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瑞萍,梁竞丹,林艳芳
(东莞市凤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0)
疫苗接种是将减毒、灭活的生物制剂用于接种人群,对接种机体产生刺激,从而产生某种疾病的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进而达到疾病预防的目的[1]。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是一种最有效、简单、经济的传染病预防手段,且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儿童应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2]。按照儿童机体的免疫状态,每一年龄段的儿童均需要接受相应的疫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达到防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国家卫生部规定,儿童计划免疫共有10 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由于儿童年龄小,常因拒绝接种、打针等出现哭闹行为,配合度不高,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认知度不高,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显示,通过相应的护理干预可安抚儿童情绪,提高接种率及儿童家长的认知度、依从性、满意度[3]。基于此,本文以2022 年1 月至12 月进行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两组后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信息化护理干预,以期探究信息化护理干预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详情报道如下。
以2022 年1 月至12 月为研究背景时间,选取2022 年1 月至6 月500 例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儿童,设定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2022 年7 月至12 月500 例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儿童,设定为观察组,实施信息化护理干预。纳入标准:(1)满足疫苗接种适应证;(2)发育正常;(3)资料完整;(4)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先天免疫力低下;(2)发烧、感冒;(3)患有恶性肿瘤;(4)患有化脓性皮肤病;(5)肝肾功能异常;(6)有药物过敏史;(7)近1 个月内注射过球蛋白;(8)存在发热或腹泻。对照组中,有男童315 例,女童185 例;年龄最小的6月龄,最大的6 岁,平均(3.12±0.56)岁。观察组中,有男童310 例,女童190 例;年龄最小的6 月龄,最大的6 岁,平均(3.46±0.49)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给予本组儿童常规护理:(1)接种前: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情况,如是否存在发烧、感冒等不适,若存在此类情况,则改期接种。对满足疫苗接种适应证的儿童,指导家长登记,并要求家长接收接种证。(2)接种时:对疫苗批次、种类予以明确,对儿童的姓名、年龄等信息进行仔细核对,指导家长填写预防接种日期通知单,按通知单叫号进行接种。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通过语言、抚触等给予鼓励、安慰。对于年龄较大且有一定沟通、理解能力的儿童,可用儿童化的口吻予以安慰、鼓励,提高接种配合度,减轻紧张、恐惧心理。同时,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以减轻接种时的疼痛感,并表扬配合良好的儿童。接种时指导家长环抱儿童,按要求消毒后轻柔缓慢地注入疫苗。(3)接种后:指导家长按压注射点,持续按压2 ~5 min,留观30 min 且确认无异常后,方准许离开。(4)居家护理:接种后1 ~2 d 内,注意观察儿童接种部位有无红肿,若发生红肿,需及时入院治疗。指导家长保持儿童接种部位皮肤的清洁,并让儿童穿着宽松、干燥的衣物。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本组儿童信息化护理干预:(1)信息收集:联合儿童出生医院、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等部门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护理,并成立护理小组,收集、完善儿童信息,获取有效的家长联系方式。建立接种档案,利用短信提醒、电话随访等方式提醒儿童家长按时接种。此外,也可通过学校9 月份开学收集入学查验报告等方式告知家长儿童接种疫苗的时间,提醒家长及时带儿童接种疫苗。(2)加强宣教:充分利用视频号、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儿童预防接种的宣传,促进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定期举办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妈妈班等,为家长答疑解惑,提高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知水平。此外,告知家长在接种前避免让儿童过度疲劳,保持清淡饮食,禁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3)加强随访:及时根据儿童疫苗接种档案进行随访,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及疫苗接种情况,提醒家长及时带领儿童开展后续的疫苗接种工作。(4)逾期提醒:定期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儿童预防接种数据进行分析,若发现有逾期未接种的儿童,应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强调及时接种的重要性,提醒其尽快完成接种。
(1)统计两组的接种率,包括乙肝疫苗3、脊灰疫苗4、百白破疫苗4、出血热疫苗、麻腮风疫苗2、流脑A+C 疫苗2、乙脑疫苗2、甲肝疫苗的接种率。(2)采用自拟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调查表评估儿童家长的接种认知度,包括接种意义、接种类型、注意事项、接种护理、观察时间,每项分值均为0 ~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度越高。(3)采用自拟的依从性量表评估儿童家长的依从性,该量表分值为0 ~100 分,其中80 ~100 分、60 ~79 分、0 ~59 分分别代表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总依从性率为完全依从率与部分依从率之和。(4)采用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儿童家长的满意度,该量表分值为0 ~100分,其中80 ~100 分、60 ~79 分、0 ~59 分分别代表完全满意、部分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完全满意率与部分满意率之和。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接种率、依从性、满意度等定性数据用百分比(%)表示,行χ²检验;认知度等定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乙肝疫苗3、脊灰疫苗4、百白破疫苗4、出血热疫苗、麻腮风疫苗2、流脑A+C 疫苗2、乙脑疫苗2、甲肝疫苗的接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接种率的比较[例(%)]
