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平台经济中的创新要素错配、形成机制及优化配置路径研究

2023-12-12 02:09:24刘程军傅康杰
中国商论 2023年23期
关键词:平台经济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

刘程军 傅康杰

摘 要:新发展格局下,平台经济作为新经济业态,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平台经济的发展依托创新要素的投入,但由于市场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及平台经济自身存在的特性,平台经济中的创新要素发生错配,影响了平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创新能力。本文通过构建创新要素的五维评价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测度绍兴市6区县创新要素的配置水平,与区域内的平台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分析创新要素错配的类别及其形成机制,并根据形成机制给出创新要素的配置优化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平台经济;创新要素;传统经济;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

本文索引:刘程军,傅康杰.<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23):-01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12(a)--05

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经济模式,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新经济业态,又是对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夏杰长和杨昊雯,2023)。平台经济的崛起和蓬勃发展已成为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中国信通院《平台经济与竞争政策观察(2021)》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医疗类平台市值增速高达716%,教育类平台市值增速达146%,生活服务类平台市值增速达98.5%。平台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通过云、网、端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Pisano等,2015),带动业态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在优化资源配置(姜琪和王璐,2019)、缓解市场扭曲问题(余文涛和邹敏,2020)、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新经济增长点形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当下国际形势紧张,我国依托国际循环的出口导向型战略难以持续,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中,多次提及我国应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钱学锋和向波,2022)。基于此,平台经济成为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姜琪和刘欣,2023)。

平台经济是指伴随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产生的新的经济组织形态(陈威如和王节祥,2021),数据是平台经济运行的核心(蔡万焕和张紫竹,2022),数字技术是“地基”,平台规则是“房屋框架”,平台企业是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江小涓,2017)。平台经济本身不生产产品,而是基于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搭建了一个连接供需双方的虚拟平台,促进了交易、合作和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创新和创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平台企业基于其技术优势,能够促进供需匹配、拓宽销售渠道、打通企业生产经营的痛难点、赋能实体企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我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夏杰长和杨昊雯,2023),这都依托创新要素的投入。平台企业通过增加R&D投入、吸纳高知人才、建立科研机构,使得其拥有丰富的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从而为引领发展注入新动能。

然而,由于市场监管的问题,在平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平台企业存在垄断经营、无序扩张、数据滥用等问题。同时,由于平台经济自身存在规模效应、网络外部性和长尾效应等特征,在平台企业中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赢者通吃”及“猎杀式并购”等问题(张静,2022)。例如,部分头部平台通过融资的方法获得巨额投资,通过“烧钱”做大市场,过多挤占企业的创投基金,导致平台创新能力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造血功能”下降,影响了平台企业的创新力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创新要素错配的问题对平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优化创新要素的组合和匹配,平台经济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故本文聚焦绍兴市的平台经济,结合其他学者的指标体系,通过测度其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并与平台经济相互比较,分析创新要素错配的形成机制,最后探究平台经济中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路径。

1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平台经济的研究始于双边市场,2000年的一场反垄断案例引发了学界对“双边市场”的关注。Rochet和Tirole(2003)将双边市场定义为:“当平台向需求双方索取的价格总水平P=PB+PS不变时(PB和PS分别为面向用户B和S的价格),任何用户方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交易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个平台市场被称为双边市场。”同时,他们认为用户对平台的需求会受到价格组成变动的影响(Rochet和Tirole, 2003)。2006年,Armstrong发现两位学者的研究只考虑价格与用户需求的关联,忽略了双边市场是同时面向两边不同的用户,因此在两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双边市场定义的内涵,认为双边市场存在网络外部性,即用户B和用户S通过平台进行交易的同时,某一边用户的收益影响另一边用户的规模(Armstrong, 2006)。徐晋和张祥建(2006)基于国外学者的双边市场理论,建立了新经济学科,即平台经济学。《反垄断指南》称平台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令多个主体(两个主体及以上)在限定的框架中沟通交流,从而实现共创价值的经济组织形态(国务院, 2021)。龚雪和荆林波(2022)结合平台经济和双边市场的概念,认为平台经济是一个具有双边市场特性,使得多方用户在平台中实现协同增长的经济形式。

