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淼,王丽娟,张 鑫,肖雯怡,李娟娟,葛玉荣
医患关系指医生和患者在医疗行为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就医和康复的全过程[1]。医患沟通不畅是诱发医患纠纷、导致信任缺失的导火索。据相关研究指出,50%左右的医患纠纷与医患沟通不良有关[2-3]。目前,许多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不够重视,在面对患者及家属时容易出现紧张、语言不流畅,从而导致患者信任度缺失、医患沟通效果不佳[4]。本研究针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认知以及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了解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医患沟通的具体认知以及学习需求,希望为以后的课程设置和临床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宁夏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实习医学生进行调查。
1.1.1 纳入标准:正在实习且实习时间≥3个月的医学实习生。
1.1.2 排除标准:①医院在职医务人员;②实习时间<3个月的医学实习生;③已结束实习的医学实习生。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统计医学生医患沟通及课程需求,包括医学生一般资料、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情况调查、医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需求三部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学历、专业等,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情况调查包括现有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培训的方法、时长等,医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需求包括医学生希望医患沟通课程培训的时长、任职教师等,最终得到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7。
1.2.2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星的形式进行调查,被调查者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匿名填写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前,对调查小组进行统一培训和考核,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在填写问卷时向调查者解释问卷填写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确保问卷填写的质量,问卷内容全部填写完毕后方可提交。
1.3 统计学方法:用SPSS 26.0统计软件统计单项选择题的百分比,多项选择题的频数和构成比。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在本问卷发放中,回收问卷547份,有效问卷52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98%,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2.2 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65.14%的医学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不同学历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占比较高,见表2。
表2 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
2.3 影响医学生医患沟通的原因:有13.33%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较好,92.70%的医学生认为医患沟通能力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影响,82.9%的医学生认为自己与患者的沟通机会不多。医学生认为影响他们与患者沟通的最主要原因为缺乏沟通技巧,不敢与患者沟通,其次分别为医学知识缺乏、实践机会少、工作满意度不高、重要性认识不足。
2.4 在校期间医患沟通学习状况:在校学习期间接受过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医学生占68.57%。在这部分医学生中,有66.10%的医学生所在的学校将医患沟通课程定位为必修课。其中,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总体的教学效果一般的占48.00%。在校医患沟通课程授课形式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理论讲授(79.30%)、案例分析(66.50%)、小组讨论(51.30%)等。对于如何提高医患沟通教学效果,医学生认为需要从授课方式、学生的重视程度、校方的重视程度等进行多方面改进。
2.5 医学生医患沟通学习需求:调查结果显示89.50%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医患沟通课程。其中,47.80%的医学生希望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安排能将医患沟通教学内容穿插进各专业课程,29.59%的医学生希望将课程内容贯穿至本科阶段全程的系统学习,19.00%的医学生希望单独开设医患沟通课程,2.90%的医学生希望以零散分布的讲座式课程开展医患沟通课程。在承担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师方面,大部分医学生希望由教学医院的医务人员承担,还有一部分医学生希望由教学医院医疗纠纷管理专职人员、医患沟通专家领域学者、学院的专职教师来担任医患沟通教学。在授课方式上,更多医学生希望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临床实践、理论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授课。
3.1 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普遍认为医患沟通能力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但在实习阶段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机会并不多。闵竞[5]的研究证实了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能够让医学生在实习中主动与患者沟通,可以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临床教学环境的优化,但目前只有少数科室关注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此次调查结果还发现医学生均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其中研究生的占比较高。这与马天娇[6]的观点一致,学历越低的医务人员认为医患关系越好,硕博士研究生对医患关系的满意度最低。目前,国内院校在本科生教育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相关课程则大多数作为选修课程,部分教师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7]。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缺乏可能导致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满意度。此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认为影响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主要原因为缺乏沟通技巧,不敢与患者沟通,说明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缺乏实践性教育,临床实习阶段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连贯性不够。王婷婷[8]的研究表明目前医患沟通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理论知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较少。提示医患沟通的教学应增强实践性,并在临床实习阶段增加医患沟通的实践机会。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现状、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影响与患者沟通的原因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目前医学教育还停留在注重传授医学知识的层面上,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9]。提示要关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锻炼。
3.2 医患沟通课程开展现状:本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过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且大部分医学生所在的学校将医患沟通课程定位为必修课。而医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总体教学效果一般。这与张国洋[10]的调查结果一致,他们的调查显示,即使学校设置了医患沟通的课程,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和缺乏专业的教师等原因,导致医患沟通课程不能深入学生的心中,得不到学生重视,故学习效果收效甚微。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医学生医患沟通培养存在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轨,缺乏专业性、统一性及系统性的培训,掌握的内容笼统而不规范。由此可见,医学院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仅停留于表面、缺乏力度,医患沟通课程教育教学计划有待改善。
张在俸等的研究指出国内医学院校医患沟通教学方式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多为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11]。本次调查也同样发现,在校医患沟通课程授课形式主要是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说明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虽然得到了重视,但是授课方式较为陈旧。目前,国内针对医患沟通的课程起步较晚,很多医学院校都存在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的问题[12]。
3.3 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培养需求: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医患沟通课程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加强的方面,呼声最高的是授课方式,其中医学生最希望的授课方式是模拟训练,说明医学生希望改变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模拟训练的内容。近几年来,标准化病人(SP)、案例教学法(CBL)等教学方式在许多医学院校的医患沟通课程中得到了重视,这些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减少医患纠纷发生,从而促进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因此,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医患沟通教学课程设计中加入SP等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国外的研究表明,将医患沟通课程穿插于医学教育的各阶段能使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本研究中,医学生在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安排方面,希望将医患沟通课程穿插进各专业课程,说明医学生希望医患沟通知识能够与专业相结合,做到医患沟通课程专业化、细化教学。提示我们应借鉴国外对医患沟通课程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医患沟通课程融入各专业中,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希望承担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师方面,大部分医学生希望由教学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教学医院医疗纠纷管理的专职人员进行授课,表明学生更倾向于临床经验丰富、医患沟通技巧能力强的专职教师。提示我们要注重医患沟通课程任职教师的选择,同时需加强教师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丰富教师临床经验,通过临床实例帮助医学生分析沟通障碍的原因,寻找沟通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