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3.23.044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先分析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接着剖析大学生就业存在高校就业培养体制滞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足以及政府部门服务保障不足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深化高校培训体制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理念等对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
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动力转变的一种新形态。在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经济结构调整导致一些传统产业的岗位减少,而新兴产业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需求增加。同时,大学生就业培养体制改革滞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存在一些不足,政府部门的服务保障也存在缺位。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探索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大学生就业对策,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将分析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1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增速放缓,岗位减少
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然而,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导致企业招聘意愿降低,新增就业岗位减少。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11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发布的相关信息获悉,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首次突破1 000万人,达到1 076万人,比2021年增加了167万人;而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 100万人,达到1 185万人,比2022年将增加82万人,增长率或将达到7.62 %,大学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局面。这也使得大学生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就业压力显著加重。
1.2 结构调整,失业率上升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减少了就业机会,而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领域的用工需求尚未完全弥补这一缺口。这种结构性失业导致失业率上升,尤其是一些大学生面临就业不适应、技能不匹配等问题,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
1.3 动力转变,综合型人才缺乏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再主要依赖传统的资源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而更加强调创新、绿色、智能等方向的发展。这意味着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倾向于综合素质较高、具备创新能力、适应新经济形态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未能有效提高综合素质,导致市场对此类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2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就业培养体制改革滞后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结构调整,各行各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然而,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仍停留在传统的学科领域,专业设置较为保守,未能及时预测和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新兴产业和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例如,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迅猛,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却没有及时跟进。因此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面临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造成就业市场上的供需失衡情况。且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偏离了实际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然而,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仍然偏向于纯粹的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践性。这使得毕业生求职缺乏必要的实践經验和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面临就业难题[1]。同时,一些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职场需求不匹配。例如,某些专业过度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无法满足工作岗位对实际技能的要求,丧失了竞争力。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也存在缺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部分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时,过于注重提高就业率,而忽视了就业的质量;指导过程缺乏实际有效的实践经验分享和职业规划指导,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缺乏具体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使一些大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此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仍然不够紧密和有效,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和期望与高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之间存在差距。例如,一些企业对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较高,而部分高校教育者却不重视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使得校企合作项目无法顺利开展,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
2.2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过硬
一方面,大学生的时间和资源通常有限,很多学生会选择优先考虑学业,在学术上表现出色,以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进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业,而不愿意分散精力去培养综合素质。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在课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但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例如,由于部分学生长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难以在工作中灵活应对复杂问题。一些学生毕业后仍抱有应试教育的思维,缺乏创新思维,即使面试、笔试考核通过,在工作中没有过硬的实际技能和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仍将很快面临失业[2]。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传统的高校教育往往重视学术知识传授,但对学生职业素养、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足。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职场上面临沟通不畅、合作困难、适应速度慢等问题,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和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些大学生通常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实践不足,缺乏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这导致其在面对创新型企业或者创业机会时缺乏足够的勇气和能力,从而错失发展机遇。
2.3 政府部门服务保障缺位
2.3.1 职业指导服务不充分
政府部门应该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规划,并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然而,目前政府提供的职业指导服务往往缺乏针对性和深度,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2.3.2 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政府对于劳动市场的监管和调节力度不够,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存在违法用工现象,侵犯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权益。缺乏有效的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保障制度,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遭受不合理的劳动待遇和欺诈行为。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不足,使很多失业大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和支持。
2.3.3 创业环境不完善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有限,例如,政府在创业资金的支持、政策扶持和创业培训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部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空间。缺乏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导师的支持和指导,使得一些创业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面临较大的风险和困难。此外,政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的监管也不够严格,制约了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动力。
3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大学生就业对策
3.1 深化高校培训体制改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1.1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育
高校应建立灵活的课程评估机制,以确保课程内容紧密契合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定期审查和更新课程,引入前沿知识和技术;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解决真实问题,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加强跨学科合作,例如,在工程项目中引入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内容,促进跨界合作,培养综合能力。
3.1.2 加强职业规划与指导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档案系统,包括学生的兴趣、优势、目标等信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建议。校内应推出针对不同年级的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订详细的职业发展计划。
3.1.3 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机会
高校應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项目数据库,使学生能够轻松浏览和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校企合作应包括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如短期实习、暑期实训、项目竞赛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3]。
3.1.4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心理医生和心理学家分享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有效方法。这些讲座可以涵盖诸如情绪管理、压力释放、自我调适等主题,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困难的技能和策略。开设心理健康工作坊,提供互动性更强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工作坊中参与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以锻炼应对各种情况的心理韧性。
3.2 精准创业定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
第一,为了精准创业定位,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创业指导小组,由教职工和行业专家组成,深入分析不同领域和专业的市场需求、趋势和机遇,定期发布市场研究报告,提供市场规模、竞争分析、目标客户群等详细信息,以帮助学生明确创业方向。并召开创业定位研讨会,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分享创业经验。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成功创业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第二,高校可以建立一个全面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多个层次的课程,从基础知识的传授到实际创业项目的培训。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应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资源的中心,涉及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等多方面的课程。第三,学校要制定实际项目的实践要求,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参与真实项目,并制订详细的商业计划书,促使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创业挑战[4]。第四,为了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指导和支持,学校可以建立创业导师制度。每位创业学生可以分配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和咨询。导师应该具有成功创业的背景,能够分享实际经验和行业见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第五,学校要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创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创业生态系统,能够提供资金支持、法律咨询、市场拓展等一系列服务,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3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
第一,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进修课程,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参加各种行业培训机构或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的实用技能培训,如市场营销、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实习、兼职或志愿者活动,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经历,了解行业的运行机制和工作要求,增加自己的就业经验。还可以参加一些专业实训项目,如工程实践、实验研究等,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第三,大学生应注重自我营销和个人品牌建设。可以通过撰写优质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吸引用人单位的关注。在面试准备过程中,大学生应提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面试流程,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演练,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适应能力。此外,可以通过个人博客、社交媒体等渠道,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项目经验,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
第四,政府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终身学习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补贴和奖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继续教育和进修课程;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支持。
3.4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就业岗位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潜力。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些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其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6]。此外,还需要鼓励创新创业,培育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者,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并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扶持,引导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转型升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创新发展和扩大就业规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发展规划和引导,提供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以激发经济增长潜力。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更好的就业保障和服务,通过减税降费、鼓励企业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4 结语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高校应加强就业培养体制改革,提供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教育和培训;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政府部门应加强服务保障,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支持政策。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问题,也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玥.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21):103-105.
[2]崔艳明.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特区经济,2021(4):136-138.
[3]王邦芦.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对策[J]. 纳税,2018(11):184.
[4]何发胜.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与对策[J]. 教育现代化,2017,4(49):291-295.
[5]侯鹏. 经济新常态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226,228.
[6]孙凡.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创新路径研究[J]. 科技风,2017(22):14,22.
[作者简介]周艳,女,贵州贵阳人,贵州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级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