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侯小明,张兴华*,张晶,李涛,袁充
1.河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放射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通信作者 张兴华 doctorzhxh@163.com
感染性主动脉瘤(infective aortic aneurysm,IAA)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主动脉壁引起,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主动脉瘤[1-2],目前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1,3]。IAA 瘤体增大速度快,易破裂[4],总死亡率高达47%[5],但临床表现和一般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血培养阳性率仅为35.1%~57%[6-7],早期诊断较困难。随着CT 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明显提高,CT 血管成像(CTA)能够清晰地观察血管内外结构,在血管疾病的诊断、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8-10]。由于IAA 罕见,病情凶险、进展迅速,较难获得完整影像资料,目前关于IAA 的CT 表现研究较少,多为诊治经验的附属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IAA 的临床特征和CTA 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度,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纳入2011年6月—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临床确诊且在本院行CTA检查的9例IAA,排除移植物感染、主动脉-肠/食管/气管瘘等继发性感染。9例均为男性,年龄41~75岁,中位年龄60(51,70)岁,5例有吸烟史。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既往史)、症状、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白细胞、血培养和(或)组织培养]、CTA资料及治疗方法。本研究经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检查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GE VCT 64排螺旋扫描仪与GE HD750宝石能谱CT,对比剂使用碘海醇(350 mgI/ml)。患者取仰卧位,经肘静脉以4~5 ml/s注入对比剂80~90 ml(依据患者差异进行调整),然后以同样速度注射40 ml生理盐水。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感兴趣区定于升主动脉近段,触发阈值100 Hu,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耻骨联合。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体重指数<25 kg/m2)或120 kV(体重指数≥25 kg/m2),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重建层厚0.625 mm。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以及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
1.3 图像分析 由1名主治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分别采用盲法对CTA图像进行阅片(医师对诊断结果、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未知),阅片顺序随机,诊断结果不同时协商达成一致。
IAA的影像特征观察与测量:①动脉瘤表现:数量、部位、形态(囊状、梭状、夹层)、轮廓(分叶、非分叶)、是否呈偏心性、动脉瘤最大横径(多平面重组图像垂直动脉长轴的最大径)、是否破裂(破口位置及大小)、动脉瘤壁是否有钙化;②动脉瘤周围表现:有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无主动脉旁软组织影、是否强化,有无瘤周脂肪间隙模糊、脓肿形成、气体、淋巴结肿大、腰大肌受累、脊柱受累,与相邻气管、食管或肠管有无瘘形成。
2.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9例患者均有发热,伴不同程度腹痛、胸痛、腰痛等,1例腹泻、跛行。8例入院时C反应蛋白增高,1例白细胞增高,7例入院前有抗生素应用史。5例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阳性,其中4例为沙门菌,1例为布鲁氏菌;3例接受开放手术,术中见感染表现,2例接受腔内修复手术。4例病原学检查阴性,3例接受开放手术,术中见感染表现;1例接受腔内修复手术(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A瘤体周围出现脓肿、气体等感染表现确诊)。
2.2 CTA表现
2.2.1 动脉瘤表现 本组1例患者有2处动脉瘤,其余均为单发,共10个病灶,位于主动脉弓1个、腹主动脉6个(肾型1个、肾下型5个)、髂动脉3个。本组病例均为假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偏心性囊状,9个呈分叶状,动脉瘤最大横径平均为(42.60±12.02)mm,破口位于主动脉后方2例、右前方2例、左前方1例、左后方1例、左侧1例、前方1例。破口大小平均为(11.30±4.03)mm。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3例动脉瘤壁可见钙化。
2.2.2 动脉瘤周围表现 动脉瘤周围均出现软组织肿块,7个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6个瘤周脂肪间隙模糊,表现为周围脂肪间隙低密度条索影。3个瘤体周围观察到脓肿(图1),2个瘤体周围出现气体(图2)。9个瘤体周围见多发增大淋巴结。3例可见腰大肌受累,表现为腰大肌肿胀,其中1例腰大肌内出现气体影。1例布鲁氏菌感染患者可见椎体受累。本组病例均未观察到与相邻气管、食管或肠管瘘形成。
