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琳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辛坊村的高跷在初期以戏班子衣裳为行头,显现出戏剧的痕迹,这是辛坊村高跷与其他村高跷的不同之处。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应县就会举行“闹红火”活动,辛坊高跷表演对也会出现,他们表演的高跷高度不等,有30 厘米到3 米不等,表演的节目主要是《送妹》《断桥》《三打白骨精》等戏曲,表演队伍约有20人组成。其表演以快、巧、俏而出名,形式多以开门、大十字、八角楼等为主,步法和队形比秧歌简单,但表演者的技艺十分精湛,能施展出放叉、下腰、跳高桌等高难度动作,并进行翻滚扑打等动作。
蹬跷子要配以音乐,主要的乐器是锁呐和鼓,唢呐渲染气氛,鼓则是方便表演者踩鼓点,鼓打地稳、准、狠,人们扭得就上劲,打鼓的师傅大多数是铁匠出生,打起鼓来铿锵有力。鼓匠吹的是《将军令》和《大出队》,吹起来声音宏亮,运气自如,曲调动听。
1.开门
首先,先开北门(忌讳先开西门),四门全开。头对鼓子由南向北进场,在北门搭鞭后转“∞”字,然后由内侧向南门行进,头对花在北门打枝后也跟着向南门扭;二对鼓子和二对花也要在北门搭鞭打枝,其他角色同理;头对鼓子与头对花在南门的动作和北门一样,接着从外围向西门推进,开西门动作与前述一样;然后再开东门,行进中扭踩结合,男生扬鞭,女生耍扇,激情表演,尽情释放。
2.大十字
首先高跷队形成圆圈后,头对鼓子分别从相反方向,围着旺火进入场地旋转,逐渐形成近似90 度的夹角,故叫“大十字”。头对鼓子隔着旺火搭鞭,接着退后。头对花进入后,要围着头对鼓子进行旋转,头对鼓子退出。然后头对花侧身打枝,退后等待;二对鼓子入场,与头对花旋转,头对花退出,二对鼓子等待;二对花进入,都是这样的套路,直至最后的老旦、小丑类推,依顺序完成表演。
3.八角楼
八角楼又称“轱辘”。顺序为:西北角—正东—西南角—正北—东南角—正西—东北角—正南。首先由头对鼓子从西北角入场,头对花后面踩点跟进,到达正东与头对花对转,接着围着旺火踩到西南角,再与头对花对转;头对鼓子围着旺火向北踩,到达正北,与头对花对转,再围着旺火踩扭至东南角,与头对花对转;头对鼓子围着旺火向西踩,到达正西,与头对花对转,再围着旺火踩扭至东北角,与头对花对转;头对鼓子围着旺火向南踩,到达正南,与头对花对转后退出。头对花跟着行进到旺火边,与对面打枝蝶舞,同向退出,其余队员依次进入完成表演。这种表演形式要求表演者必须记住顺序,否则一般人进去出不来,跑着跑着就乱套了。
4.天地牌
天地牌也叫“拜老爷”,是因为在这里有每逢正月十五就要祭拜武圣人关公的传统。表演队伍由每4 人一组(头对鼓子两人、头对花两人)组成,表演时头对鼓子首先出场,踩着鼓点向前,快到场地顶端时,头对鼓子向前,二人搭鞭向后退;头对花一手耍扇子一手挽手绢,碎步扭着向前,二人面对着面半旋转,然后围着头对鼓子再旋转至鼓子外侧。头对鼓子背对背由外向内踩着进入,待背靠背后,转身面对面搭鞭,换位成对角位置。接着,头对花二人扭在鼓子交鞭处“扇面儿”,然后再与头对鼓子半旋转,踩扭的轨迹是“∞”字型,一般是跑两次,再后退归位。四人整好队型,头对鼓子踩着鼓点有序退出,头对花也扭着退出,切记不能跟着走,要一直扭到退场;二对鼓子、二对花直至最后的老旦、小丑,依次进场,按头对鼓子表演程式一一进行表演。
5.老龙摆尾
此种形式一般在晚上进行表演,要等街上的旺火着旺以后(旺火:生旺火,中国北方地区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通常在除夕和元宵进行。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以图吉利,祈愿全年兴旺)。鼓乐齐鸣,两队人马先扭成一个圆圈,有一队的头对鼓子,围着旺火从右侧踩着入场,头对花从左侧扭着进,等到和头对鼓子交叉后,头对鼓子原路退出,退至旺火旁边;二对鼓子从左侧踩着进场,与头对花相交,头对花退出,二对鼓子等待二对花进入;二对花进入后,头对鼓子与二对花隔着旺火转圈后,方可退出,头对花等待;表演形式为“出一进一”,见面扭“∞”字。这一场由于队型较长,所以头对鼓子必须压好头阵,用踩扭的步调来调节速度,既要保持活动的间隔,又要照顾后边踩扭的完整。整个队型形似飞龙,首尾相顾,形成大大的龙形图案,顾名思义“老龙摆尾”。
