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丰
儿童文学理论背景下的儿童诗教学,涉及教学理念、文本编选、教学过程、拓展阅读等一系列环节。深入探索儿童诗教学中的问题,并形成相应的策略,将对儿童诗教学实施大有裨益。
1.尊重儿童自然感性特征——本能性原则。儿童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还没有构建起完善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学生的直觉反应作为儿童诗教学的主导。概念化、抽象的理性方法不适用于儿童诗教学,要将直观、具体、形象的感性化的方法贯穿在儿童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优先发展儿童的感性,能帮助他们深刻地了解生活的丰富、和谐及诗意。
2.激发儿童情感输出——情感性原则。儿童抒情的方式有很多,而诗歌自由、异向式思维的表达方式就是其中一种有效途径。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文本鉴赏还是切身体悟,都能点燃学生的情感。学生感受情感的波动、情绪的阴晴,生成细腻丰富的内化感知,在共情中激发抒怀的欲求。因此,在儿童诗教学中,情感代入尤为重要。教师和儿童在儿童诗的情感表达中得到沟通,在真实情境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真实的互动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材料和定向素材具备吸引力,是点燃兴趣、激发动机的首要条件。儿童诗的趣味性和异向式思维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从而为疏通他们的情感通道做好准备。
例如,在《两棵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儿童诗片段:“春天里/它们像是一对朋友/亲切地交谈/热烈地拥抱/秋天里/又像/最亲密的朋友/也常会有吵闹。”学生大声朗读后,自由讨论。有的学生说:“真有趣,两棵树也可以交谈、拥抱、吵闹。”有的学生在一起模仿两棵树的日常画面,还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它们应该是一家人啊!”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儿童认知的兴趣被教师有效地调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师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生成丰富、趣味横生的联想,让两棵树成为亲密的家人,关注亲情的情感也随着这一愉悦的体验注入心田,诗歌教学培育情感价值观的目的也达到了。在愉悦的共情中让心灵得以滋养,课堂教学中共生的情感价值导向也应运而生。紧接着,教师和学生对《献给母亲的四季歌》这首诗展开进阶性诗歌鉴赏,再一次升华了诗歌的意境:“如果我是一棵树/我的理想是成为一柄/有魔法的小木梳/当春天花儿醒来的时候/我要让妈妈的根根白发/重现油油的黑亮。”学生借此体会到母子之间的亲情之爱。这两首童诗的教学,以兴趣激发情感,让学生感受树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共性,认识到人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的。这种对照性教学,让课堂的互动更加具体翔实,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
3.坚守童心审美纯真——非目的性原则。儿童诗教学应遵循非目的性原则。在儿童诗文本鉴赏的过程中,儿童作为认知主体通过链接实际生活情境代入情感体验,可以更深入地贴近心灵形成和自己的对话。儿童在赏析的过程中情绪得到抒发,精神得以丰满。同时,儿童诗还具有审美教育价值,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与生活美学相遇,培养认知世界的高雅品格,提升审美情趣。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诗歌语言的两大特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所表述的意境多数是需要学生意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将诗歌教学的模糊性原则融入教师的课堂引导中,将领悟作为诗歌学习的核心,切忌用机械分析的方式学习。
1.丰富儿童诗的趣味性。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该如何调动?对于儿童诗文本素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层次丰富、情境生动、具有儿童趣味的文本是提高儿童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支撑。如《春天》:“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儿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这首诗中生动的画面和拟人化的场景让学生有代入感。在真实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会自主对标自己的真实情绪,产生丰富联想和浓厚的兴趣。又如《蝴蝶·豌豆花》:“一只蝴蝶从竹篱笆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道/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短小的诗却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很大的触动,感受文字与画面融合的艺术。因此,教师要严格把控儿童诗歌的选材质量和范围,将蕴含丰富儿童情趣的经典作品更多地选到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关注出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
2.在融入中唤醒教师儿童品格。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儿童,教师才能够真正走近儿童,倾听童心,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儿童的世界和内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儿童文化的符号特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真实情境。尽可能贴近儿童的品格,这是理解儿童的基础。同时,教师通过阅读经典的儿童诗作品,能唤醒自己的儿童品格。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将成人带回童年时代,在品味作品中领会儿童的天性,与儿童靠得更近。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儿童诗教学才更有生命力,更加贴合儿童视角,让教与学真正产生思维交流,碰撞出更真实的生命火花。
明快的节奏、优美的韵律让儿童诗的吟诵更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1.抑扬顿挫声声情——诗歌韵律美。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师生要能够共同参与、分享阅读。常用到的诵读方法包括:教师范读、配乐朗诵、音频素材赏析等。诵读是通过口、耳、眼协同参与的一个综合性阅读过程,学生要在看、读、听、悟中对文本的音、义、深层内涵进行系统感知。
如何在诵读中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在课堂互动中,诵读的技巧策略应融入教学环节设计中,以读促悟,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疏通学生理解诗歌的途径;而不应将读诗主观认定为学生自学的过程,更应杜绝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读诗技巧的训练不可或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读出喜悦欢快、悲伤纠结、急迫激动等具有节奏感的情绪。如《看》:“东风来看/西风来看/南风来看/北风也来看/小花摇着/躲着/脸/一下子红了。”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出“小花”的害羞、可爱,从声音、动作、表情中表达自己对“小花”的情境认知。另外,诗中还会有叠韵词和双声词的运用,形成具有韵律美的回环往复,在高低起伏的音调中,产生抑扬顿挫的美感。诗歌中的押韵的使用,增添了诗歌的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熟悉并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在诵读中感悟情感,认知节奏,使诵读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深刻理解诗歌,品悟诗歌美感。
2.镜里看花水中月——诗歌意象美。作为诗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诗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寄托,诗人用诗歌语言渲染出绚丽多彩的诗境。瞄准意象,反复揣摩,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诗歌情感,理解作者表达意图。
如何通过诵读走进诗歌的意象美呢?在儿童诗的教与学中,如果想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事半功倍,教师就需要抓准诗歌意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关注异彩纷呈的意象,并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展开翅膀,生发出更多的意象联想,真正拓展迁移诗歌的情感价值观目标。以诗歌文字表征符号为起点,教师可将诵读作为驱动助力,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品味意象,迁移拓展,放飞想象,重回起点,带着过程中的领悟再次欣赏、体会作品,形成闭环式的教学模式。读是串联诗歌教学首尾的驱动力,所有的赏析感悟都要在读诗中完成。
3.以情动意曲中人——诗歌情感美。诗人通过写诗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并将饱满的情感寄托在外在的物象上。诗以深厚的感情为生命,在诗歌教学中,诗歌和学生情感的结合点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准把脉儿童情感和诗歌意象的交汇点,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产生情感的同频共振,深入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态度,促进情感价值观的构建。
儿童诗的异向式思维是儿童喜欢且易于接受的,对培育儿童核心素养能力有助益。教师如何高效使用教材中的儿童诗素材,如何科学、系统地设計教学方案,笔者认为还需要深入实践探索。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儿童诗素材选择,教师文学素质提升,以及儿童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通过课题实践总结出儿童诗教学的相关原则和实施策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理论研究无止境,笔者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期望儿童的明天,憧憬诗歌的未来,儿童诗的教学研究也将持续深耕厚植。※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想象思维的小学儿童诗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2021/02/119]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娇山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