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研究进展、趋势与展望*

2023-12-13 07:27万丽君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友好城市空间儿童

徐 琳 万丽君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1200;2.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0)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儿童友好”思想来源于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即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尊重并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2]。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初次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让城市成为一个适合儿童成长的地方,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城市或街区的规划中,通过一定的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3]8。儿童友好城市(又称“儿童友好型城市”,Child Friendly City, 简称CFC)是指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的城市、城镇、社区或任何地方政府体系;在这些城市或社区,儿童的心声、需求、优先事项和权利是当地公共政策、程序、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童友好型城市是适合所有人栖身的城市[3]10。自此,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在全球广泛推广、认证与实践。我国40多年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基本围绕成人需求而建设,城市儿童的权益长期被忽视,他们的生活和环境面临巨大变化和挑战。为更好地尊重儿童权益、满足儿童需要、增进儿童福祉,“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当今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共识和时代使命。

儿童友好城市研究是指运用“儿童友好”基本理念和理论进行有关城市规划、设计、创建、治理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受政策推动和现实影响,近20年来有关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研究大量涌现,回顾文献并梳理研究热点和议题,了解中国在地化研究历程和趋势,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儿童友好理念和共识,总结和反思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从而让广大儿童在越来越友好的环境中生活、成长和发展,拥有美好未来。

一、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笔者以2003—2023年为检索时间,分别设“关键词”和“主题”检索条件,对“儿童友好城市”进行模糊检索。截至2023年5月24日,排除不相关及重复性文献,共计搜索文献424篇。为提高文献质量和研究精确度,运用人工方式对检索到的初始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剔除其中会议、报告等非研究性文献共196篇,最终将228篇研究样本确定为有效分析数据。

2.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运用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研究过程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将引文分析软件CiteSpace 5.7作为分析工具,对总体文献计量分析。CiteSpace可视化应用软件利用寻径算法和共引分析原理,绘制共词聚类图谱和时区视图,能较为直观地帮助研究者发现某领域研究热点并预测其动态发展前沿[4]。其次,运用CiteSpace将有效数据转化成软件可识别的Refworks格式文本。然后,设置好分析文献的年份区间,选择不同节点类型,运行软件,获得相应知识图谱。最后,根据可视化的图谱,结合研究样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数据分析,全面呈现我国近20年来儿童友好城市研究的图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重点从发文总量变化、研究机构分布、研究主题和关键词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分析4个方面探讨截至2023年5月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研究情况,力图客观地把握研究进展与研究趋势,多角度地呈现儿童友好城市的研究热点与方向,反思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总体发文量分析

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数量分析,可以较为清楚地呈现儿童友好城市研究的整体状况、进展和速度。

近20年儿童友好城市研究的发文量呈现从无到有、从平稳到快速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具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研究期”(2003—2006年),在2006年之前没有相关研究论文,说明尽管国际上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的倡议已久,但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尚未得到重视,尚未进入研究者视野。第二阶段为“研究起步期”(2006—2017年),研究论文开始出现,但每年仅有1—2篇左右,自2016年开始发文量略有增加,每年也仅五六篇。第三阶段为“研究升温期” (2018—2020年),发文量开始突破个位数,往后呈小型增长。第四阶段为“研究快速发展期”(2021—2023年),有关儿童友好城市研究的论文量快速增长,出现一个小高峰,2021年和2022年皆达到55篇左右,2023年仅5个月已达到24篇。这一过程反映了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关注度近年来明显提升,学界研究力度也在持续加大。

图1 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图(2003—2023年)

研究发现,发文量变化趋势、变化的关键年份节点与当时社会的推动、相关政策文件颁布密切相关。2006年和2016年分别是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方案提出的10周年和20周年。2016年长沙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战略构想,深圳率先启动我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并将其纳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5],成为先行建设示范区。2017年上海、江苏也随之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2018年深圳发布全国首个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6]《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7]。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提出“关爱儿童、共享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倡议承诺让儿童“能在儿童友好城市和环境中成长”[8]。同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结了全球成功的实践经验,发布《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手册》,提供技术性指导[3]。2021年起,我国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9]、《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1]及《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10]、《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11]等国家层面的文件纲要,各地也相继推出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相关实施方案、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等配套文件,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儿童友好城市的目标和策略措施。2022年、2023年分别有14座和40座城市入选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受到高度重视,作为重大工程写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并掀起建设热潮,相关研究工作也进入新阶段。

2.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项公共事业,需要全社会关注,其研究是一个多领域、跨学科的课题。涉及哲学、法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城乡规划、生态学、风景园林、公共管理等学科,具体包含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交通、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医疗保健、公共事务管理、社会治理、经济、司法等诸多领域。

为更好地了解儿童友好城市学术研究力量分布状态,本研究生成了相关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发现儿童友好城市的主要研究力量以各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学院、园林学院、艺术学院或城市规划设计院的研究者居多,少量研究分布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等其他研究机构。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等机构对研究贡献较大。这些研究机构所对应的学科主要集中于建筑、城市规划学科。图谱中出现的少量点状聚集和分散连线反映出这些学术研究院校或机构与社会组织、政府部门进行了跨机构跨部门的合作研究模式,但跨学科、跨领域式的合作研究比较少。