6.安角
安角是指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角。安角一般是八架生,四男四女,四男形成十字对角形状,扬鞭搭号,同时在“角”转圈,拉花的同时围着鼓子旋转;头对鼓子转完一“角”之后,又转下一个“角”,并与二对鼓子对转,花旦各跟各鼓子,分别走完四个角。若男生想作弄女生,男生一搭号子,鼓点就打得快,男生里圈小,踩的不费力,女生外圈大,况且花旦要围绕男生踩扭旋转,往往忙得扭不过来,这时候就有出丑的了,表演也进入了高潮阶段。
7.大出队
大出队 又被称作“二龙出水”,实际上就是一队10 人共两队20 人双排列整齐,先由头对鼓子踩着向前,快到场地顶端时,二人搭鞭向后退;头对花扭着上场,先围着头对鼓子旋转,到头对鼓子身后,原地踩着等待二鼓子上场;接着二鼓子上场,与头对鼓子面对面踩着经过,头对花也像头对鼓子一样与二对鼓子套着过;从二对花以后都是这个跑场轨迹,队型的跑场轨迹像“∞”字型。
楞小子和丑角任意发挥,向外围两侧圆形散开,主要目的是往开打场子。看的人们怕高跷踩着,自动身体向后退,逐渐空出场地,最后形成一个大大的圆圈,以此方便高跷队和秧歌队表演。男生右手扬马鞭,左手挽彩带,边踩边走。女生则是不停地舞动着彩扇和手绢步子来回扭,但无论如何跑场子,辛在这里表演的规矩是双方不能背对背(除天地牌),只能面对面。
8.散辫子
通常在白天进行表演,基本套路是双“∞”字。由两支队伍转成圆形后,头对鼓子分别从南北方向同时进场,一边围着中心从左侧进,一边围着中心从右侧进,双方在交叉处围着过;一个接着一个,都是这个套路,主要就是两对人马交叉穿插,男生搭鞭,旦角打枝,形成辫状队形。中间还要扭各种各样的姿势,表演由两人一组完成,踩扭结合,各显本领。
9.跑灯
取张灯结彩,普天同庆之义。旧时元宵节晚上,家家拢旺火,户户挂明灯。村中主街要拢五到六个大旺火,由专人陆续发旺火,跑完一个跑一个,一直到最后。跑法与安角类似,实际图形就像一朵四瓣梅花,头对鼓子与二对鼓子同时前进至中心,屈腰搭鞭、相对退后,头对花、二对花或扭或旋齐进,行至中心,四旦同打枝,负责舞扇的表演者向后退,鼓子队紧跟上前,一气呵成完成表演。
10.卷帘
卷帘实际上像应县木塔的结构一样,里外由两个套筒组成。只不过是表演者为了烤旺火,里圈烤完的人要扭出去让外圈的人扭进来,但要求要侧着进,成“∞”形。头对鼓子,先入场围着旺火旋转一圈,头花紧跟,与头对鼓子打枝、劈叉、十字散开。头对鼓子和头队花退出,二对鼓子、二对花按照头对鼓子轨迹行进,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组表演结束。
1.浪
表演者身着古装,踩着鼓点兴高采烈地登场,他们踩三尺多高跷如履平地。表演者身着一袭长袍,头戴毡帽,耳悬胡须,舞着马鞭,当头开道,动作如行云流水,浪得观众眼花缭乱,如入云端。
2.扭
头对花表演者穿着俏丽短红袄,下围黑色罗群,头带红色花朵,上缀装饰品,美丽大方;女旦表演者,装扮后如牡丹国色天香,文静优美,让人心动,耍扇子就像孔雀开屏,耀眼夺目;辛坊村男子扮演者犹如雄鹰展翅,盘旋高空,柔美的身姿,让女子都自叹不如,装扮成女角抖动彩扇堪称一绝,扇子哗哗扭个不停,观众的眼睛根本看不出他的手势,只见扇子像旋转的螺旋桨,让人眼花缭乱。
3.打
在《穆桂英挂帅》中有一折戏名叫“排风打棍”,就是烧火丫头杨排风手拿烧火棍,大战辽帅韩昌,表演者手拿一根烧火棍上下飞舞,围观的人不住拍手叫好。在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的女主角时,身姿、手脚和谐统一,手绢甩得绝,棒子打得亮,特别是与其他表演者棍棒对打,啪啪作响非常好看,沦为村中佳话。
4.响
表演者的登拐子功夫好到可以把两个拐子碰到一起,发出节奏明快的啪啪声,像是鞭炮声混在一起,将表演推向高潮,看的人掌声雷动,笑声一片,这就是辛坊村高跷难得一见的绝技。
5.逗
装扮楞小子的表演者,头顶梳着小辫子,风趣恢谐、憨态可掬,不停的翻跟头、劈叉,逗得观众前仰后合,笑不拢嘴。
6.相
