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南 马 婧 罗 玉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苏州 2150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设要求是“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实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建设目标[1]31。当下,我国已处于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关键节点,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和必备要素,是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必须深入推进人才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更大成就[2]。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3]。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会建设的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才,导致农村资源浪费、农业资源利用不当和乡村资源开发不足情况的出现。乡村人才的短缺和匮乏究其深层原因是人才地域分布不均,培养人才的教育培训水平制约乡村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农村部分地区缺乏对于引进外来人才和留住本土人才的吸引力和内驱力。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的全面建设离不开经验丰富的专业对口人才的招就引进和乡村常住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乡村人才振兴应坚决破除人才上升和人才流通的体制机制壁垒,增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强度,优化人才分布和人才结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开发挖掘乡村农业、文化、手艺的本土特色课程,与先进地区共同建立人才培训交流平台,充分增强乡村内部和外部人才的上升、流通和培养实效,为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提供持久人才支撑。
立足新时代,乡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总任务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4]。同时,随着中国乡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深刻转型而面临许多新变化和新特征,这对乡村振兴的人才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显示,农业的相关产业增加值逐步提升,但是,仍然和农业现代化的振兴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见表1)。
表1 2021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在乡村建设的需求下,乡村振兴的系统规划和长远战略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觉悟、崇高的道德品质、眼光独到、敢想敢做、具有领导能力和实干精神的乡村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培育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传统工艺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等专业人才,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技、绿色农业带头人等来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和振兴。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国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稳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之中,我国城镇化率得到了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我国乡村人口外出情况和农民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 25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 172万人,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长2.4%,全国人户分离较上一年度增加1 100万人[5]。由于城乡差异,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比重差异较大,大量农村适龄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乡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人口小学文化程度占比为37.0%,初中文化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为48.4%,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比为7.1%,大专及以上的占比为1.2%[6]。这表明,农村常住人口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受地域影响而参差不齐,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性人才数量比重较低。即使有选调生计划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等国家政策的支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在乡村从事各项事业的人才依旧匮乏,促使乡村人才总量回流和劳动人口素质的提升是乡村振兴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实用型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性力量,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骨干力量[7]。乡村振兴作为党和国家的系统战略,需要各领域的实用型人才。近年来党和国家持续加大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但由于客观因素,乡村人才引进和培养仍存在困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 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近年来这一数字虽有所提升,但占比依然很低,表明农村人才缺口严重。其一,由于地区发展和城乡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中的领导力量和管理型人才以本地人才为主,农村中较为普遍地缺乏熟悉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型规划、见识广、视野新、会变革的领导班子和管理型人才。其二,新型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在乡村的产业结构中,通常农业种植、养殖产业等传统产业的经济体和人才占主要部分,缺乏适应市场化需要和满足信息技术时代需求的人才。乡村中掌握市场化运营和电子技术人员,机械化、规模化、大作业技术类型人才严重匮乏,而专业能力强、掌握高等技术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数量更少。其三,传统手艺以及非遗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下和文明交流的碰撞中面临传承创新危机。乡村中生活用品的编织技师,建筑行业的专业木匠、水泥工、雕刻家以及服饰行业的刺绣家、纺织家等平均年龄呈现老龄化趋势,新生代的传统手艺传承者数量较少。
