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是推动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师范生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能力、挖掘能力、融入能力和协同能力。要涵养师范生课程思政教育情怀,夯实师范生课程思政学科底蕴,形成师范生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完善师范生课程思政实践体系,才能培养师范生与课程思政要求相適应的能力。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价值意蕴 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5-0087-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为了更好地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把育人与育才统一起来,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由此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就是“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契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2]
师范生作为新时代教师的后备力量,具备受教育者(当代学生)和教育者(未来教师)的双重身份。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主要指师范生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课程与教学之中,以此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频共振的能力。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不仅是落实当代大学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未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通过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一方面使其自身思想上得到教育,精神上得到洗礼,道德上得到净化,有利于更快成长为“四有”好老师,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迭代重塑,为师范生培养与课程思政要求相适应的能力打下基础。
一、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
培养什么样的教师,这是师范教育的首要问题。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培养未来的教师,立德更应该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原来的专业课可能偏重于讲授知识的原理和传承,重点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而现在的专业课倡导还要讲清楚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借助知识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联系,进而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价值追求、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通过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所有教师都要明确课程思政的要求,依据所教授专业课程特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科学思维、工匠精神、公民品格、生态文明、全球视野等挖掘提炼归纳梳理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充分体现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任何学科的任教教师都不仅要向学生解释知识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学科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让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人和社会相联系的纽带。知识的学习与品德的养成应该是融合、统一的。”[3]这一点对未来教师同样适用而且更为重要。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师范生逐步加深对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逐步加深对教育立德树人本质的理解和感悟,逐步加深在从教实践中践行教育规律、体现育人导向的行动自觉,更快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未来教师。
(二)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是推动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早在2000年,中办国办《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就要求,“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2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由“学科德育”向“课程思政”的话语转型,标志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也由此延伸出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概念,即基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渐进性和连续性,大中小学要在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大中小学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设计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与该学段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体系。这就对中小学学科教师提出了课程思政胜任力的问题,不仅需要具备精准挖掘和有效彰显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落实各学段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守好一段渠”的能力,这样才能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体系。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师范生在准教师阶段提高对课程思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尽快建立与课程思政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师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养成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师生涯发展阶段,而作为师范生的职前培养阶段尤为重要。“师德应是师范生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其未来专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泉。”[4]但由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狭隘理解,往往重点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属于教师精神世界的师德相对关注不够。“部分师范院校将课堂教学和教育实习的中心任务定位于学生从师技能的提升上,往往忽略师德元素的挖掘、师德内容的凸显以及师德情景的创设。”[5]从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现状来看,还存在师德教育的实效性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师德教育如何凸显主体性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德育工作者达成了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教育对象为中心转变的教育共识,努力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教育模式转型,但学生获得感始终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高师院校纷纷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师范生群体也成为所在高校的少数,对他们的师德教育既有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规定,又有作为未来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的个性要求,而作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特殊性往往被忽略。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既尊重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特殊性,又凸显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体性,强化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帮助师范生提高综合素养,更快走向专业化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二、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四重结构
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德功能,润物无声地开展育人工作,这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又是一项战略工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是教师,能力是核心。这是因为教师承担着课程思政开发设计与组织实施的工作;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实施的质量和成效。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以未来教育者的身份先受教育,尽早认同课程思政的理念,尽快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对于成长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重结构:
一是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能力,强调深刻性。 当今中国正处在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教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发挥好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才能激励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的奋斗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课程思政就是对教育如何立德树人的深刻解答,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升级,是对教师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创新。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位老师都肩负育人责任。作为专业课教师,既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更要塑造品行、塑造灵魂,那么对于课程思政就不是“愿不愿做”“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都肩负着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養同频共振的责任。作为师范生要通过学习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既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要义,又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关于课程思政的挖掘能力,强调科学性。 课程思政内容的组织,一定是基于对学科知识有效摄取系统整合的基础之上的,价值观是依托学科知识而存在的。“由于知识是复杂的,我们必须善于抓住总体的和基本的问题,准确和深入地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传播和实践机制,弄清知识传播跟知识表达形式的联系,重视总体的,特别是自然、社会以及人文方面的总体知识、背景知识,重视知识的隐性因素。”[6]因此专业课教师首先要科学挖掘知识的价值,即在把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本学科专业特有的规律、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进行提炼概括。“既要保证不影响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又要在遵循学科逻辑、知识逻辑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科学价值和道德情怀。”[7]作为师范生一方面要学深学透本学科专业知识,如果本学科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本身就不具备;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所涉文化、历史、专业、行业、国家、国际等情况,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程”与“思政”的结合点。
三是关于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力,强调艺术性。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8]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要把握其隐性教育的特征,一方面要艺术地融入教学内容,切忌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生搬硬套简单处理,必须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所教授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重构再造,保持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要把握结合点,找准契合点,艺术地融入教学方式,润物无声地使学生受到教育,如果思政元素的引入让人感觉突兀生硬,又或者枯燥乏味地程式化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作为师范生要努力提升教学技能,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尝试通过启发式、情境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价值引领的目标。
四是关于课程思政的协同能力,强调体系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这是指课程思政要与思政理论课既要同向,即育人方向要一致,共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又要同行,即厘清边界、同频共振,形成错位互补的建设格局。除了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的课程外协同,还要实现思政元素聚焦贯通形成合力的课程内协同。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挖掘并非随意化的碎片化的,而是要相互支撑共同服务于课程建设目标。以南京大学的“宇宙简史”课程为例,它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作为课程的建设目标,“结合人类宇宙观的发展和学习程度的递进设置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提出一个融合科学与价值观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揭示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方法。”[10]作为师范生将来会从事某个学段某个课程的教学工作,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要综合考虑与同学段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问题,又要考虑学段内年级之间、课程之间对价值引领侧重点的分解衔接工作。
“教师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还在于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帮助他们建立起自身与他人、社会、民族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确定人生价值、明确人生志向。”[11]师范生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过程,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育人自觉、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实现路径
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师范生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他们肩负着培养师范生的重任,是师范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一方面,现任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所培养师范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高度,如果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到位就不能促进师范生的课程思政意识的觉醒。比如一些师范生任课教师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自己的主责主业是上好专业课,也不能正确认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关系,这就对师范生课程思政意识的生成造成了认知偏差。另一方面,现任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度直接影响所培养师范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如果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欠缺就会使得师范生丧失研究课程思政的兴趣和动力。比如一些师范生任课教师限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对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缺乏一定的方式方法,导致课程思政元素的碎片化、机械化、随意化、标签化、庸俗化,使得师范生产生课程思政只是“课程”与“思政”简单拼接的错误判断,从而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思政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提升。那么就师范生培养而言,如何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呢?
