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理论视角下粤东西北乡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路径与问题

2023-12-12 13:28闫雪映黄明喜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闫雪映 黄明喜

摘 要: 定向培养乡村小学教师是广东省为振兴粤东西北地区、促进全省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推行的重要教育战略。作为广东省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领军力量,H师范大学自觉担当起培养定向师范生的重责,旨在为粤东西北地区乡村小学输送优质的师资力量。H师范大学从建构以全科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入手,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加持,融合当地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创设独具特色的乡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体系,从而增强定向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拉力因素。如能正视其中所存有的若干症结,则可使定向师范生真正融入乡村小学教育事业。

关键词: 乡村小学教师;粤东西北地区;定向培养;推拉理论;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5-0043-07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1]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为进一步加强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教师教育培养,特别是促进其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出台了若干政策文件,逐步明确面向粤东西北地区乡村小学的定向师范生培养目标。于此,笔者基于推拉理论的理论视角,以H师范大学为案例,具体分析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的实施路径、潜在问题与改进方向,以期为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献言獻策,进而弥补粤东西北地区优质小学教师队伍的缺口。

一、政策支持:面向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强师”工程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逐步扩大师资补充困难地区乡村教师公费定向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规格层次,培养、补充适合乡村小学教学需求的全科教师。随即,广东省教育厅相应出台《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推出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并着力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2021年,《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颁布则重点提出加强粤东西北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强调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培训教师过程中的的主体作用,也使得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更加明晰。

针对广东省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如何缓解乡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紧缺现状实为关键一步。广东省多项经济指标虽位列全国第一,但仍面临着省内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是教育人才资源结构性失衡等现实问题。这一现象在粤东西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相比于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现实条件,不仅难以吸引优秀师资前来任教,还面临着教育人才不断流失的困境。

为推进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东省教育改革直指粤东西北地区教育生态发展,自2018年起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以培育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育储备师资。所谓定向师范生,是指由政府资助,依据“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公费培养、定向从教、限期服务”[2]原则来招收、培养,毕业后按计划到粤东西北指定地区担任专职教师的国家计划招生制度的师资储备力量。定向师范生承载着国家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期望。[3]他们享受各级政府给予的经济支持,在校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军训服装费、教材资料费、实习实践费和体检复查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定向师范生须到定向就业县中小学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由定向就业县人民政府按定向培养计划统筹落实就业工作,确保岗位和待遇保障。作为广东省师范教育的重要力量,H师范自觉担当起培养定向师范生的重责。2018—2020年,小学教育(师范)专业开始对接广东省推进“新师范”建设政策,平均每年招收50余名公费定向师范生,“构建起注重协同育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教育新模式”[4],努力为粤东西北地区的乡村小学培养优质师资。作为广东首批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定向生,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定向师范生现已正式入职定向地区小学。其中,42人定向H市A区(县),5人定向H市B区(县),缓解了当地义务教育师资压力。2021年,广东省进一步发布《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附件2《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将H师范大学与S市组成结对帮扶关系。[5]自此,H师范大学具体承接粤东西北地区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任务,培养人数增至每年约150人。同时,定向区域更加广泛,29人定向S市A区(县),29人定向S市B区(县),10人定向S市C区(县),13人定向Q市A区(县),40人定向Q市B区(县),26人定向Q市C区(县),3人定向Y市A区(县),进一步提高服务乡村教育的力度与水平。

二、粤东西北地区乡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的校方拉力

要真正造就出契合粤东西北地区实际需要的乡村小学教师,除了须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还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指引。在制定全科导向的定向培养方案过程中,H师范大学自觉地借鉴推拉理论来创设课程体系,立足乡土特色,充分挖掘定向地区的文化资源,以培养适切粤东西北地区需要的乡村小学教师。

推拉理论由英国学者埃弗雷特·李(E.S.Lee)修订并发展,是劳动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该理论提出了影响人口流动的两个重要因素,即“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其中,“推力”被视为影响人口流动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促使人们离开原住地;“拉力”则被视为影响人口流动的积极因素,这些因素促使人们迁入目的地。[6]流动行为就是各种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要培育出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育储备师资,首先需要搞清楚促使定向师范生迁移的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一般情况下,影响定向师范生流动的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是相反相成的。譬如,国家所提供的各类优惠政策为定向师范生提供了留在乡村任教的拉力,但当优惠政策不足或缺位时,则会迫使其为寻求个人发展而流出乡村;乡土情怀的建立会增进定向师范生对乡村的亲近与认同而自觉投身于乡村教育中,式微则易导致定向师范生游离于乡村公共事务之外中,引发身份认同危机。在为粤东西北地区培养师资力量时,便需关注影响定向师范生未来发展的诸多推力与拉力因素,并充分发挥拉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一)课程育人:打造全科发展的定向培养课程体系