在人才市场上,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是吸引各行各业争夺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基层工作,投身到乡村建设中,但是各地政府乡村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不够,引进机制和保障机制存在缺陷、考虑不周。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上的岗位和数量有限,人才引进的相关信息模糊笼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在人才的稳定落户、社会保障、晋升机制、职称评定、发展支撑等方面与求职者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在乡村发展的推动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一批优秀人才投身于基层工作,但是受乡村工作的现实条件制约,以及由于工作氛围不佳、人际关系复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等原因,引进的人才难以在乡村中扎根,很多人才会在服务期满后选择其他工作,谋求更好的发展。同时,工作岗位上的学习和培训要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定时高效的学习和培训能够直接提升工作能力,进一步优化工作系统,节约生产成本。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和乡镇机关未能设置系统全面且有实效的人才成长和培训系统。地方政府、单位团体和农村地区在进行人才培训时往往采取传统的讲授式和灌输式教学培训方式,人才培训呈现人数多、形式化、理论化、即时性以及低实效等特点,缺乏真正有效的现场详细讲解、实物模拟、实际交流、实践操作等问题解决式的培训,难以真正达到实现人才成长和培养的效果,更难以让专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乡村人才引进难、引进人才留不住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制约乡村发展和振兴的现实体制机制弊端,故乡村人才振兴必须破解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现实困境,构建适宜乡村人才良性循环的生态圈,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人才队伍结构。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乡村产业振兴注重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进而优化农业这一产业的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在产业振兴过程中,人才振兴是不可或缺的,具备管理技能以及电商技术的人才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运用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在政府的支持下,结合时代大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推广乡村旅游以及农产品,助力“互联网+”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乡村人才振兴,可以让更多的人才深入参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中,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产业整合发展,挖掘农业潜在的多种功能,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使农民增产增收,将新产业新业态植入农业生产中,根据当地乡村具体实际推动当地农业转型,促使一大批绿色农业、旅游农业的兴起。这既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又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农民的创造性,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外,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推进可以一定程度上让乡村人才向城市流动的局面得到改变,让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困境得到破解,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农业发展中。良好的生产环境、优厚的待遇条件让人才愿意留下来,并且带动乡村农民拓展新产业与新业态,助力乡村经济可持续稳步提高与发展,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得到不断增强,加快农村和城市的融合进程。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实现永续发展的生存之基,有助于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生产环境。首先,吸纳更多的人才进入乡村以及提高农民自身技能与素质,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们接受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减少不合规农药化肥的投入以及塑料薄膜的使用,有助于让农民转变传统不合理农业生产观念,更好地爱护环境,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其次,推动人才振兴可以拓展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绿色健康低碳发展,让农业所特有的生态功能得以更好地展现出来,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建设者以及绿色的生态产品供给者[8]。这些人才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促进农村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让农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最后,进一步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工作需要调集更多的人才,来引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补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短板,改善农村环境,推动“旱厕革命”,让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舒适。乡村人才振兴可以为整治农村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一大批建设者与参与者,以乡村绿水青山的生态禀赋,集聚金山银山的生态财富,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核。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包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乡村文明。提升乡村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以及培养良好纯朴的村风民风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乡村人才振兴可以培育更多自身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并且熟悉现代科学文化的人才,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宣传、弘扬与践行,有助于为乡村文化发展蓄力铸魂,推动文化振兴和乡村现代文明发展。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大地,可溯源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应该因地制宜,培育大量本土人才,推动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以及纯朴民风在乡村的土地上培育生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睦邻友好以及诚实守信等文明风气在乡村兴盛起来。另外,随着农村产业升级以及结构转型,乡村旅游热度不断提升,挖掘乡村特色以及红色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乡村旅游以及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培育大批人才来更好地宣传乡村民情、民风,讲好乡村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听到乡村的声音,摆脱对乡村的刻板印象,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让乡村成为人们心之所属、心之所向,带动更多的人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让乡村淳朴和谐的民风更盛。
乡村组织振兴构成乡村振兴的肌理。乡村组织振兴有利于基层组织更好地发挥统揽全局以及协调多方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与提供指引。首先,人才振兴作为组织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整个组织体系的关键之所在,人才振兴意味着整个组织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与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乡村基层党组织处理村民问题、村民有序议事以及监管农业合理合规绿色生产的能力,促进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其次,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组织振兴培育各类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人才,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坚持乡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让村民自治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对农村工作的治理能力,提升乡村建设以及服务水平,保障村民安居乐业、提升村民幸福感。此外,人才振兴注重党员队伍的建设,这有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完善,通过吸纳乡村中各个行业的乡贤以及大学生,扩大基层党员队伍,提高基层党员整体知识技能水平,并且进一步规范选举程序,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为乡村社会秩序安定提供组织保障。
