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安然, 沈娴杰, 官慧敏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属中医“瘟疫”范畴,是疫疠之邪,以湿毒为基础,在病程不同的阶段不断变化,表现为初期寒化、进展期热化、恢复期虚化[2]。本文围绕“治未病”的中医理念,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发热、咳嗽咳痰、乏力、咽痛、头晕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鼻塞流涕、腹胀/腹泻、气促/胸闷、恶心/呕吐、嗅觉味觉改变等主要症状的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现状进行总结,以达到缩短病程、控制感染、防治疾病的效果,为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中医护理技术强调技术操作在中医护理临床中的运用,以疗效确切、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实践性强、易被接受等特点,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主要包括针刺法、灸法、推拿、拔火罐、刮痧、熏洗、气功、穴位注射等。
针刺疗法主要运用毫针、三棱针等刺激特定穴位或部位,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运用,以达到疏通气血、补虚泻实、调和阴阳、康复肺病的目的[3]。《针灸大成》、《针灸逢源》总结了历代医家治疗疫病的针刺经验。灸法主要是以灸火的热力在人体皮表腧穴、经络或病部以温热性刺激灼烧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4]。因其具有温阳散寒、邪热拔毒等作用,故在瘟疫的防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医拔罐因具有活血行气、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在医疗保健领域运用广泛,包括点刺拔罐、放血拔罐、叩刺拔罐等,常与针刺疗法联合应用,可将体内脏腑污浊之气经腠理排出体外。中医拔罐古称“角法”,《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5]。耳穴压豆以耳针疗法为基础,将王不留行籽、磁珠用胶带固定于患者耳部相应穴位上,通过按、揉等手法,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刺激穴位,达到益气固本、防治疾病的目的。该法中的耳与全身经络和人体脏腑的相互关系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较为详细的文字记载[6]。
穴位贴敷将某些特定药物,用水、醋、酒等介质,调成糊状,直接贴敷穴位、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无痛穴位治疗技术。古籍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蓟这种植物贴敷颠顶百会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7]。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通过刺激局部,起到疏通筋络,活血祛寒,调整机体脏腑功能的一种护理操作技术[8],具有简单易学、危险性小、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中医功法即为运动和静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七星功、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气功疗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就有记载:“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9],认为传统养生功法多来源于日常的劳作。
发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发热由“疫病”中属湿热疫毒引起。刘宇等[10]采用针刺疗法泻实退热,选用耳尖、指尖、曲池、素髎等穴位,以点刺或挑刺局部皮肤至少量出血,属中医八大法之泻法。夏方妹等[11]提出可艾灸大椎、膏肓、太冲、合谷、风门、足三里等穴以退热,选用每穴灸15 min,1 次/d,5~7d 为1个疗程;其还取耳尖、轮1、轮1、轮3、轮4 等穴位耳穴压豆以辅助降温,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热患者有好的疗效。
夏方妹等[11]选取大椎、膻中、曲池、涌泉、孔最等穴位进行穴位贴敷(由石膏、栀子、大黄按3∶2∶1 比例,用醋配制而成)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发现降温效果较好。岳树锦等[12]根据不同的证候分型进行选穴按摩,用拇指端触摸皮肤并稍加按压,小幅度环转按揉腧穴至出现轻微酸胀感并达到降温效果。钱学先等[13]则通过刮双侧膀胱经退热,将刮痧板与皮肤表面成45°分上下段快刮,如体质较虚弱,需注意力度,不宜过重。
相关研究[14]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出现咳嗽和气促的比例分别为82%和31%,且在重症患者中的发生率更高。缓解患者咳嗽、气促程度,有助于疾病的恢复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处方总结中认为,针刺治疗选择太渊、曲池、肺俞、足三里、阴陵泉、关元为主穴,再配合以大椎、定喘可以治疗咳嗽咳痰,或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贴王不留行籽或磁珠,每日2~3 次的按揉,每次1~2 min 对缓解咳嗽咳痰有较好疗效。