(一)涵养师范生课程思政教育情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应该体现在他的一切言行之中,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管理的全环节。“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建构课堂所做的课程选择,采取的教学决定,与学生非正式的社会交往,运用的学科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以及根据课堂管理需要采取的即时性措施,所有这些都可能以道德和伦理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12]课程是教师与学生产生关系的中心节点,学生要通过课程认识世界、养成个性,那么作为教师就要通过课程实现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的统一。要引导师范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教育观,能够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学习、名师对话、支教实践等方式加强师范生职业品质教育,使师范生了解教师职业的特征,认可教师工作的价值,遵守教师道德的规范,乐于从教,爱岗敬业,立志成为一名“四有”好老师;通过对中办国办、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等文件精神的学习和讨论,提高师范生对课程思政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的认识,认同把思政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二)夯实师范生课程思政科学底蕴
尽管在师范生培养中专业性和师范性的争论还没有平息,但重視学科知识愈来愈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在分科教学的背景下,对某一特定学科的理解程度决定着学科教师的教学层次,决定其究竟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是通过知识传授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甚至是更高水平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3]对于中小学来说,学科就是以知识系统为表征的学科课程。如果说师范生仅仅把学科理解为知识点的集合,那就注定他只能传授学科中知识点;但如果师范生能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学科,他就能借助知识的传授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完成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转换,发挥好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要夯实师范生课程思政学科底蕴,不仅要重视学科本体知识的学习,而且要通过增设通识课、组织专题讲座、举办学科知识竞赛等方式引导师范生拓宽学科学习的视野,广泛涉猎学科相关的历史、文化、专业、行业、国家、国际等内容。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师范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养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师范生要学习好本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师范生要强化本学科的专业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引导学生打下基础。
(三)形成师范生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观念,是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才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课程思政就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价值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把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发掘出来,在对知识的解释中、对世界的描述中,将内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14],使学生不仅完善知识结构,而且培养学生的认知价值、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当然因为学科的差异,师范生要充分理解拟任教学科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比如语文、历史等人文属性明显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文化素养等;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属性明显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思维品质等;艺体类课程则主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等。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在实际教学中,师范生要紧紧抓住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特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建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动采用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学校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就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的学习培训,组织师范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课堂展示、课程思政教学研讨等活动,推动师范生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成型成熟。
(四)完善师范生课程思政实践体系
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师范生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能力,为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从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角度来设计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系,则无疑对师范生实习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更加强调系统性,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深刻理解并把握大中小学学科知识的贯通和衔接;二是更加强调科学性,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深刻理解并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按照教育规律教学;三是更加强调价值性,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深刻理解并把握本学段课程学习的思政目标。学校要充分重视师范生课程思政实践体系构建,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师范生了解不同学段中小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规律,遴选责任心强的高校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共同担任师范生实习指导老师,对师范生的实习实践要有明确的实施计划和考核要求。师范生自身也要掌握教育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身教育实践进行有效诊断并不断寻求改进。
加强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这是新时代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趋势。如果能形成共识,落实行动,对于提升未来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第1版.
[2] 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 2018(8):62-65.
[3] 尹后庆.师德养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N].中国教育报,2020-1-14第2版.
[4] 张凌洋等.论新时代师范生的师德培养[J].教师教育学报. 2020(6):16-21.
[5] 王婧馨等.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21(10):71-76.
[6] 吴俊明.背景知识与学科教学立德树人[J].化学教学. 2019(2):8-13.
[7] 蒲清平等.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5):105-114.
[8]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第1版.
[9]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第1版.
[10]李向东.“宇宙简史”课程中的价值观引导[N].中国教育报,2020-6-10第3版.
[11] 李蕉等.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 2021(11):108-113.
[12] 徐继存.论课程责任及其履行[J].课程.教材.教法. 2018(3):37-43.
[13] 梅兵等.新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的育人使命与教育担当[J].教育研究. 2022(4):136-142.
[14] 丁义浩.“课程思政”建设须打破三个误区[N].光明日报,2020-1-13第2版.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bi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implication, structure and path
Sheng kua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23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bility is a powerful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schools,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Strengthen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bility mainly includes the understanding ability, mining ability, integration 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feeling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onsolidate the connot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form the concept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actice system.
Keywords: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Value implication;Capability structure
基金項目:上海教科一般项目(党建类)“党建引领下的高校二级院(系)治理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C2022169.
作者简介:盛况,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