大部分定向师范生的工作去向是进修、培训机会相对较少的乡村学校,这意味着与一般师范生相比,定向师范生对在校期间获得全面性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的学习需求更加迫切。考虑到这一现实需要,H师范大学将课程体系的建构重心放在定向师范生的全科教育上,以期培养定向师范生“一专多能”、融合多门学科的跨学科能力与素养,提升其专业水平及发展空间,从而减少定向师范生因专业发展受限而产生的逃离乡村小学推力。全科教育并非单科教育的简单累加,而是基于课程的一体化调整与重构。在课程结构设置上,H师范大学改变传统的碎片式分科模式,构建起“通识教育+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师范教育+实践教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方面,重视定向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培养,通过通识教育、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师范教育等教育理论课程来建构定向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认知。其一,将通识教育贯穿课程体系始终,为定向师范生奠定思政基础和全面发展意识。通识教育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通识必修主要包括四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增强定向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其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崇高理想。通识选修则在文化传承、社会研究、科学思维等板块中选择,以多样的课程形式与内容激发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其二,由大类教育拓展课程体系视域,使定向师范生形成扎根社会的理想与信念。大类教育引入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打通教育学与相关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帮助定向师范生综合看待教育问题。其三,把专业教育作为课程体系枢机,培养定向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与学科素养。H师范大学通过构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群来推动全科教育的实施。课程群包含了三个子课程群,即素质教育课程群、道德教育课程群和学科性知识课程群,综合培养定向师范生以美育人、统筹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小学学科教学的素养与能力。其四,视师范教育为课程体系本色,锤炼定向师范生的师范情操。借助教育概论、小学教育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学基础学科,使定向师范生能够自觉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展开教育活动,逐步养成师范综合素养。

另一方面,以实践教育检验课程体系成效,化学科知识为教学技能。经相关调查表明,与理论知识学习相比,师范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自信和对教师职业的情感。[7]实践教育重在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来对自身经历过或观察到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及假设进行思考,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专业水平提升。[8]实践教育体系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年的教学技能训练,第二阶段则是1年的定向实习。第一阶段综合第一课堂的“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形体训练、说课、讲课等和第二课堂的课本剧编排、儿童歌曲比赛等教学技能训练,不断增强定向师范生的小学教师角色体验。第二阶段则着重针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教师责任来制订实习方案,有意识地组织各类家校联动活动和师生互动活动,让定向师范生真切感受到乡村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纯真可爱及其对知识的渴求、对优秀教师的期盼,激发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就是说,通过衔接性较强的教学技能系统实训,可帮助定向师范生不断内化理论知识,获得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数字赋能:养成信息素养的信息化教学

数字赋能是指利用数字化知识促使师范教育摆脱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并深度契合乡村教育时代需求,以帮助定向师范生生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自我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中,数字化赋能关乎未来中国用信息技术构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从教育角度来看,数字化赋能的进程是不仅更加强调教师在人机协同下的精准教学,还须突出教师使用智能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在推进智慧乡村教育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出现不少新变化,这就更需定向师范生不断与时俱进,努力养成应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数字化赋能的进程迫使定向师范生教育系统必须回应时代变革,并以培养“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9]、具备信息素养、自如运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为己任。

在培养面向粤东西北地区的定向师范生时,H师范大学考虑到人工智能时代所赋予教育的新要求,把教师TPACK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知识)的习得纳入到培养目标体系中。教师TPACK知识是技术知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之间的复杂互动,强调技术对学科内容、教学法知识的影响,其目的在于提高师范生的一般信息素养、学科与技术互动理解力和一般教育技术能力,进而促进师范生的技术融入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能力。[10]为此,H师范大学设置“教育人工智能”课程,并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养成定向师范生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来解释语、数、英和道法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课程主要系统学习和实践AI名师主讲课程集成遥控组合型编程,指导定向师范生掌握集成遥控组合性编程AvatarStudio3編辑器的安装与操作、集成遥控组合性编程单条语句的试验、集成遥控组合性编程多条语句的试验等具体运用技巧。在课余时间,定向师范生依托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开小组合作,将语、数、英和道法课本知识分类编程至AI教师操作系统中,使AI教师成为真人教师授课的小帮手。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定向师范生不断综合自己的相关知识,直至熟练操作AI教师,适应真人教师为主、AI教师为辅的“一课双师”教学形式,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这种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的养成符合定向师范生专业成长的诉求,有利于增强定向师范生自主研习的教研能力与专业水平,从而减少其因专业发展受限而产生的逃离乡村小学推力。