陈维生等[14]发现用吴茱萸肉桂,患者的咳嗽及气促症状均有所缓解,治疗效果优于未进行穴位贴敷患者。邓建华等[15]认为干咳患者可推揉天突、鱼际、尺泽、孔最、肺俞等穴,久咳不愈患者可选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有较好效果。刘宇等[10]发现可刮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解表透达,振奋阳气;可刮手太阴肺经宣通肺气、止咳解郁;可刮拭膻中、合谷、太冲等穴位条畅气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因发热或食欲减退等原因导致热量摄入不足,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或因免疫力正处于恢复阶段。而导致乏力,通常持续2周到1个月。周彦吉等[16]对困重乏力者以肺俞、太渊、足三里、阴陵泉为主穴使用毫针平补平泻,或加用灸法,配以中脘、丰隆按虚补实泻法操作达到去除乏力的效果。邓建华等[15]选取足三里、气海、肾俞等穴位,遵医嘱配制药物进行穴位贴敷或取足三里、气海、脾俞进行按摩,可缓解身体乏力。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会出现刀片喉。感染后的3~5 d天最为明显,中医认为是全身热毒症状减轻以后,热毒聚集到咽喉的一种症状表现。陈波等[17]认为针刺少商、商阳改善高热、咽痛等症状,临床效果较好;同时可用石膏、细辛、肉桂、黄连等研末醋调贴于天突穴、涌泉穴,具有清热消肿,引火下行的功效。或选用艾条温和灸取天突、身柱、太溪等穴,每个穴位10 min,可消肿散结、引火下行。达到平衡阴阳,调节人体机能,增强抵抗力的作用。中国中医药网官网中指出可用大拇指指尖稍用力按揉鱼际穴和列缺穴1~3 min可以缓解咽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影响。Silva Andrade 等[18]研究发现,头痛发生率为0.6%~70.3%,头晕发生率为0.6%~21%。单凯等[19]认为久坐久卧后易感觉不适,如后脑(玉枕穴至头顶的部位)空胀,伴头晕, 或有外感症状,可及时艾灸百会穴缓解头痛。刘华等[20]发现患者针药并用兼配曲池、内关、外关等穴位后患者的呼吸、心率得到改善,血氧饱和度得以提升,发热、干咳、乏力、气促、胸闷等症状及患者的精神状态、睡眠等都有不同程度改善。曹立凤[21]的研究中指出在太阳、风池穴进行穴位按摩,每个穴位约15 min,可达到缓解头晕的效果。
闫向勇等[22]研究认为,咳嗽、咯痰、胸闷、气短、咽痛等症状提示病位在肺,倦怠乏力、食欲下降和肌肉酸痛表现提示病位在脾、胃,属表里同病。故肌肉酸痛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脾胃虚弱引起的较常见的症状表现。刘宇等[10]用神阙、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进行艾灸疗法,可改善肌表因寒、湿邪气困引起的酸软、强痛、乏力等症状。李仪丙等[23]发现患者出现颈椎痛、关节疼等症状时使用太极六气针法,初次针刺治疗后可迅速缓解症状。王雷等[24]研究中指出运用李氏砭法(虎符铜砭刮痧)技术,可治疗病后的全身酸痛、咽喉痛、抵抗力差等症状,能快速改善相关症状,提高人体免疫力。
《温热逢源》中记载:“温疫之邪,从口鼻吸受,所受者湿秽之邪”[25]。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会因湿秽之邪而会出现咳嗽、鼻塞流清涕等肺系症状。王倩等[26]选取穴位尺泽、曲池、丰隆等处,用大拇指或中指进行旋转按揉,每穴30 s,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日2~3 次,达到宣肺解表的效果。周卓等[27]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针刺能减轻患者胸部压迫感,使呼吸顺畅,可用穴位如:列缺、太冲、合谷。杨翼豪等[28]研究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后出现全身肌肉酸痛,鼻塞流涕或咳嗽者,为正气不能抵抗外来贼邪需用扶阳手法转变八纲、五行的盛衰,故可予扶阳罐和拔罐疗法使症状得以缓解。
赵丹等[29]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是由于肺与肠相表里,而实质上为“肺脾”运湿功能受限。《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因湿邪侵袭或体内偏湿,可表现为泄泻、下痢等症。董善京等[30]对36 例腹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进行艾灸治疗,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7.2%。赖俊美等[31]选取神阙、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进行穴位敷贴发现可以缓解腹泻症状。邓建华等[15]选取脾俞、气海、阴陵泉、合谷、曲池、梁丘、天枢、足三里等穴,以局部酸胀为度,达到治疗腹泻,纳差等消化道症状。
中医虽无味觉障碍之名,《灵枢·脉度》中记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在《脾胃论·饮食伤脾论》称之为“口不知味”[32]。陈姼姼等[33]研究发现63.64%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嗅觉的改变,其研究取手阳明大肠经穴、足阳明之会迎香、“阳脉之海”督脉与大椎、百会进行针灸治疗,使阳气运行顺畅,疏风驱邪,缓解嗅觉改变症状。张伟锋等[32]对感染后味觉嗅觉改变的患者进行组方治疗,初起配以藿香、黄芩清热祛湿为主,热减后用三仁汤加减,配以苍耳子开鼻窍,再配以白术、神曲健脾胃益生发之气。
