况

一般来讲,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越丰富越能对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思维、情感、态度及实践方面展现出对待不同民族的包容度与亲和力。调研发现,调研对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科生大一到大四年级5道题全部作答正确的比率分别为2.2%、1.9%、3%、3.7%,研究生5道题全部做对的比率为6.5%;教师由于个人学习经历和实际工作需要等原因,其整体正确率普遍高于学生,但占比也仅为14.3%,这说明调研对象积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的意识总体上都应有所提高。具体来看,第3题“关于民族团结的‘六观是什么?(多选)”的正确率都是最低的,最高不超过42.9%;第5题“您认为各民族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多选)”的正确率最高,均在96%以上。这体现出这些广西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注重常识的普及,但在知识的深入上还要加强。

(二)形式不够新: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活动是否开展、开展的内容形式、依托的媒介等因素都会对教育成效产生影响。此次的调研数据表明,对第1题“课堂上老师是否讲授过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等相关知识?”以及第2题“您所在的学校是否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窗口、走廊、园地、展板、雕塑等宣传平台?”回答“有”的比例均在85.7%至100%之间,说明这些高校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对第3题“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建有民族文化类社团、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等组织?”和第4题“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开展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活动?”选择“有”的占比均在86%以上。从调研结果来看,这些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都进行了诸多实践,在优化宣传平台和加强社团建设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我们再来看一下各个题目的回答情况:第1题,B大学回答“没有”的比率为12.1%,其他高校均没超过4.1%;第2题,I学院回答“没有”的比率为14.8%,其他高校最低为0、最高为10.3%;第3题,回答“没有”的比率除了A大学为5.3%,其他高校均在10%至14.9%之间;第4题,回答“没有”的比率,A大学为0,其他高校在4.6%至13.8%之间。这些数据表明,广西不同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程度有所不同。

(三)有待加强: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评价情况

本研究针对广西高校师生对所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情况的评价,分别从活动效果、是否关注和了解、是否满意等3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此次调研数据显示,大一学生认为本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显著”的占比最高(68.7%),大二学生认为“效果显著”的占比为65.8%。课题组选取毕业生样本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到由于投身于考研考公和求职,毕业生们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的学习关注度确实会比低年级学生要低一些。另外,研究生和教师回答“没效果”的占比为0,“效果一般”的占比为35.5%,“效果显著”的占比为64.5%,整体上比本科生的效果好一些。总体来看,“效果显著”的占比为66.1%,“效果一般”的占比为32.5%,说明这些高校此方面的工作还需加强。同时,对于活动满意度,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调研对象对本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其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比较好。

(四)路径期望:广西高校希望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形式情况

将2366份数据按照编写教材、理论课程、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文创作品制作、宣传栏、线上媒体的选择进行建模,利用TOPSIS模型对这10种形式的活动打分。其结果表明,师生认为最有必要开展或开设的活动形式是文体活动,得分为0.1211;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得分为0.115;接下来依次是社会实践、知识竞赛、文创作品制作、宣传栏、线上媒体、编写教材、理论课程、理论研究。这说明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和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广西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

(一)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

课堂教学作为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这个主渠道真正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持续巩固在教材里、课堂上、学生的头脑中[3]。

一是开设通识课程。同時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本校办学特色,挖掘可塑性和吸引力强的宝贵资源,使民族元素得以充分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提升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

二是编写本土教材。充分整合相关资源,编写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具体教材内容要秉持政策性与地方性相统一、科研观察与实际教学相统一、统一大纲与具体专业相统一、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统一、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统一等原则[4],推动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在教材内容上的本土化、教育方式上的生活化。

(二)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

开展好相关实践活动是巩固和提升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的有效举措。要重视打造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

一是丰富民族文化活动。从艺术、体育、习俗等层面不断拓展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途径。以民族文化活动为抓手,以庆祝民族节日为契机,举办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近距离感受,强化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二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社区、工厂、部队等场所参观学习,支持学生以志愿服务等方式深入走访民族聚居区,在与访谈对象的交流中理解和内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六观”等深刻内涵,提高以实践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整合传播媒介平台

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要利用好现代传播媒介手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一是充分发挥媒介优势。从纸质校刊到宣传展板再到电子显示屏都是可以刊登、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的媒介。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站、广播以线上方式开展交流访谈、知识问答、留言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师生校园生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从活动形式到人员构成全覆盖。

二是有效利用社交软件。通过熟知常用的软件如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提升普及率和影响力。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的双向互动计划,用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公众号,在网络空间中让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的声音辐射向更宽广的区域,从而提升吸引力和关注度。

(四)打造实体文化体系

用好民族文化资源是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绝佳途径。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

一是精心设计蕴含民族元素的实物载体。在校园建筑景观、文化传承基地、文创作品设计上注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元素,或讲述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充满温情的故事,让师生随时随地置身于多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二是倾力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展示空间。精心设计和打造展示空间,使其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5]。通过实物陈列、专题微课、现场教学、互动体验等形式,重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历程,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直观感受,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整体开展较好,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有待改进之处。针对现存问题,广西高校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探索促进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整合传播媒介平台、打造实体文化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深入推进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鹿心社.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6):67-83.

[2] 余凤,杨胜才.新时代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66-69.

[3] 孟广东,臧运霞.新时代民办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路径探索[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50-54.

[4] 王婕,万明钢.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长效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3):40-47.

[5] 滕兰花.高校博物馆精准服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探索:以广西高校为例[J].昆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1):61-67.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广西高校高校思政教育
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路径探析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论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
壮族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与广西高校反腐倡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