平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创新要素作为新式生产要素之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存在显著的影响。Schumpeter(1934)在《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将创新定义为一种从未有过的,且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息息相关的全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系统中。创新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改进,亦可以是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诞生,它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商业价值(Dziallas和Blind, 2019;Edwards-Schachter, 2018;Gault, 2018),即“研发+获利”的过程。在探究平台经济中创新要素错配势必需要测度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关于创新要素测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创新效率测度(张元庆等, 2023;董直庆和胡晟明, 2020;陶长琪和徐茉, 2021)和创新能力测度(吴延兵, 2014;潘涛等, 2022;曹晨等, 2023)。目前,学界应用较为广泛的测度方法主要分为指标合成法和效率测度法。指标合成法主要包括变异系数法、CRITIC法、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胡翠萍, 2012;刘淑茹和魏晓晓, 2019;戴志敏等, 2017);效率测度法主要包括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代表的非参数方法,如SBM、RAM及动态DEA,以及以随机前沿分析(SFA)为基础的参数方法,如Cobb-Douglas生产函数、Translog生产函数等(Cruz-Cazares等, 2013)。

2 创新要素的指标体系、测度方法

2.1 绍兴市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测度

2.1.1 指标体系

根据创新要素的内涵范围及平台经济具备的特征,为更好地展现绍兴市各区县(地级市)平台经济中不同创新系统的贡献程度,该指标体系从人力、知识、技术、数据和制度五大创新要素维度,结合要素的投入产出,借鉴陶长琪和徐茉(2021)的指标体系,在考虑指标合理性的同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最终选择可获取的五项指标构建创新要素效率配置评价体系(见表1)。

本文以2011—2021年绍兴市6个区县(县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各指标数据来源于绍兴市2012—2022年的《绍兴统计年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2011—2015年地方进出口总额单位为万美元,因此参照当年美元兑人民币的平均汇率,将该指标数据转换为以人民币为单位。面板数据中的缺失值处理采用线性插值和热卡填充法。

2.1.2 测度方法

熵权法是基于信息熵的客观赋权方法,基于样本数据驱动,通过对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的影响,客观确定赋权,从而避免人的主观影响,该方法能有效解决多指标间存在的信息重叠问题(邓宗兵等, 2020)。TOPSIS法通过衡量观测值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的相对距离,得出各个观测值与正理想解的贴近度,即评价结果(冷仙等, 2023)。故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法,能够客观可靠地测度新发展格局下平台经济中创新要素的配置水平。

2.1.3 创新要素综合系统配置水平

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法,计算2011—2021年创新要素系统配置水平的年均值和年几何增长率(见表2)。

2.1.4 创新要素各子系统配置水平

本文基于创新要素效率配置评价体系,测算2011—2021年绍兴市各区县(地级市)创新要素各子系统的配置水平,并计算各区县(地级市)配置水平的均值和年几何增长率(见表3)。

2.2 绍兴市平台经济创新要素错配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绍兴市2015—2021年网络零售总额从235亿元迅速增长到85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3%。在同期间内,绍兴市各区县(地级市)的创新要素投入也增长迅速。分区域来看,越城区的知识创新要素和技术创新要素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柯桥区人力创新要素和技术创新要素的增长率也超过12%;上虞区的人力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则超过12%,其中技术创新的增长率更是达到15.39%;而绍兴市三区之外的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创新要素的增长率则相对较低,其中嵊州市的制度创新要素和新昌县的人力创新要素为负值,分别为-3.40%和-0.64%,但相对其他区县的增长率影响较小。

在考虑平台经济中创新要素的错配程度时,引入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理论,简单地说,就是“1+1>2”的效应。平台经济为创新要素的引入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数字平台的搭建,创新要素得以更加高效地传播、共享和整合。平台经济的开放性和互联性使得创新要素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动和融合,促进了创新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创新要素的引入和应用可以提升平台的功能和性能,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可以改善平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提高平台的安全性和效率。人才创新和知识创新可以提供丰富的内容和专业知识,吸引更多用户和合作伙伴加入平台。制度创新可以优化平台的治理机制和规则,提高平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通过对比创新要素综合系统的配置水平和绍兴市网络零售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可以明显看出创新要素投入的回报率较低,说明在创新要素配置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要素错配现象。

