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Xp11.2 易位/TFE3 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CT 和MRI 表现

2023-12-13 09:17施莉丽付金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易位样本量肾癌

施莉丽,付金花

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影像科,上海 200062;*通信作者 付金花 fujh@shchildren.com.cn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易位性肾癌)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肾癌亚型[1],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该肿瘤中均含有伴染色体Xp11.2易位形成的TFE3融合基因[2],侵袭性较强,早期即可发现转移,在临床工作中常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肾肿瘤,因此术前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影像学特点较少,儿童病例主要以散发、个案报道为主,本研究拟分析儿童Xp11.2易位性肾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提高术前本该病的诊断水平,避免误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22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Xp11.2易位性肾癌9例患者资料,年龄4岁6个月~13岁,平均(7.6±2.6)岁,其中男6例,女3例。有临床症状7例,腰部疼痛5例,其中伴呕吐1例,肉眼血尿4例,腰部不适2例;体检发现2例。术前所有患儿均行CT平扫和两期增强检查,7例行MRI平扫及多期增强检查。所有患儿均接受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Xp11.2易位性肾癌。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CT及GE LightSpeed VCT。本组患儿均未使用镇静剂。扫描范围自肝下缘至肾下缘。扫描参数:管电流10 mA,管电压80 kV或100 kV。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1.5 ml/kg。

1.2.2 MRI检查 采用Siemens MAGNETOM Vida 3.0T MRI及Philips Ingenia 3.0T MRI仪。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2WI、T1WI、脂肪抑制T2WI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DWI),于周围静脉注射后行增强扫描,采用0.2 ml/kg钆喷替酸葡甲胺造影剂,行T1W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增强扫描。

1.3 图像分析 采用双盲法由2位中级以上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判定结果不一致时经协商达成一致。观察肿瘤的数目、部位、最大径、形态、边界,实性成分密度/信号、病灶成分(主要包含囊变坏死、钙化、出血)、肾周组织侵犯、强化程度、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

2 结果

2.1 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特征 9例病灶位于右肾4例,左肾5例,均为单发;7例病灶局限于肾实质内;2例病灶部分突出于肾脏轮廓外。肿瘤最大径约2.6~11.6 cm,平均最大径约4.3 cm;7例病变形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2例为不规则形。

2.2 CT密度特征 1例呈高密度影,CT值约78~115 Hu,6例呈稍高密度,CT值约49~63 Hu,2例呈等密度,CT值约32~43 Hu。其中6例病灶可见斑点状、条片状钙化灶,3例合并出血,4例合并囊变坏死。9例病变边界均较清,轮廓尚光整。增强扫描后:4例呈轻度强化,5例呈中度不均匀持续强化;本组病例均无快进慢退表现,见图1A、B。

图1 女,4岁5个月,Xp11.2易位性肾癌。A.CT平扫边缘呈稍高密度、中心呈低密度影,可伴有小钙化灶(箭);B.CT增强扫描可见实性成分逐渐强化,低于肾实质强化,呈轻-中度强化;C.T1WI呈等低信号;D.T2WI大部分呈稍高信号(中心呈高信号)、边缘可见低信号环;E.DWI呈高信号,提示病变部分扩散受限;F.病理示Xp11.2易位性肾癌(HE,×100)

2.3 MRI信号特征 7例病变实性成分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4例T2WI以等、高信号为主,3例T2WI以稍低信号为主,在高b值DWI序列上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为低信号,提示实性成分具有扩散受限。4例可见囊变坏死成分,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3例合并出血,呈T2WI低信号、T1WI高信号。其中病灶分界清晰、具有环形短T2信号的假包膜5例,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假包膜延迟强化,病灶分界不清且未见明显包膜结构2例。病灶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持续不均匀强化(与正常肾实质相比)。5例出现转移:肾静脉癌栓形成2例;肾门区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术后随访至2022年3月,9例均未见远处转移,见图1C~E。

