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岩
摘要:小学科学是导向思维型课程。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以结果评价代替过程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然发生了改变。文章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出发,对新课标背景下学生科学思维成长的深刻性、广阔性和批判性进行了探讨,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思维;批判性
新课标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确定了教师组织、指导和辅助的教学地位。纵观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发展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常常徘徊于过于受困和发散两个层次,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很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教师对学生存在严苛和放纵两种应对态度,其本质则是教师对学生地位的错误认知。因此,在科学思维培养中,教师要从看见学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科思维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1 提出问题:教学有余,思维不足
1.1热闹课堂背后的反思
纵观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不难发现,随着新课标思想落地生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已然发生了巨变,新理念、新方法根植于新课堂,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在科学课堂上,部分教师倾向于以提问、合作、探究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学生从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逻辑性等显然长期流于表面。科学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师生互动频繁,学生配合密切,热情高涨,而随着一堂课的结束,一切的热闹很快就会归于平静,在这之后能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课程标准所给出的知识目标?教师对一堂形式化课堂的自给自足?还是学生真正参与感的深化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思维成长的缺失。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够长期陪伴学生并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与学科相关的学科思维品质,它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热闹课堂背后真正值得教育者反思的。
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就需要认识到学科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应从对课堂形式的关注转移到课堂主体中来,这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值得教师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1.2生本教育初衷:从看见学生开始
基础教育的初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切围绕学生而展开。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其重要内容之一的思维品质培养对于学生学科学习和终身发展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与之相适应的便是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理性科学认识,科学学科固有的学科特性优势便得以凸显,科學学科所涵盖的大量操作类活动是强化学生参与感的重要媒介,科学学科所需要的缜密、科学的思维为学生学科思维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可见,科学学科对于学生思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生本理念落实的关键点便是从看见学生开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需要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思维成长的高度直接决定了科学课堂发展的高度。所以要看见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看见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细节表现,以此在低段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再通过高段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在广度、深度、灵活度等方面的长远发展。
2 小学生思维特点分析
2.1直觉
直觉属于粗犷的、简约的、跳跃的思维,在科学思维中有着重要的体现。在当前小学学科课程教学中,小学生的直觉思维发展比较迅速,可以说在逻辑推理中,学生常常可以借助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简单来说,直觉思维就是学生思维顿悟的过程。同时,由于直觉思维固有的突发性和跳跃性,导致教师容易在第一时间阻断学生的直觉思维表现,认为学生毫无根据和逻辑地给出判断是不明智的。实际上,直觉思维隶属于创造思维,直觉是创造的前提,一切灵动的、突发的直觉表现都应该受到教师的认可。
2.2好奇
小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导致其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去探索和解惑。好奇心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桥梁,对于学生固有的这份好奇心,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认可与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好奇不予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选择直接忽视。在教师刻意的淡漠和忽视中,学生的好奇心逐渐丧失,对于学科课程的探究欲望也随之淡化。好奇心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要素,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助力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正面的教学反馈。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探究,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继而在寓教于乐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3分散
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不稳定,活泼好动,任何外界变化都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有的学生经常会在动手操作环节做各种小动作,或者与其他学生窃窃私语;也有的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上,心思却不在此;还有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对知识的感知中。
3 小学生科学思维培养路径研究
3.1培养科学思维的深刻性
科学思维深刻性源于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洞察力,从而不被事物呈现出来的表象所迷惑。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到了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会被细化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那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知识点教授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现象的产生并非某一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经常会被某一种表象因素所迷惑,将其中的一种表象因素代替为导致现象出现的本质作用因素,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要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的深度剖析讲解。
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结构化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学生的知识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有认知层次和生活经验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具有显著特征的结构化材料创设真实、形象的实验情境,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摆脱固有思维,形成新想法、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形成有深度的思维结构。学习本身就是原有认知与新认知之间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和融合,最终促进思维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清楚教材知识呈现的规律方式,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在学情导向下制造各种悬念与冲突,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
3.2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从小学科学学科来看,思维广阔性主要指由知识的某个点联想到其他知识的某个相似点,这种思维的能力被称为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中必备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思维广阔性意识,深度挖掘知识点之间的潜在联系,并在知识拓展中强化对科学知识的系统化认知。
在知识迁移层面,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旧知识对于新知识理解的影响,这就是知识迁移现象。知识迁移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无处不在,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正向迁移,继而确保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能够用联系的、系统的、全面的眼光去区分和辨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为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提供助力。
在知识拓展层面,要紧跟新课标发展理念。当前的科学课堂应是开放的,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开放的程度。一堂课的开始也不再从上课铃声开始,而一堂课的结束也并不是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就结束。科学课堂要从课内拓展至课外,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汲取和运用科学知识。
3.3培养批判性学科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思维,它更多地表现为对真理的尊重和追求,但是批判性思维也是现阶段小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中比较缺乏的思维。在这一背景下,广大一线科学教师应对批判性思维有客观公正的认识,并能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批判性思维直指对要领的捕捉和筛选、对材料的辨析和推断,是学生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质疑中批判。学生在结束一天的课程回到家后,很多家长会询问:“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很少有家长会询问:“你今天提出问题了吗?”从家长对待提问的态度便可以看出学生在质疑层面的欠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忽视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当前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来看,学生思维主要以海绵式思维为主,即将海绵放到水里,使其吸收足够的水分,这种思维方式颇为被动,不需要学生去思考和質疑。简单便捷的知识灌输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知识学习成效,却有着批判性思维缺失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拓展淘金式思维,即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和互动,在问题的带动下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淘金式思维导向下的学生更倾向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在思辨中不断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模式。
第二,在挑战权威中批判。传统教学表现为权威教学,教师和教材代表着绝对的权威,即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教师或者教材的质疑,也会因为权威的存在而选择沉默。实际上,当下的权威建立在绝对的时空条件之上,有可能在未来被推翻,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批判权威的意识,对教材中的公式、结论、现象等进行批判,并用所学习的思维和方法进行质疑、论证。只要学生能够基于理论之上,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无论对错,都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第三,在信息排查中批判。批判性思维本身就带有对信息的排查功能,学生应具备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摒弃无关信息的能力。从结果导向原因,教师可以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捕捉、筛选、鉴别等,切实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铺平道路。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科学学科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再单一固化,而是从生本理念出发,追求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深刻性、广阔性和批判性,这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飞飞.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5):73-75.
[2]蒋维.指向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导学,2022(3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