导引术(武术)中医武术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34],故武术与中医同源,导引术即为武术的基本功,再加以深入理解中医“气”的概念,掌握基本“三调”内容:调身、调息、调心,便可称之为中医功法,包括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期,结合预防、保健知识,提倡适当运动,如刘晓丹等[35]的气功养肺方,对恢复肺功能有较好疗效。因此对有基础疾病、老、弱、幼患者可施以独特的中医康复护理技术,中医功法便可运用于此。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但都具有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甚至对抗技击等功能,练拳时讲究呼吸,注重“意、气、形、神”相结合,形成刚柔并济、张弛有度、和缓轻灵的特点,称之为“拳势呼吸”[36],董逢威等[37]研究太极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康复,缓解乏力、疲劳、活动后气急有一定作用,可显著改善老年人肺弹性回缩力,增加呼吸深度。患者每天练习30~50 min,但应注意训练强度以循序渐进、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疲劳。夏方妹等[11]认为太极拳运用腹式呼吸,可调节呼吸状态,通过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达到锻炼肌肉、舒筋活络、调理气血、稳定情绪的作用。
以扩胸、脊柱屈伸和上肢伸展为主,能使胸廓的呼吸肌和膈肌进行有规律的放松和紧张,并且呼吸时沉、静、稳、定、细、匀、深、长,行气时气沉丹田,须与自然呼吸相结合[36]。罗莹华等[38]对28 例轻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进行耳穴压豆配合易筋经练习,可显著改善患者应激性情感障碍,提升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可每日锻炼20~30 min,以心率微微增快、身体不感到疲劳为宜。
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通过练五禽来调五脏,达到内外兼修、治未病的效果。唐传勤等[39]发现五禽戏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具有很好的康复作用,根据医护人员的具体要求进行,每日一般为30~60 min,以身体微微出汗,四肢得到舒展,吐纳气息舒畅为宜。
八段锦锻炼具有提升人体阳气,减压放松、调控情绪等身心作用。八段锦首见于宋《夷坚志》,要求天人合一、吐气纳气,动作幅度要舒展柔缓,达到身心融为一体的目的。金峰等[40]提出八段锦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后和呼吸功能有很好的恢复作用,具有疏经通络、调畅气血、通调五脏六腑的功能,缓解因“疫情”而产生恐慌、抑郁等情绪。乔青翠等[41]研究发现,行八段锦锻炼能缓解乏力、肌肉酸痛。李爱军等[42]发现,耳穴压豆联合八段锦降低患者焦虑的程度要优于常规心理干预和单纯耳穴压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需在他人监护下锻炼,头晕头痛较严重者不宜练习。
后疫情时代,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耳穴贴压、中医功法等中医护理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特点,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及中医护理进行探讨,总结归纳了各类中医护理技术的使用方法、穴位选择及疗效判断,具体可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选择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为居家治疗、临床护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提供依据。
目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中医护理技术的研究中,主要为研究者临床经验的总结,临床效果以主观评价为主,缺乏一定的客观评价指标;研究对象数量有限,基本为小样本研究,样本量少,干扰因素多,且效果观察缺乏长期性及各疗程的随访。其次患者存在个体差异,须运用八纲辨证,根据五行学说、脏象学说以及气血津液学说等明确患者证候,联系经络腧穴理论进行选穴及辨证施护,而本文未根据中医证候特点,采取不同的中医护理措施。
对于中医护理技术的研究还应不断深入,加大样本量,完善对照研究,减小误差,除临床研究外还可以进行动物实验,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可靠严谨,为中医护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可尝试与西医结合,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拓宽中医护理研究的深度及广度,不断挖掘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及特点。
中医护理技术有部分侵入性操作,选穴和定位要求准确,需受过专业中医护理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相关研究报道我国仅28.6%的护士掌握中医护理知识[43]。未来我国需要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对中医、中医护理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中医护士的培养,加强中医专科护士的团队建设,提高中医护士的中医护理技术水平,要求每位临床护士了解并熟悉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同时高等医科院校应加大对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培养体系。
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中提出居家隔离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在进行穴位贴敷等运用到中药成分的操作时需要医生开具医嘱,导致居家实践率降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缺少专业中医师及中药房,导致中医护理基层开展率不高。建议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社区中医师、中药师及中医专科护士的引进,建立成熟的中医治疗保健团队及基层社区中药房。在基层推广中医药知识,从而促进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