构建科学的乡村人才识别任用机制是合理选拔任用人才从而拓宽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的重要前置条件。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根本保障,也是构建科学的乡村人才识别任用机制的关键举措。只有努力开创党委集中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乡村人才振兴格局,不断破除阻碍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藩篱,大力创新人才识别任用机制,才能构建起务实管用、科学精准的乡村人才识别任用机制,促使人才识别模式、选拔任用体制以及待遇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从而为广开乡村“才路”提供有力保障。为此,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以促进乡村振兴所需要适配的人才为依据,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构建与完善科学高效的乡村人才识别任用体系,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以及分类,并加强对于选拔任用人才主管部门的教育,形成对于乡村人才识别任用的共识价值观,更好地选拔出一大批政治过硬、业务能力高强、敢于担当、善于首创、联系群众、吃苦耐劳的乡村人才。要改变长期以来对于人才评价指标简单化、片面化、一刀切的做法,根据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对人才进行政治素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工作业绩、潜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破除人才评价中长期沿用的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的“四唯”标准,确保真正的人才快步登上乡村振兴的广阔平台。鉴于乡村人才和全国各类人才在要求上既有普适性的方面,又有特殊性的方面,因此要促进具有乡村规划、电子商务、产业经济、文化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旅游、水利工程、基层治理、特色农业等方面才能的人才选拔任用。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有机结合。优秀的创新创业创优环境是人才施展身手的沃土,同时,舒适宜居的优美生态环境更能吸引人才来此栖居。总之,硬性的物理环境和软性的人文环境是吸引大批人才乐居乡村施展才能的重要保障。调研显示,人文环境比物理环境还要重要。而政策环境是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打造优质创业环境的首要着力点是努力营造良好的聚才引才的政策环境,促使政策引导人才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要立足乡村实际,结合典型乡村人才引入的经验做法,制定一套系统完备、便捷高效的人才引进、绩效考核、选拔留用的综合性政策,加大对乡村人才的资金、技术、信息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投入支持。要围绕农村新型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的具体实际选拔对应的各类人才,引入孵化支持一大批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项目,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形成龙头企业,让乡村产业和企业更具备竞争力和吸引力,为乡村人才搭建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要采用多样化渠道实现灵活引才,加大人才扶持政策的力度与政策宣传,让“走出去”的人才愿意“走回来”,推动人才从城市向乡村自由流动,留住本土人才,守住乡情。要积极对接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智库的互动交流工作,通过推动特色产业合作、农产品生产学习培训、志愿服务乡村体验等方式灵活地吸引各大领域的人才真正深入田间地头,经略乡村独特风景,来此安家立业。为此,需要不断优化乡村人才留用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工作以及就医等方面的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础配套设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乡村振兴的有益成果惠及广大乡村人才,促进其进一步成长发展。要不断提高乡村人才办公居住环境水平,大力推进城乡人才工作环境均等化,完善乡村人才办公设施条件。在一些边远和落后地区,要注重切实保障乡村人才网络以及通讯,让人才工作地点的环境更加舒适、灵活与便捷。要进一步提高各村中的图书角、阅览室、活动室以及健身室的普及率,让乡村人才拥有互相沟通交流学习的空间,打造开放包容、轻松和谐的乡村人才工作环境,设置多样化学习平台,做好保障与激励工作,提升团队建设的能力,使其凝心聚力为实现乡村振兴而努力奋斗。完善乡村人才振兴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是营造优质创业环境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乡村人才、重点产业以及特色农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形成助力新型人才与新型产业的融资平台,提升对乡村人才的服务水平,满足其公共服务的需求,构建富有吸引力、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体制,让乡村人才可以有更自由的空间施展才能。
乡村振兴,人才为本。加强乡村人才教育培训,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根据国家202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乡村各类实用性人才已经达到了2 200多万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骨干力量,然而,对于完成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来看,这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通过教育培训,极大地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促使乡村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9],教育是促进一大批乡村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在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引领下,根据乡村振兴的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和关键产业,努力抓好乡村人才教育培训工作。要不断优化完善乡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科技教育平台,联系专家进行专项培训,打造典型科技示范基地项目,调动广大村民参与其中,加强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与帮扶,促使大批农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工巧匠,进一步提高乡村人才队伍素质。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创新培训机制,按照产业发展需要、重点领域需要、当下工作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设置和开展人才培育项目,进一步完善优化乡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促使更多掌握技术、运用网络、创新创业的“新村民”不断涌现。还要注重加强农业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在乡村人才振兴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实际推动“应培尽培”“愿培尽培”工作的开展,不断随着时代变化与技术发展丰富优化更新培训内容,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教育途径,不断提高村民从事农村工作和推动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培养一大批专业的实用型人才,用乡村职业教育打通实现乡村专业化人才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打好人才技术基础。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必须大力破解乡村人才发展面临的本位、结构以及机制困境,以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要通过树立正确的乡村人才理念,完善乡村人才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工作环境,加强乡村人才机制保障,更好地识才、引才、育才以及留才,为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以及组织振兴构筑坚强后盾,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输送不竭动力,更好地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