表演者需要天生大额头,画花脸恰似晋剧名角儿王正奎,才会是天生地配绝佳的好品相;扮演孙悟空的表演者扮相突出,脸子一打,一个活脱脱的一个孙猴子,身势手脚毫不逊色“六小龄童”;扮演猪八戒的表演者,长袖一甩、肚皮一挺,逗得观众不时笑出声来;扮演老旦的表演者,一本正经板着脸,无论观众如何耍笑也绝不笑。表演者的造型各有特色,扮演角色活灵活现,堪称一绝。
辛坊村高跷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以娱乐为宗旨。祭祀是由于辛坊村高跷在元宵节演出,在农民的传统观念里,元宵节是过去一年和新一年交接的重要日子。现代农民的生活艰辛在新的一年劳作之始可以短暂忘却田间的劳作之苦。既有犒劳过去一年劳作的意思,释放自己过去一年的压力,忘却烦恼,同时又含有祈愿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风调雨顺的内涵。
同时辛坊村高跷表演又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其扮演的诸多人物以及表演的曲目的正面形象所传递的正能量都对儿童、甚至是当下年轻人都有教育作用,是通过娱乐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单单是高跷所扮演角色带来的,更重要的是艺人们都是通过高度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有助于提高幼儿协调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发展大家的团结协作和竞争意识。
1.老龄化严重
通过查阅文献和访问辛坊村高跷艺人,乡村文化是依附于个人和群体还有特定的空间区域才得以存在的“活态”文化。根据调查走访可知,目前辛坊村高跷的艺人部分都在六七十岁以上,年纪最小也已经迈过五十岁。对于高跷的表演,由于身体状况等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再加上缺乏年轻的继承人,所以蹬高跷很难再继续表演下去,如果不加以保护,辛坊村高跷很有可能会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艺人的去世而消失。同时,由于踩高跷表演的特殊性,其传承更为困难。
2.缺乏社会关注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着,像蹬高跷这样的民间艺术深受影响。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强度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新技术,此外,广播电视等各大媒体也都在宣传各种现代文艺节目。所以,现在大众对民族传统和传统民间艺术了解甚少。
应县辛坊村高跷发展历史悠久,促进辛坊村高跷的积极健康发展,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辛坊村高跷的发展除了可以通过“非遗进校园”完善继承机制为辛坊村高跷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效利用社会一切资源。制定并遵循合理的保护措施,通过社会的力量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创新,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农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需要乡土才俊的沃壤,更需要传承文化的传承人。推陈出新,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把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可以提高传播力度。只有创新转型和创新发展,才能有效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