图1 男,67岁,布鲁氏菌感染。A.横断面CT增强扫描动脉期腹主动脉周围(箭)见脓肿形成;B.横断面CT增强扫描动脉期腹主动脉瘤呈分叶状,周围见软组织影;C.多平面重组图像腹主动脉见2个动脉瘤形成,分别于主动脉壁后壁、右前壁见破口,呈偏心性囊样、分叶状
图2 男,60 岁,沙门菌感染。A.横断面CT 增强扫描动脉期主动脉瘤位于右髂动脉,其左侧见破口,呈偏心性囊样、分叶状,壁见钙化,周围见软组织影,见气体(箭),脂肪间隙模糊;B.容积再现图像右侧髂总动脉见囊袋状影,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髂内动脉呈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3.1 IAA 的病因和临床症状 IAA在欧美国家占所有动脉瘤的1.3%[3]。乔昌宇[11]报道IAA 的发病率占主动脉瘤发病率的3.1%。细菌、真菌及病毒均可导致IAA,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1,12],好发生于有基础病史、感染史、免疫缺陷疾病或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3,12-13]。王冕等[13]总结IAA 常见的感染途径为:病原体定植于受损的血管内皮,如动脉粥样硬化或溃疡;通过滋养血管抵达动脉壁并繁殖;沙门菌等穿透胃肠壁播散累及邻近血管。本组病例均有动脉粥样硬化,多为沙门菌感染,表明沙门菌对主动脉内皮具有更高的亲和力[14-15];部分患者合并吸烟、糖尿病、结核、恶性肿瘤等增加感染风险的病史。
本组患者均有发热和不同程度腹痛、胸痛或腰痛等症状,1例都柏林沙门菌感染患者曾出现腹泻。IAA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且多数患者于本院就诊前因长期反复发热接受抗生素治疗,造成血培养阳性率减低,导致早期诊断困难。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者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其中CTA应用最广泛,扫描速度快,后处理功能强,可从多层面、多角度评估血管病变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16],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3.2 IAA的影像学表现 本研究发现多发性IAA较少见,本组仅1例有2处病灶。瘤体多位于腹主动脉,李宇等[17]、袁利等[18]报道IAA多位于腹主动脉,但并未进一步分型比较。近期研究[6-7]显示50.8%(67/132)~83%(20/24)的IAA为肾下型;而Macedo等[19]的研究中近70%的IAA位于肾动脉或以上的胸、腹主动脉。本组以腹主动脉-肾下型发病率最高(5/10),与以上报道相近。IAA与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好发部位一致,推测与病原体易定植于粥样硬化部位损伤的血管内皮有关,也给鉴别诊断带来一定难度。
本组病例均为假性动脉瘤,考虑原因为病原菌感染主动脉壁造成结构破坏,致其破裂出血,血管周围形成局限性和纤维结缔组织包裹性血肿,并与受损的血管相通,轮廓欠光整。CTA瘤体表现为偏心性囊状、分叶状,瘤体及破口多较大,3个瘤壁见钙化,因此无法以钙化斑块区分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与IAA[6]。瘤周软组织影形成是IAA的常见征象[18],本组病例均见较厚的软组织影形成,考虑为炎症渗出物包裹所致,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瘤周脂肪间隙模糊是诊断活动性渗出性炎症病变的特征[17],本组有6个出现。脓肿形成和气体影均提示感染,但本组中其阳性率较低(分别为3个、2个)。淋巴结增大是提示周围活动性炎症/感染的特征之一[6],本研究有9个瘤周有增大的淋巴结。本组腰大肌和椎体受累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的17.8%、11.4%[6],均未观察到与相邻气管、食管、肠管瘘形成,推测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患者就诊前多已应用抗生素有关。
3.3 IAA的鉴别诊断 IAA需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其他原因导致的真性/假性动脉瘤、大动脉炎、主动脉肠瘘等进行鉴别。粥样硬化性真性/假性动脉瘤与IAA的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重合,早期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病史,仔细观察动脉瘤形态、管壁是否强化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大动脉炎常表现为大血管管壁环形增厚,等或高于肌肉密度,增强扫描可见壁强化,可继发血管狭窄、闭塞、动脉瘤形成。主动脉肠瘘可见活动性的对比剂外溢至胃肠道,造成低血容量,死亡率极高。
3.4 IAA 的治疗 IAA 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经血管腔内治疗和开放手术[14,20]。IAA 术前需先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安全的开放和(或)腔内动脉重建方式。通常认为对于感染性病变进行腔内支架植入违背感染治疗原则,但也有研究[20-21]认为支架植入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目前采用何种治疗方案仍缺乏足够的循证证据支持。IAA 的早期诊断可以为制订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IAA发病率低,病例数较少,无法按照病原体分类并进一步对不同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需要后续纳入更大样本量进一步细化对比。
总之,本研究发现IAA最常发生于腹主动脉-肾下型,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多为假性动脉瘤,表现为偏心性囊状、分叶状,瘤周多出现软组织肿块并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肿大淋巴结,脓肿和气体为特异性表现,但出现率低,邻近组织结构受累少见。当CTA出现以上征象时需高度警惕IAA的可能,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