图2 相关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3.主题和关键词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研究主题的聚类分析,梳理出有关儿童友好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生成的研究主题知识图谱中可较为清晰地看出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具有较强的聚焦性,主要关注五大问题: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中的)儿童参与、儿童与城市公园、儿童与(城市)公共空间、困境儿童友好,如图3所示。

图3 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主题聚类图谱

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分析,生成关键词时序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发现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空间,预测儿童友好城市研究的前沿进展和研究趋势。近20年来,比照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研究显示了向量的推进过程。2013—2015年,零星研究主要关注对“儿童友好”的认识,把“儿童权利”问题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来考虑。2015—2020年,逐渐增加的研究将视野聚焦在对“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精心、系统化设计和规划上,在城乡规划、城市更新、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城市公园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所、自然/绿色空间、街区社区、学区、住宅环境、儿童出行路径、儿童休闲游戏空间等各个“儿童友好成长空间”领域进行研究探讨,逐渐形成了对儿童友好城市网络化空间的建构研究。在此期间,还有部分研究者从儿童权利出发,倡议推进困境儿童的权利保障友好、完善公益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2020—2023年,学者们开始将研究从制度化建设、国外经验借鉴转向儿童友好的内涵研究、国内城市在地化的实践研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和因地制宜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措施和路径进行了探讨。

4.研究范式与内容分析

仅用CiteSpace分析样本文献只能概览研究总貌,不能针对具体研究反映的问题深入分析。因而,本研究进一步深入研读文献并结合内容分析发现,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主要有3种范式:思辨取向的理论研究、实用取向的国际经验借鉴、行动取向的本土实践探索。

(1)思辨取向的理论研究

儿童友好城市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内涵、价值、特点和原则等议题。当前我国研究者对儿童友好城市的内涵理解基本达成共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倡议文件思想趋于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理解还存在差异,主要有3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将儿童友好城市视为一种城市、城镇、社区或任何地方的善政体系[12],二是强调儿童友好城市就是把城市建设成为适合所有人居住的空间[13],三是尝试从生态系统理论层面将儿童友好城市视为保障儿童权利实现、推动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14]。3种观点各有侧重,但也有共性,即都强调要尊重儿童主体性、保障儿童权利、注重儿童参与。

学者们对儿童友好城市的特征也进行了研究。邓凌云转译并总结了来自联合国的7个维度特征,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儿童利益优先原则、环境和空间条件、可持续发展、儿童参与决策、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和消除歧视[15]6。吴金群等人进一步将儿童友好城市的表现总结为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16]。余炜楷等人认为儿童友好城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儿童能够获取基本服务,享有教育和技能培训,生活在清洁、安全、有绿化空间的环境,有地方玩耍和娱乐[17]14。

学者们认为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应秉持的根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16],要坚持儿童优先、普惠共享、中国特色、开放包容、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多元参与、凝聚合力的基本原则[18]。同时,在儿童友好城市设计上,要坚持在城市建设中给予儿童参与权,为儿童提供社会服务并完善服务体系,确保儿童户外生活环境的安全,满足儿童活动的需求的原则[13]。

(2) 实用取向的国际经验借鉴

儿童友好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得较早,已有三大洲400多个城市被联合国认定为儿童友好型城市。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一座城市被认证,所以,学习国际儿童友好城市优秀案例,总结分析国外先行先试经验,不失为最简便的途径。已有研究介绍和评估了16个国家20多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途径与成效。研究者们批判性地吸收了六大方面的营造经验,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为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实践范例和参考思路。

第一,完善制度组织。芬兰建立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的组织体系,负责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澳大利亚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建制,全民协同拟定行动纲要,全方位规划和保障实施儿童友好城市。韩国以儿童基金会委员会为核心,搭建儿童友好城市的组织框架。

第二,注重规划管理。德国通过儿童友好的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促进儿童独立上学。日本流山市通过育儿友好特色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

第三,关注空间改造。英国在城市中正式与非正式空间并重营造儿童游戏空间。荷兰鹿特丹营造儿童喜爱的自然野趣游戏空间,提供适合儿童游戏的活动设施。荷兰代尔夫特市建立和完善适宜儿童游戏和独立出行的街道及公共空间环境。美国丹佛市建设具有游戏教育元素的安全游戏设施等“见学地景”空间;波特兰市通过社区广场公园、街道、门前绿地、庭院空间等不同的空间类型为儿童提供了多选择的活动场地。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通过改造“口袋公园”、安全街道、共享社区,重视为0—6岁儿童及其照料者打造健康、舒适、包容的友好环境。加拿大关注儿童家庭住房空间建设,确保其居住的可负担性和宜居性,提供配套服务设施。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不同人群参与共同创造共享公共空间。