观察组家长对接种意义、接种类型、注意事项、接种护理、观察时间的认知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家长接种认知度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家长接种认知度的比较(分,±s)
组别接种意义接种类型注意事项接种护理观察时间对照组(n=500)75.25±5.3376.37±5.7975.91±5.3374.63±5.3977.92±5.21观察组(n=500)88.39±5.5788.94±5.8586.84±5.2887.64±5.4388.83±5.74 t 值38.11234.14932.57638.02331.470 P 值<0.001<0.001<0.001<0.001<0.001
观察组家长的总依从率为99.60%(498/500),对照组家长的总依从率为98.00%(490/50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398,P=0.020)。详见表3。
表3 两组家长依从性的比较[例(%)]
观察组家长中,非常满意212 例(42.40%)、满意284 例(56.80%)、不满意4 例(0.80%),总满意度为99.20%(496/500);对照组家长中,非常满意209 例(41.80%)、满意279 例(55.80%)、不满意12 例(2.40%),总满意度为97.60%(488/500)。观察组家长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065,P=0.044)。
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是阻断传染病发生、传播、流行的有效措施[4]。当前,我国已将10 种疫苗规划为国家一类疫苗,为儿童免费接种,要求儿童在相应年龄段到定点医院接种相应疫苗,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障儿童的健康[5]。通过计划免疫接种,可促使儿童健康成长,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6]。年龄不足7 岁的儿童均需要进行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以提高基础免疫力,遏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近年来,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生育观念的改变,儿童传染病防控工作备受社会关注。但当前部分儿童家长对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了解程度不高、依从性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接种率,加之儿童年龄偏小,对接种、打针等排斥,易出现哭闹、不配合等行为,影响接种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对儿童、家长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接种率[7]。常规护理是一种流程化、形式化的护理模式,护理措施仅局限于儿童接种时,存在一定的弊端[8]。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均得到应用和普及,大数据处理、信息共享等成为现实,为人口数据统计提供了便利。信息化护理干预能够实时共享接种信息,利用网络渠道,可完成信息核对、健康宣教、接种提醒等工作,能有效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同时,信息化护理干预还可为适龄儿童统一建档立卡,及时提醒接种时间,以保证儿童疫苗接种的及时性。此外,利用信息化护理干预还能定期筛查数据,给逾期未接种的儿童发出逾期提醒,督促儿童及时接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接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中引入信息化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疫苗接种率。究其原因是,信息化护理干预可对儿童家长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宣教,并具有接种提醒、逾期提醒等功能,可帮助儿童家长做好预防接种规划,及时解决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预防接种的及时性。本研究中,观察组家长的接种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信息化护理干预可提高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度。究其原因是,信息化护理干预能对儿童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增加其理解和配合度,引导儿童配合接种。在信息化护理干预中注重沟通和交流,通过为儿童家长讲解免疫接种的目的、意义等,提高了其对免疫接种的认知度[9]。通过利用视频号、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教,可使儿童家长进一步了解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常规护理干预对宣教的重视度不高,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疫苗接种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护理干预不仅能提高儿童家长的认知度,还能增加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护理配合度,进而可有效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另外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家长的总依从率和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信息化护理干预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加强宣教等措施提高儿童家长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信息化护理干预可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提升儿童家长的接种认知度及依从性、满意度,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