(三)乡土化人:扎根地域文化的学习实践

乡村教育总是在一定的乡村文化中进行的,这即意味着定向师范生须有相应的乡土文化知识。乡土知识是乡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传承与活化乡土文化的基础,乡土文化的道德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语言文字不仅是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更是定向师范生发展的实践性知识来源,具有较强的内在主体性。[11]人与地域共同构成一个个微型的乡土社会,并以此为根基生发出独具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这是定向师范生真正融入乡土社会的重要拉力。定向师范生正是需要融合这种本土文化资源来培植乡土情怀,真正扎根于定向地区的乡土教育,自觉成为乡土社会的一份子。反之,若没有受到乡土文化的浸润,定向师范生就难以与乡土世界融合,因此缺乏身份认同、缺失扎根乡土的教育情怀就成了乡村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2]长期以往,定向师范生会因与乡土文化的疏离而沦为乡土社会的“外来者”“漂泊者”,最终成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推力因素。H师范大学重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设扎根地域文化的实践活动模式,从培养阶段开始塑造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和乡村文化认同。

1.强化红色研学,营造培根铸魂的德育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借《英雄赞歌》之词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广东省内有许多红色文化场所,如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山纪念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以及汕尾的海丰县澎湃烈士故居、龙舍埔烧田契遗址,都是当地重要的红色文化标志。红色文化所赋予的红色精神是当今定向师范生应当养成的重要素养。定向师范生肩负着振兴乡村的教育使命,需要保有无私奉献的崇高意志和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因此,在培养定向师范生时,H师范大学充分运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不定期组织定向师范生开展革命老区红色研学专项活动,将参观体验作为体验红色文化的主要方式和开展德育的直接教材。譬如,学校设计多条红色文化主题路线,如彭湃烈士故居—龙舌埔烧田契遗址—六人农会旧址—赤山约农会旧址—海丰总农会旧址—大山脚村农会旧址—联安镇坡平农会馆—陆丰市潭西镇潭涌七乡农会旧址—陆丰县总农会旧址—城东镇炎苍埔村农会旧址—陆河县南万镇岳坑农会旧址—红海湾东尾村农会旧址。这种红色研学形式深入党史军史,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及重要革命人物故居为中心,倾听英雄人物事迹,感悟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底蕴及革命斗争精神,不断提高自我红色教育能力,明白自身所肩负的教育使命。

2.保存乡土韵味,建立“U-G-S”协同育人模式

“U-G-S”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与地方小学间的深度合作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定向师范生时,应牢牢抓住地方政府教育发展和地方小学的现实用人需求,切实依托定向地区特色来展开教育活动,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模式,把乡村气息带入教师教育课程。[13]H师范大学联合当地政府,立足乡土文化资源,建立“师范学院引领、政府主导、小学参与”的特色地域活动,激发并培养定向师范生的乡土归属感。譬如,英歌舞是潮汕地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当地特色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作为练江流域文化的结晶,英歌舞传递的是阅尽世间万物后“知者乐水”般的洒脱畅然及其所孕育出的英勇热情双重性格特点。同时,练江以母亲河的姿态召唤在外漂泊打拼的游子,传递出生命与故土间难舍难分的深厚情感。H师范大学充分挖掘英歌舞的文化内涵,借此引导定向师范生重新审视生养自己的乡土社会与文化,为定向工作奠定最深厚的情感基础。