3 创新要素错配的形成机制

创新要素错配指的是在创新过程中,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组合和匹配不合适或不完美,导致整体创新效果受到限制或影响的情况,强调了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性和相互适配性。创新要素错配可以涉及不同层面和方面,包括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和市场层面等,创新要素错配的形成机制主要如下:

(1)技术错配。技术错配指的是在创新过程中,不同的技术要素之间的组合不合适或不适应特定的创新目标。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新兴技术和工具,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但在实际应用中,技术要素之间的组合和集成并不总是完美的。例如,选择了不兼容的技术,或将技术应用于不适当的领域,都可能导致技术错配的问题。

(2)组织错配。平台经济涉及多个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包括平台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可能来自不同的组织或背景。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中,各个组织要素之间的配合和协调非常重要,然而现实中存在着组织间的沟通不畅、合作不充分等问题,导致组织错配的情况。例如,创新项目中各个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或创新决策和资源配置与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不匹配,都可能导致组织错配。

(3)信息错配。创新要素错配可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同的创新要素可能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获取渠道,导致在创新过程中无法充分了解其他要素的特点和要求。这可能导致决策者在组合和匹配创新要素时缺乏全面的信息,从而产生错配现象。

(4)市场错配。市场错配指的是创新过程中,创新产品或服务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例如,开发了技术先进但市场规模有限的产品,或未能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都可能导致市场错配。

(5)资源错配。资源错配指的是在创新过程中,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等创新资源的分配受到限制或约束,而如果在创新活动中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抑或是创新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会导致资源错配。

(6)制度和政策限制。创新要素错配还可能受到制度和政策的限制。某些创新要素可能受到法律、法规或政策的限制,导致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或与其他要素匹配。此外,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差异可能导致创新要素之间的错配。

创新要素错配的形成机制相互作用,可能单独或多种机制共同存在于平台经济的创新过程中,导致创新要素发生错配,使得创新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创新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降低等问题。因此,解决创新要素错配是关键,需要通过合理的创新策略和有效的资源配置来优化创新要素的组合和匹配,以提升创新效果和竞争力。

4 优化配置路径

本文结合创新要素错配的形成机制,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要素配置的路径优化:

(1)技术创新的引入与应用:平台经济的核心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因此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抓住数字技术这一关键变量,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利用现有资源攻克与平台技术相关的半导体芯片等技术难关,避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提高自身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同时可以推动平台开发应用,齐心协力做好技术攻关工作,研发升级平台关键软硬件。

(2)人才培养与吸引:人才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平台经济需要具备各类专业人才支持其发展。因此,平台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吸引,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培训机会和激励措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同时,要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3)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平台经济依赖丰富的知识资源,包括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市场洞察力等。因此,平台应建立起知识共享的机制,如开源社区,通过培育开源社区开发者,优化平台开发生态,促进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整合各方的知识资源,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推动创新的发生与应用。

(4)制度创新与规范建设:平台经济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以保障交易的安全、公平和透明。因此,平台应加强自身的治理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平台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平台企业要积极关注全球新一轮数字经贸规则的博弈动态,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构建更有利于我国平台经济发展的国际规则体系。

(5)数据驱动的决策与创新:平台经济依赖大量的数据,结合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数字技术,提高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平台可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和创新提供依据。因此,平台应建立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进行决策和创新,提高平台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5 结语

基于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平台经济作为新经济业态,成为我国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平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创新要素错配问题,主要探究绍兴市平台经济中创新要素错配的形成机制及要素配置优化路径。通过构建创新要素效率配置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客观测度2011—2021年绍兴市创新要素的综合配置水平及其子系统配置水平,将配置水平和绍兴市平台经济发展加以综合比较,探究要素错配的形成机制,并提出合适的配置优化路径,主要结论如下:

创新要素错配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六种,分别是:(1)技术错配;(2)组织错配;(3)信息错配;(4)市场错配;(5)资源错配;(6)制度与政策限制。正是因为多种创新要素错配,导致平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低,研发机构创新能力迟滞、创新效率低下;企业的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通过以下五条优化路径:(1)技术创新的引入与应用;(2)人才培养与吸引;(3)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4)制度创新与规范建设;(5)数据驱动的决策与创新,对技术创新要素、人才创新要素、知识创新要素、数据创新要素及制度创新要素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优化各要素之间的组合与匹配,提高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以提高平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蔡万焕,张紫竹.平台经济发展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挑战及其启示[J].学习与探索,2022(11):126-133.

