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单元为例,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整个单元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以及习作例文与习作等内容做统筹考虑,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师要明确一个观点,即习作单元所有的内容学习都指向、服务于最终的习作。教学时,教师需关注整合、组合、层递,优化读写衔接。
1.整合。将五个板块整合为“学”“用”两个部分:课文和交流平台立足“学”,初试身手、习作例文连同习作聚焦“用”。
2.重组。可以按“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的顺序,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逻辑展开教学;也可以按“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初试身手—习作”的顺序,先充分认识再具体实践;还可以按“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习作例文”的顺序,针对习作出现的问题,用习作例文突破難点;甚至将“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变成“单篇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的顺序。总之,教师应当针对具体班情,用最简捷有效的方法,确保表达方法有效落地。
3.层递。先看“精读课文与习作例文”。学习精读课文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习作知识。如,学生通过学习《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掌握了选择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运用侧面描写等写人的方法。教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时,教师就可以请学生结合三种方法批注自学:课文写容容这个人物时选取的典型事例是什么,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再看“初试身手与习作”。六年级上册“初试身手”有“忙碌的早晨”“那些温暖的时光”等题材,后面习作中选择一个字来写,对应的字有“忙”“暖”。学生就可以在初试身手的选材基础上,结合习作例文将素材进行有机组合,完善习作。
1.打开,让读写内容生发开去。如果单元的人文要素、语文要素和习作内容相对一致,那么课文往往也为习作提供了内容上的引领,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的扩展把写作思路打开。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是“我的植物朋友”,第3课安排了精读课文《荷花》。由荷花,我们可以联想到桃花、迎春花等各种花,由一种生出一簇;再由花延伸向草、树等,扩展到不同种类的植物。
2.建构,让读写路径有章可循。建构就是组材,即根据习作要求合理安排内容,把人、事、物写完整,写清楚,写具体,写得富有真情实感。教师可以瞄准写作重点,帮助学生提炼出习作例文最重要的“筋骨”和“血肉”,通过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借鉴,并在新语境下运用。
六年级下册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应以“选材、具体、情感”为标准,构建作为“读”的例文的主框架图,如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中,因为要移民再也学不到中文,一直讨厌语文课的“我”忽然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抒发了“我”对母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不舍之情。例文选材紧扣情感,其中“默书得100分”写得具体感人,情感表达则以内心独白、直抒胸臆为主,可以梳理出习作例文主框架图(如下图),供学生习作借鉴。
3.聚焦,让读写重点直击“靶心”。“靶心”,即一次习作的核心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达成写作目标,弥补写作短板,掌握写作技能提升的关键写作知识。如,三年级下册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学生可以聚焦《荷花》第4自然段“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的想象,从而使习作物我互融,浑然一体。
具体教学步骤可细化为:瞄准“靶心”,发现关键段落精准解读,提炼隐性写作知识—精心选材,提供契合语境—迁移运用,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那个星期天》融情于景、写出变化图
4.支架,让读写指导策略优化。统编版教材习作编写从写什么、怎么写到如何写提供了很多支架。
(1)借助提问往深处“思”。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教师教学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时可提问:“课文从生物、事物、人三个方面的成长来写,三方面顺序可以调换吗?”教师通过读写指导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从“看得见、不易察觉”的物的“生长”写到人的“成长”,层层深入,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到位。
(2)借助示意图往写法“引”。《夏天里的成长》的第2自然段写了生物的飞速生长,按时间长短,由植物到动物,写得很有条理。教师可借助时间轴梳理出不同植物、动物在一天、几天、几个月的生长情况,便于学生理解写作的条理性。
(3)借助类比往形象“靠”。用形象的比喻理解写作知识。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中心意思来写”,课文《盼》围绕“盼下雨”写了“我”的以下表现:有了雨衣,盼下雨;下起了雨,盼外出;没法出门,盼雨停;盼来雨天,乐出门。为使学生更直观地把握材料和中心意思的关系,教师可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盼”就是大蒜的茎,“盼下雨、盼外出、盼雨停、乐出门”就是周围的蒜瓣,蒜瓣紧紧围绕茎,依附于茎。这样形象化的表述更容易把写作知识说明白。
(4)借助拓展往重点“增”。针对读写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拓展相关阅读素材。在学习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搭船的鸟》时,学生在感知翠鸟捕鱼的一系列动作后,进一步阅读郑振铎的《鸬鹚》一文。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鸬鹚、渔人动作的描写,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动词使用的精妙,丰富语言输入。
5.评价,让读写标准一线贯通。教学时教师应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教师先确定习作评价标准,再结合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交流所学所得,然后口头交流习作相关重点、动笔练写,最后对照标准逐条评价,形成教学评一致的习作教学架构。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游 ”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任务。(1)读习作要求,结合单元习作要求,梳理评价标准——按游览顺序写,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尝试用恰当的过渡句转换,制作习作评价单。(2)结合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画游览路线图,列提纲,口头交流印象深刻的景物。(3)动笔练写,结合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中的写作方法,把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具体。(4)组内阅读习作,根据评价单标准逐条为他人作品评点、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完善作品。
6.迁移,让读写练笔方法类化。教师可以发挥“小练笔”作用,内化、迁移从课文中习得的习作知识。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对文本语言形式、方法的揣摩和运用上,让学生提炼出课文例子中的“经验”(写作方法),然后结合生活经验“类化”,并根据小练笔要求借鉴运用。如四年级下册《猫》第2自然段关于猫古怪特点的仿写,教师可以分以下几步展开学习。第一步,读文,理解猫的古怪特点——“老实”“贪玩”。第二步,引导学生提炼写作经验——呈现矛盾方面,结合事例说明。第三步,回忆某种小动物或某个人,提炼出其中的矛盾特点,如小乌龟既迟钝又敏捷,妈妈既严厉又慈爱。第四步,学用相关句式,表达喜爱之情。
总之,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写作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自如地运用表达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