在注重定向师范生的乡土归属感养成的同时,还须全面深化与地方小学的合作关系,研发出适切于乡村小学教育所需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目前,乡村小学所使用的书本基本为国家统一规定的教材体系,缺少针对本地本校的校本课程及教科书。大部分乡村小学教师,囿于教育科研能力,面对本土教育资源的开发难免束手无策。针对这一问题,H师范大学在培养过程中,就将“小本教育研究方法”作为重要课程,要求定向师范生结合实际,善于挖掘本乡本土的教育资源,具备编写特色校本课程的能力与技巧,将自己的学术志趣与教学技能有机结合,为乡土教育赋予现代诠释。除此之外,每个学期学校均设置创新创业与创新劳动周。在此期间,学校会联合当地政府,规划定向师范生开展本土文化调查与实践,建立“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和专业性区域研究共同体,给予他们更多开展研究性实践活动的机会。不仅如此,学校还每年立项多个学生课题,相关主题如“粤东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岭南音乐元素进入课堂”等,均与本土文化相关。借助课题研究,定向师范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审视乡土历史文化,“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开发其中的文化教育意蕴,并延伸至教学设计,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转化力。

三、粤东西北地区乡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的问题审思及未来进路

在推拉理论中,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会受到“中间障碍”(intervening obstacles)的影响。所谓“中间障碍”,是一种相对对立样态下影响人口实际做出迁移行为的消极因素,具体包括学习动机与兴趣、个人信念、地方性保护政策等,影响着人口流动。在推拉理论的假设中,当中间障碍被消除且“推力”和“拉力”处于不均衡状态时,就会发生实际的人口迁移;当中间障碍未被消除或在“推力”和“拉力”处于均衡的状态下,若其他条件不改变,则不会发生实际的人口迁移。[14]定向师范生培养亦存在“中间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后,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和个体的异质化愈发凸显,学习动机与兴趣、个人信念、地方性保护政策等中间障碍因素发生的影响作用更大。[15]如何发挥中间障碍的积极作用来增强定向师范生提升自我、到岗留任的教育信念,是定向培养必须审视的症结所在。

(一)鼓励自我教育,摆脱消极学习状态

近年来,网络流行词“躺平”成为现象级流行语,甚至逐渐演变为“泛亚青年群体”复杂的社会心理符号。[16]在一些定向师范生的身上,也能看到这种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躺平”。身体上的“躺平”主要表现在逃课、应付作业、沉迷游戏等。精神上的“躺平”则体现在消极看待自己未来的角色身份,产生社会阶层固化思维,降低持续发展欲望。这种“躺平”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因定向协议的兜底保障,部分定向师范生好似已然看到“奋斗的终点”,缺乏奋斗的动力。当发现短期归宿已经確定,部分定向师范生便会倾向于满足自我利益,呈现出不愿尝试、不愿努力的处事状态。另一方面,这种“躺平”是部分定向师范生为自己开启的心理防御。定向师范生在签署定向协议时,不过十八九岁的年纪,其心智还处于较为感性稚嫩的阶段。但与之相反的是,协议的签署让他们背负了一定的社会担当与期待。感性心理与理性责任间的矛盾交织,让部分定向师范生对源于外界社会的压力感到恐慌而产生习得性无助,遂以“躺平”的方式逃避现实。面对定向师范生的“躺平”,学校及社会应改变他们消极对待学业的态度,引导其增强自我教育和身份反思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价值理念。就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定向师范生的心理诉求,消解焦虑;就定向单位而言,学校可与定向单位进行协商,视情况调整定向师范生的服务时间,允许定向师范生完成研究生学业再入职,或依据绩点来进行定向地区学校再选择,从而增强定向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二)培植契约精神,加强诚信教育

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定向师范生迫于利益竞争的需要,将进入乡村学校任教当作“跳板”,其目的是为了以后在城市發展事业作准备。[17]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有些定向师范生虽然到了乡村学校,却难以扎根,远达不到预期的“下得去、留下来”的培养目标。为使定向师范生更好地履约留任,加强诚信教育、增进其契约精神无疑成为定向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据统计,契约约束是定向师范生履约留任的最重要机制,超过60%的定向师范生是因为不想承担违约后果而选择到岗任教的。[18]入读前,每位定向师范生均需与培养院校和县、区政府签订《广东省公费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协议书》,达成契约关系。这份定向协议书是在无任何外力压迫因素的情况下,完全由定向师范生本人自愿签署。一旦签署,则意味着定向师范生本人享有政府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并承担相应的契约责任,毕业后到定向学校去任教。但是,部分学生签署后,因种种原因难免会产生违约、毁约的念头,出现违背诚信原则和契约精神的倾向。