2.4 病理学检查 镜下:肿瘤由透明细胞构成的乳头状结构组成,伴有嗜酸性颗粒的瘤细胞组成巢状结构。细胞边界清楚,染色质呈囊泡状,核仁明显,可见少许砂粒体样钙化,局部区骨化。脉管内见癌栓,见图1F。癌组织累及肾盂、肾窦脂肪组织。肾被膜、输尿管断端、肾蒂血管及神经未见癌组织累及。组织学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Xp11.2易位性肾癌好发于儿童,在儿童和青少年肾癌中发病率达20%~33.3%,仅占成年人肾癌的0.5%、且发病年龄年轻化[4],男女性别比约为1∶4~2∶3,女性多见[5]。本组病例均为儿童,男女比例为2∶1,与文献报道不符,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体检时超声发现肾脏肿物,肾外症状少见[6]。本组病例中4 例出现肉眼血尿。该肿瘤偏惰性,病情进展慢,预后较好,对化疗和免疫治疗不敏感,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7],儿童预后较成人良好。

3.2 影像表现

3.2.1 CT特征性表现 儿童Xp11.2易位性肾癌恶性程度较高,瘤体大时可突破肾包膜向外生长,边界常较为清晰,与肾实质接触面完整[8]。本组7例病灶局限于肾实质内,2例病灶部分突出于肾脏轮廓外,9例边界清晰。Xp11.2易位性肾癌在CT平扫中可表现为实性、囊性、囊实性结节,本组7例CT平扫以高或稍高密度为主,并未见囊性成分,主要因其内蛋白含量高、伴出血或含铁血黄素沉积等因素,或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本组6例合并钙化,是Xp11.2易位性肾癌的重要诊断依据[9]。本组9例CT增强扫描后瘤体呈轻-中度、少进慢出的强化方式,与其他肾肿瘤强化方式不同,该特征提示该肿瘤具有一定的血供。

3.2.2 MRI特征性表现Xp11.2易位性肾癌在MRI平扫上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常为混杂信号,大部分肿瘤实性成分T2WI多呈稍低信号,与既往研究类似[10-11]。本组病例并未见到既往报道的典型瘤中结节征象;DWI均呈高信号,提示该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是其重要征象;MRI检查7例T2WI肿块周围见低信号环,为肿瘤的假性包膜,既往报道Xp11.2易位性肾癌常伴有短T2信号假包膜,与Zhu等[12-13]的研究类似。Xp11.2易位性肾癌侵袭性较高,本组多数患儿出现转移,且出现肾门区或腹膜后淋巴结、下腔静脉内转移,与既往研究相似[14-15]。本研究中9例随访结果均未见远处转移,可能由于样本量较小,长期随访是否会发生远处转移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鉴别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需与儿童好发肿瘤相鉴别[16-18]。肾母细胞瘤:占儿童肾脏肿瘤的90%,CT平扫表现为肾脏区域的巨大软组织肿块,伴囊变、坏死以及出血,钙化可见,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常呈抱球征,肿块较大时可跨中线生长。肾横纹肌样瘤:仅发生于儿童,约80%发生在2岁以下患儿,肿块往往巨大,累及肾门,伴有包膜下积液,肿瘤小叶被坏死或出血的液性暗区分隔开,线状钙化勾勒出肿瘤小叶,常见血管和局部侵犯。肾透明细胞肉瘤:侵袭性较高,比肾母细胞瘤更易出现坏死、出血,钙化较为常见。

本研究有一定不足之处,患儿并未行动态增强检查观察病变动态强化情况,且今后需增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总之,Xp11.2易位性肾癌是儿童肾肿瘤中的罕见亚型,若在儿童或青年人中发现肾脏实质内肿瘤,CT平扫可见等、稍高密度影伴点状或斑片状钙化,MRI T1WI呈等、低信号,T2WI信号较为混杂信号,伴短T2信号假包膜,且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出现淋巴结转移或静脉癌栓,应警惕Xp11.2异位性肾癌的可能。

猜你喜欢
易位样本量肾癌
平衡易位携带者61个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周期的结局分析
医学研究中样本量的选择
航空装备测试性试验样本量确定方法
Sample Size Calculations for Comparing Groups with Binary Outcomes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自噬与肾癌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VEGF165b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自适应样本量调整中Fisher合并P值法和传统检验法的模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