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3.23.048
[摘 要]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成效直接决定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各高校在劳动教育落地实施上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积极探索,但也存在认识不到位、地位边缘化、体系不健全、保障不充分等问题。高校要遵循劳动教育的自身规律,从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劳动高尚校园文化、建立劳动教育协同体系和构建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强化,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各个学段应掌握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提出加强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切实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探索的时代课题。鉴于此,本研究将分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征、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旨在为高校深化劳动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征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大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大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人的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点如下。
1.1 实践性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体验式教育活动,着重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获得对真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价值体验,不是课堂上的“讲”和“听”、网络和视频上的“看”这类表面或形式上的外部灌输,而是激励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切实感悟劳动的真谛和价值、理解劳动的内涵和劳动者的崇高品质,真实体验通过劳动而获得的价值感和成就感,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进而更好地塑造自我。
1.2 合一性
劳动教育有助于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跟社会实践有效对接。大学生劳动教育依然属于一种认知层面的教育形态。校园之外的实践活动对劳动者的劳动有隐性化和显性化要求。隐性化要求如责任性、使命意识、劳动品质、劳动纪律等,显性化要求如守时、合作、高效等。为此,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育者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准确理解劳动价值观的概念、劳动品质的内涵、劳动技能的要求等。大学生在深入了解了这些劳动文化内涵之后,还要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将这些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行动,达成知行合一。
1.3 创新性
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机械化、电子化和智能化成为新时代的特征,随之劳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代要求每位劳动者必须转变劳动观念,新青年需要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熟练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在劳动实践中的应用,在不同的工作领域中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创造性地转化劳动成果,通过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创新能力来创造财富,从而赶超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3]。
1.4 主体性
从教育对象来看,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客体;从劳动教育成效看,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高校教师要立足中国大地,把握育人导向,紧密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掌握大学生认知规律和行事风格特点,发挥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为此,高校教师需要摒弃单一的“满堂灌”或“机械式”道德说教,引导大学生既要感悟“五育”内涵,更要理解劳动内涵,体会劳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认知外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促其自觉自愿参加劳动、热爱劳动。
1.5 奉献性
教育家马卡连科指出:“劳动最大的益处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让广大青年大学生通过义务劳动、志愿劳动等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时代新人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形成助人为乐的美德,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培养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现状
《意见》和《纲要》颁布以来,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把劳动教育纳入“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大纲,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教育氛围,大学生劳动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仍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一块短板,劳动教育实践中还存一些有待完善和优化的问题。
2.1 勞动教育认识不到位
大学生作为高校劳动教育对象,对劳动教育的整体认知直接影响高校劳动教育的质量。事实上,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存在有意逃避劳动教育的情况。比如,大学生作为劳动观教育的主体,本应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反感学习劳动的相关理论,对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也不够重视[4]。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劳动教育在高校长时间的缺失,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劳动观提出了挑战。智能化技术的革新使得很多繁重的劳动被人工智能设备代替,人类作为主导对机器人进行指挥,致使传统劳作形式在生活中被弱化或重视不够。在各类新兴媒体增长、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时代,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部分大学生劳动观的确立产生了负面作用。
2.2 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
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一直体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劳动教育被归为德育的一部分,这使得劳动教育成了德育的附属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掩盖了劳动教育本身的独立性,弱化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性,这也是劳动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很多家庭和学校的关注重点仍在大学生的学习、升学、就业等方面,对劳动观的教育不够重视,甚至趋于边缘化。目前,不少高校的劳动教育是以课程渗透、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勤工俭学等方式开展的,相对于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教育而言,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
2.3 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劳动教育处于零碎化、随意性的状况,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实践难以规范化、可持续、有成效地落实实施,不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实践教育是一项综合教育,通过劳动的教育对前期劳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检验和提升。在劳动理论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劳动和其他服务型劳动,促进学生在实践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夯实成长成才的基石。而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脑力与体力的分离,劳动与教育的分离以及劳动与实践理性的分离,致使劳动教育囿于品格或能力培养的单向维度。因此,要构建家校联动的责任体系、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全面合理的保障体系、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等劳动教育体系。
2.4 劳动教育保障不充分
劳动教育是实践教育,没有全面及时的保障,劳动教育就会面临空中楼阁的尴尬。一方面,很多高校没有独立的专门用于劳动教育的基地,缺少劳动教育场所和基地,校园内有限的劳动教育实践方式和场地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劳动教育需求,从而限制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成了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没有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劳动课程就难以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学生也就无法获得专业、系统的劳动技能教育。此外,评价机制不完善。当前,很多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缺乏具体、科学的评价标准,无法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分析,难以促进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的养成。
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优化对策
3.1 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融合性课程体系建设为依托,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育体系,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劳动者。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划分为理论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和主题教育课程等模块,分别侧重不同的学习目标和理论实践,以深化学生对劳动本质的认知,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意识,发展学生的劳动精神,不同模块的动态交互以合力形式为劳动教育质量的实效化奠定课程基础。
3.2 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知识结构单一、人员构成比例失调等问题,有必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学科课程教师、行业教师和其他类型教职工组成,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劳动教育的本质并非单一地给学生灌输劳动知识和技能,而是要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实现专业学习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鉴于此,高校必须发挥专业课程教师、行业教师和其他類型的教职工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全面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在劳动实践中育人,为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新活力。
3.3 打造劳动高尚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校园文化以教师和学生为文化传承主体,体现在制度、物质和行为等层面,有综合育人的功能。劳动教育属于大学校园的一种特殊教育形态,同样是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学科课程教学因“偏智”而使“劳育缺失”,使得劳动教育文化在大学校园众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并不高。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借助劳动教育建设劳动高尚的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做好管理评价、教学设计和实践认知,为学生步入社会后高效开展劳动奠定基础。
3.4 建立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的系统化工程。家长要经常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学校要配置好劳动教育所需硬件和师资,推动劳动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责任感。政府应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和各方面资源,保证劳动教育家、校、社会协同发展,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
3.5 构建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学校和教师可采用综合评价和间断性问卷调查两种方法来监测和评价劳动教育的效果。综合性评价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表现、课堂参与度、实践活动参与度以及学生在劳动中的创造性、合作力、组织力等方面给予客观评价;间断性问卷调查可从学生劳动认识、劳动态度、劳动评价及对教育教学的建议等方面开展调查,以分析结果为依据,改善劳动教育方式和内容。大学劳动教育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教育实际,探索并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4 结语
大学生劳动教育属于众多教育形态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明晰劳动教育特征旨在为实施劳动教育实践提供认知基础,探究劳动教育问题有助于匡正劳动教育运行机制,针对劳动教育现存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为提升劳动教育体系提供智力资源。劳动教育特征、问题和策略研究构成了劳动教育“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构架。本研究仅从这三维视角出发进行了一些探究,期望能给劳动教育研究体系的建设加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孙泊,戴敏.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式[J]. 高教学刊,2023,9(31):103-106.
[2]李妮.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探索[J]. 成才之路,2023(28):141-144.
[3]吴垚.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 四川劳动保障,2023(9):31-32.
[4]丰娴静.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9):95-98.
[项目名称]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jyjx114)。
[作者简介]房晓静,女,陕西商州人,商洛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