为避免这一现象的泛滥,学校需采用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相结合的方式,对定向师范生进行诚信教育。借助《协议书》等显性契约,学校开展系列诚信教育活动,让定向师范生明白在获得更大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执意违约者,学校应合理使用教育惩戒权,将“诚信”作为评定他们学业等级的重要因素,使他们受到相应经济惩罚和师德谴责。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强隐性契约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感恩教育、下乡体验等多样态教育形式,把诚信教育浸入培养体系中,让定向师范生更多接触到乡村基础教育,增进定向师范生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乡村教育的热忱,坚定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和决心。

(三)完善帮扶机制,优化县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配置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诸多有利因素。如何更好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发挥政策优势,还需具体结合粤东西北地域特色,制定有利于定向师范生未来发展的地方性保护政策。具体而言,便是要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推动珠三角地区、高等学校、教研机构支援粤东西北地区,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一要加强支援地区、院校的教育精准帮扶力度。在了解受援地区、学校的教育需求后,支援地区、院校依据自身能力范围来为受援地区提供智慧教室、智能化教学器具,帮助其融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于教学活动中,弱化县域信息化教育失衡。二要进一步扩大帮扶资源,利用粤东西北地区地缘吸引力,吸收华人华侨、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非政府力量,在全社会形成教育资源协调配置态势。三是进一步深化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优化县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配置。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依循乡村教育的实际需要,是贴合当地教育的优质师资力量,定向县村应重点、合理调配这批师资,各尽其才,提高使用效益。如建立职后激励机制,实施交流轮岗政策,通过定向师范生来帮扶提升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师专业素养,为其提供教育信息化、管理科学化和教研一体化的全方位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2018-03-22)[2022-09-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2] 广东省教育厅,等.关于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实施办法[EB/OL].(2020-04-22)[2022-09-15]. http://edu.gd.gov.cn/zwgknew/jyzcfg/gfxwj/content/post_3382038.html.

[3] 魏彩红,张晓辉,赵宏玉,等.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类型及其学习动机特点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03):66-71.

[4]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EB/OL].(2018-02-01)[2022-09-11]. http://edu.gd.gov.cn/old_gkml/content/post_2102324.html.

[5]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EB/OL]. (2021-08-16)[2022-08-26]. http://edu.gd.gov.cn/zwgknew/jyzcfg/gfxwj/content/post_3551545.html.

[6][14] 王永钊,程扬.推拉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流动治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22):73-78.

[7] 赵明仁.先赋认同、结构性认同与建构性认同——“师范生”身份认同探析[J].教育研究,2013,(06):78-84.

[8][12] 段志贵,刘绿芹.基于身份认同视角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2,(08):25-29.

[9]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 (2018-12-13)[2022-09-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10]杨宁,包正委,徐继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要素及路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86-190.

[11] 伊娟,马飞.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征与重塑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21,(05):72-78.

[13] 游旭群.重塑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着力打造优秀乡村教师[J].教育研究,2021,(06):23-28.

[15] 王美,郑太年,等.重新认识学习:学习者、境脉与文化——从《人是如何学习的Ⅱ》 看学习科学研究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9,(06):46-57.

[16] 令小雄,李春麗.“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24-138.

[17] 杨佳宇,朱成科.我国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实施困境及解决出路[J].教师教育论坛,2022,(01):62-65.

[18]李静美.农村公费定向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的内在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70-75.

On the Directional Training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East

and Northwe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 Investigation Centered on H Normal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Yan Xue-ying, Huang Ming-xi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13)

Abstract: Targeted training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strategy implemented by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urpose of the strategy is to revitalize the 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regions of Guangdong and promot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province. H Normal University,as a leading force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ormal educ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consciously assumes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argeted normal students, and aims to provide high-quality teachers for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regions of Guangdong. To this end, H Normal University start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oriented towards the whole discipline, highlights the suppor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egrates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reates a unique targeted training system for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o enhance the pulling force factor of “being able to go, stay, teach well, and develop” for directional normal school students. If we can face up to some of the problems, we can make directional normal students truly integrate into rural primary education.

Key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ast and northwest Guangdong; directional training; Push-pull theory;Practical explor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乡村公费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养成的研究”(项目编号:BHA200160).

作者简介:1. 闫雪映,女,山东沂水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2.黄明喜,男,江西上饶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初中物理体感实验对促进视力障碍学生学习物理的实践探索
集中抄表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