第四,加强社区改造。澳大利亚本迪戈市通过儿童参与营造社区归属感来实现友好。日本二世谷町也重视儿童参与社区营造。巴西的累西腓挖掘社区资源,进行社区改造,以小范围社区试点的方式,以点带面推进整个城市建设。

第五,重视儿童参与。德国雷根斯堡市成立“青少年顾问委员会”和“市长儿童顾问”,以“游戏总体规划”“街区漫步”“青少年城市玩家”等技术方法,让儿童和青少年参与友好城市规划并发表意见和决策[19]。日本奈良市儿童参与制定儿童友好的城市条例及其管理条例,富谷市设立儿童会,授权初级领导者(中学生)参与城市管理。尼泊尔运用法律、政策保障和资源监测支持儿童参与,完善儿童公共参与组织体系,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20]。

第六,建立评估体系。俄罗斯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儿童友好型城市评估指标体系;阿联酋沙迦通过评估,为儿童友好开放公共空间设计与开发提供依据。日本町田市成立青年中心,参与城市政策和项目评估。

(3) 行动取向的本土实践探索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能盲目借鉴或照搬照套国际现行发展经验。因为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城市、街区和社区所呈现的样态和现实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我国亟待创建切合本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2016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各大小城市陆续开展儿童友好城市的在地化探索,涌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典型性经验案例,具体内容见表1。与此同时,研究者对此并行开展的研究遵循“理念—政策—行动”这一思路,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两种研究路径。

表1 国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一览表

一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响应建构研究:战略—规划—执行。提出政策框架、施策路径,由目标、机制、内容和评估构成完整的“儿童友好城市”治理方案。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特定地区规划、空间要素规划等方面,进行儿童友好城市规划研究。

二是自下而上的实践行动落地研究:计划/分析—实施—评估/检查—优化。通过理念渗透、价值传导进行规划及教育,在社区基层开展实践,然后制定技术规范,对项目进行监测评估分析,提出进一步实践治理的方案措施。分析城市环境条件、空间特征,儿童心理以及成长、人际互动需求,儿童行为模式体征,发现城市及其空间存在的问题,加以更新和优化,实现儿童友好。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013—2023年期间儿童友好城市研究总体发文量不多,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9年后受政策影响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数量有待增加、质量有待提高。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建筑、城市规划学科,出现了一些院校/机构—社会组织—政府的跨机构合作研究,涉及研究领域逐渐从单一走向广泛。研究主题有所拓展,从对儿童友好、儿童权利和儿童参与的理论探讨,儿童友好城市政策响应建构的研究,逐渐转为儿童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研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落地实施研究。基本上遵循了从经验总结到行动研究,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到本土化城市实践研究的思路。

2.未来研究展望

纵观已有研究,儿童友好城市研究虽有所进展,但在研究内容的深度、研究主体的协作性、研究方法的丰富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

(1)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

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内容虽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已从抽象的权利和需求的理论研究转向实体城市建设的实践研究。从整体上看,在理论研究方面,经验梳理、案例总结和理论解析类的研究居多,深入探究的学理性和系统化研究不足。在实践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关注具体实践中的政策建构研究、空间营造研究、服务供给研究,但对儿童友好城市的评价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上,注重对环境规模、空间类型、界面要素、特征元素进行实地观察、田野调查、数据采集、平面测绘,但基于儿童的循证研究、资金保障研究、依托科学评估工具的动态循环监测评估类的实证研究仍需加强。因此,在儿童友好城市后续研究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研究向纵深拓展,灵活运用多元化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提升研究的高度,挖掘研究的深度。

(2)加强对儿童的研究

当前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是热点研究问题,对其框架、内容和方法的调查是主流研究。不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没有灵魂的。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不应该仅仅研究空间、设施和环境的供给问题,还需要研究政策倡导、空间实践和服务支撑问题,更需要关注研究儿童的空间经验,研究如何真正赋能于儿童,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真正参与城市建设和生活,将儿童真切的需求表达到城市的各个空间,建构自身的空间经验与人际关系。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服务主体是儿童,其有效性也需要儿童的校验。因此,在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中,研究者有必要从教育、心理、健康卫生和文化等不同角度研究儿童,对儿童友好城市进行回应性的循证研究,在不同领域践行儿童友好理念,致力于儿童友好权利的实现。

(3)重视跨学科合作研究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关涉制度建设、空间营造、儿童参与、服务供给、评估体系多方面内容,是全域维度的城市转型重构;需要学术机构、行政部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儿童公益组织、媒体等多机构参与、合作和研究,需要建构以儿童为中心的多元化协同工作机制。然而,已有研究以建筑、城市规划学科对重点地区和重要空间的研究居多,研究视野较为狭窄,多学科合作研究较少,跨领域研究的融合度不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既要提高不同学科和领域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程度,也要拓展多团体跨机构跨部门之间的合作研究空间,共同推动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系统研究。

猜你喜欢
友好城市空间儿童
战后国际友好城市的发端与发展(1945—1969):基于法国视角的研究
一图看懂《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