曹晨,江洪,叶茂, 等.中国区域产业链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以激光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5):46-53.

陈威如,王节祥.依附式升级:平台生态系统中参与者的数字化转型战略[J].管理世界,2021,37(10):195-214.

戴志敏,郑万腾,杨斌斌.科技金融效率多尺度视角下的区域差异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7,35(9):1326-1333.

邓宗兵,何若帆,陈钲,等.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6): 3-25.

董直庆,胡晟明.创新要素空间错配及其创新效率损失:模型分解与中国证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 (1):162-178+200.

龚雪,荆林波.平台经济研究述评与展望[J].北京社会科学,2022(11):83-92.

国务院.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EB/OL].2021-02-07,https://www.gov.cn/xinwen/2021- 02/07/content_ 5585758. htm.

胡翠萍.基于AHP-变异系数法的我国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77-80.

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J].经济研究,2017,52(3):4-17.

姜琪,刘欣.平台经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1):93-104.

姜琪,王璐.平台经济市场结构决定因素、最优形式与规制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9(11):18-29.

冷仙,曾源,周键,等.基于熵权TOPSIS法的西南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评价[J].生态学报,2023,43(3):1040-1053.

刘淑茹,魏晓晓.基于改进CRITIC法的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J].生态经济,2019,35(7):98-102.

潘涛,王丽华,郭芳辰.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基于科技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22,41(11):42-47.

钱学锋,向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6):101-110.

陶长琪,徐茉.经济高质量发展视阈下中国创新要素配置水平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3):3-22.

吴延兵.不同所有制企業技术创新能力考察[J].产业经济研究,2014(2):53-64.

夏杰长,杨昊雯.平台经济: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J].改革,2023(2):14-27.

徐晋,张祥建.平台经济学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2006(5):40-47.

余文涛,邹敏.电商平台经济对线下实体经济的影响:来自全国经济普查的经验证据[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2(5):60-68+89.

张静.超级数字平台猎杀式并购监管难题及监管政策应对[J].宏观经济研究,2022(4):145-158.

张元庆,刘烁,齐平.高技术数字制造业创新效率测度、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13):40-49.

ARMSTRONG M.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668-691.

CRUZ-CAZARES C,BAYONA-SAEZ C,GARCIA-MARCO T.You cant manage right what you cant measure wel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J].Research Policy,2013,42(6-7):1239-1250.

DZIALLAS M,BLIND K.Innovation indicators throughout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analysis[J].Technovation,2019,80-81:3-29.

EDWARDS-SCHACHTER M.The nature and variety of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tudies,2018,2(2):65-79.

GAULT F.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novation in all sectors of the economy[J].Research Policy,2018,47(3):617-622.

PISANO P,PIRONTI M,RIEPLE A.Identify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Can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Enable Players to React to Ongoing or Unpredictable Trends?[J].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2015,5(3):181-199.

ROCHET J C,TIROLE J.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4).

SCHUMPETER J A.1934.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猜你喜欢
平台经济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紫光阁(2020年10期)2020-12-09 09:15:19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当代世界(2020年11期)2020-12-09 09:10:06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人民周刊(2020年21期)2020-12-03 13:56:30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人民论坛(2020年32期)2020-11-28 12:38:44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沈阳市平台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对外经贸(2016年11期)2017-01-12 01:03:30
基于平台经济视角的P2P网络借贷实质研究
法制博览(2016年12期)2016-12-28 13:30:36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平台经济下互联网企业竞争方式探究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7期)2016-11-12 03: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