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卫,戚新春,李 阳,宋卫琪,梁秦龙
陕西省肿瘤医院头颈科,陕西西安 710061
腮腺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多为良性,但随病程延长,肿瘤增长迅速,引发面部疼痛、面神经麻痹等,需尽早诊断治疗。随着腮腺肿块切除术的不断成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逐年下降[1]。耳前颌后“S”形切口为常用手术切口类型,可充分暴露视野,避免损伤神经,但术后易致软组织凹陷,耳屏前和耳垂周出现明显瘢痕[2]。对切口进行改良,应用耳下颈部切口,即颌后切口,可减少手术创伤,改善术区美观[3]。既往研究显示,采用隐蔽切口入路进行颈部良性肿物切除的美容效果良好[4],其切口位于耳后,隐蔽性强,目前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的切口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43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对比隐蔽切口和常规耳下颈部切口在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43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120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男63例,女57例;年龄23~72岁,平均(45.54±5.28)岁;病程6~35个月,平均(20.63±2.51)个月;肿瘤类型:多形性腺瘤64例,基底细胞腺瘤25例,其他腺瘤21例。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2~71岁,平均(45.55±5.27)岁,病程5~35个月,平均(20.65±2.52)个月;肿瘤类型:多形性腺瘤14例,基底细胞腺瘤3例,其他腺瘤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穿刺活检结果符合良性腮腺肿瘤[5]诊断标准;(2)肿瘤位于腮腺下极、耳后区,肿瘤最大径≤5 cm。排除标准:(1)严重器质性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2)恶性肿瘤者;(3)严重感染、中枢系统疾病、腮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者;(4)精神疾病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耳下颈部切口,术前在术区皮肤标记切口。取颈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垫高肩部,两侧用沙袋固定。从耳垂后上1 cm开始,沿下颌升支后缘至下颌角下2 cm处,再向前2 cm作一4.5~6.0 cm切口,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翻瓣,分离到腮腺前缘。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将腮腺后缘部分游离。将软组织瓣向外牵拉,暴露术区。在下颌角后下1 cm处与胸锁乳突肌前缘间寻找面神经颈支。再后逆行分离至颈面干或面神经总干,断离腮腺后缘,再从颈面干顺行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颊支。切除病变组织、部分腺体,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
观察组为隐蔽切口,切开自耳轮沿耳屏内缘绕过耳垂,至耳后沟沿发际线向枕后延伸,长度为5 cm。倒“S”逐层打开表层组织,沿腮腺嚼肌筋膜翻起腮腺筋膜瓣,暴露腮腺、肿瘤组织,切除肿瘤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将带蒂、血管的胸锁乳突肌的肌瓣填塞腮腺缺损区,注意保护耳大神经后支、面神经。止血后复位皮瓣,放置引流条,术后72 h拔除。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指标、肿瘤复发率、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1)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2)肿瘤复发率:B超结果为术区或相邻区域出现结节性肿块。(3)生活质量:术后6个月,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W-QOL)评估生活质量,包括疼痛、唾液、咀嚼、味觉、情绪、美容效果6个部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6]。(4)不良反应:包括Frey综合征(采用碘-淀粉试验检测)、耳垂麻木、面神经麻痹(采用表情肌运动检测)、出血、感染、面瘫、涎瘘(术区肿胀,穿刺见清亮液体,淀粉酶检测结果阳性)[7]。
2.1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疼痛、情绪、美容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唾液、咀嚼、味觉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67%)高于观察组(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5,P=0.025);对照组复发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6,P=0.173)。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发率比较[n(%)]
腮腺位于面部双侧耳前、耳垂下,作用为分泌唾液、帮助消化。腮腺肿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发生率高达80%,多为良性肿瘤,表现为面部耳垂周围出现包块,侵犯面部神经,影响面部感觉,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8]。腮腺肿瘤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需切除肿物及区域性腺体,不需要行切除整个腮腺浅叶[9]。传统耳前颌后“S”型切口、改良耳垂周颌后小“S”型切口可充分暴露术区,利于操作,但创伤大,易留疤[10]。关于隐蔽切口和耳下颈部切口的报道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隐蔽切口疗效优于常规耳下颈部切口。1972年俞光岩等提出部分腮腺切除术,以切除完整肿瘤为原则,肿瘤病理性质、大小位置及颈部淋巴结情况均在考虑范围内,通过设计手术切口,改良至美观、隐蔽、术后不良反应减少。隐蔽切口较传统耳前颌后“S”型切口的切口长度减少,可避免颈部瘢痕,可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上部,便于填充缺损[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情绪、美容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常规耳下颈部切口相比,隐蔽切口行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选择隐蔽切口进行手术,切口在耳后、发际内,但仍有耳前瘢痕。隐蔽性强,对面部美容效果影响更小,患者易接受,情绪得分高,更符合人文医学标准[13-14]。常规耳下颈部切口对腮腺分泌功能影响大;隐蔽切口的切口线隐蔽,安全性高,可减少腮腺形态、功能损伤。但耳后隐蔽切口对较大肿块暴露不佳,只适用于表浅小肿瘤,肿块最大径≥6 cm为隐蔽切口局限[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67%)高于观察组(8.70%),对照组复发率和观察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隐蔽切口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耳下颈部切口,都不易复发。腮腺肿瘤与面神经密切相关,术中可能损伤面神经,肿瘤大小、组织学检查等因素易引发皮肤凹陷、面部瘢痕、面神经麻痹、面瘫、涎瘘、耳周感觉异常、味觉出汗综合征等不良反应[17]。常规切口的切口长、剥离范围大,术后颈部瘢痕明显,涉及面神经范围广,易致感染、面瘫等[18]。
综上所述,与常规耳下颈部切口相比,隐蔽切口行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