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虚拟教研探析

2023-12-11 09:56郑小军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研智慧评价

何 媚,郑小军

(1.南宁师范大学 a.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b.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1)

自2013 年以来,我国建立了大量的慕课平台,开发了海量的优质慕课资源。慕课的出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均衡化,并推动跨区域、跨校、跨学科教师群体的协同教研。2022 年2 月和5 月,教育部先后公布了首批439 个和第二批218 个本科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这标志着我国本科院校的虚拟教研室建设进入新阶段[1]14。自虚拟教研室平台成立以来,已有课程(群)教学类、专业建设类和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等虚拟教研室657 个[2],推动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各类各级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推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研模式发展,形成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范式[3]。但是,目前我国虚拟教研的实践和探索仍存在缺乏合适的虚拟教研平台、优质资源匮乏、教研活动设计不规范、虚拟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互动、管理和评估机制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字平台和一个能够满足教师教研需求的模式是保证教师虚拟教研活动能高效进行的关键。

2022 年以来,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该平台是教育公共服务的综合集成平台,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平台入口,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服务大厅4 大基础板块,提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和教育创新等功能,全面覆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师生、家长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自2022 年3 月28 日正式上线以来,不断增加内容资源、扩展领域,进行升级和更新,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目前,该平台的累计浏览量已达到260 亿次,访客数量超过19.2 亿人次,覆盖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4]。由此可见,得益于涵盖学段广、课程规模大、课程门类多、名师汇聚、高效便捷、资源颗粒化和服务层次多等优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得到了大量用户的青睐。作为权威的数字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精准、普适且均衡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高质量、丰富的教学资源[5]。

一、虚拟教研的现实困境

20 世纪末,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997 年,广东顺德碧桂园学校的教师开始使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网络论坛) 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并向公众开放。1999 年,潘华东老师在国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联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化学教师,先后创建了“先得化学联盟”和“先得虚拟教研中心”,并于2000 年创建了国内第一家化学教学专业论坛(ChemBBS)[1]15。随着QQ、E-mail、博客、BBS 论坛、微信、腾讯文档和腾讯会议等虚拟教研工具的迅速发展,学者对虚拟教研的探索与实践也迅速增多。受翻弟[6]将虚拟教研的现实困境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并认为影响虚拟教研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两点:(1)教师日常工作量较大,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网络教研;(2)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有限,也对教研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受翻弟还认为影响虚拟教研的客观因素主要有4 点:(1)管理机制不足;(2)缺乏有效的约束章程和评价机制;(3)网络平台资源固化;(4)虚拟教研平台操作过于复杂。武斌等[7]认为,虚拟教研还存在组织松散、持续性不强、虚拟教研平台功能适切性不强以及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张华[8]认为,学校缺乏虚拟教研平台和完善的网络设施及资源不足等问题,成为阻碍教师开展虚拟教研的重要因素。通过文献研究,本文认为阻碍虚拟教研有效开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合适的虚拟教研平台

作为线上的教研活动,虚拟教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虚拟教研平台,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年纪大一些的教师来说,使用虚拟教研平台会比较困难。如果虚拟教研平台界面复杂、操作繁杂、功能不齐,教师极易感到困惑和不便,从而限制了教师在教研中的参与度和投入程度。作为虚拟教研的载体,虚拟教研平台应该具有友好、便捷的界面和功能,能够支持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提供即时的反馈和支持。此外,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熟悉和充分利用虚拟教研平台的各种功能。

(二)优质资源匮乏

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视频、教案、教学设计和评估工具等)是开展虚拟教研的基础。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未能有效开展虚拟教研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原有资源无法满足教师个性化教研的需求、不能有效地服务于虚拟教研活动、不能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1)教研效果不佳。教师教研需要有丰富的教学案例、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作为参考和学习。数字化教学资源匮乏,使得教师在教研中无法获得多样化的观点和经验,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2)教师对虚拟教研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下降。如果教师发现他们无法获得有价值的资源来支持他们的教研工作,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和不满,从而影响教师参加虚拟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三)虚拟教研活动形式单一,主题不明确

目前,学校组织的虚拟教研活动形式单一,主要以简单的听课、评课和教学技能比赛为主,且缺乏明确的活动主题,根本无法满足教师对专业发展和教学提升的需求,使得教师对教研活动失去兴趣,以致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另外,由于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所以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受到限制,在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具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教师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享,难以相互借鉴和学习,不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也限制了整个教师团队的发展。久而久之,教师就不再愿意参加虚拟教研活动。因此,学校应该考虑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形式,以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四)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互动

虽然大部分参加虚拟教研的教师都希望能与同行、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获得新知识,但还有一些教师不习惯在网络平台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有一些教师认为留言、评论等互动交流方式效率低、回复慢,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互动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一的交流互动方式阻碍了成员间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动,所以学校应该提供多种交流互动方式,唤醒教师的交流欲望,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开展虚拟教研的外部条件中,最薄弱的部分是管理和评价机制。学校层面的虚拟教研由于管理机构分工不明,以及教研后评价机制的缺失,缺乏对整个虚拟教研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监控,导致虚拟教研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通过评价,可以检验虚拟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教研评价也对教师起到一种约束的作用。因此,完善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可以提高虚拟教研的成效以及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赋能作用

(一)海量优质教学资源:赋能教师备课

由于教育的不均衡,部分地区、学校在虚拟教研室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教研资源匮乏的问题,不能有效地服务于虚拟教研活动,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中小学校,学校将大部分精力和资金投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资源建设中,因而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资源更为匮乏。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作为国家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成果,拥有在线课程、数字教材、教学工具软件、虚拟仿真系统、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在线试题、试卷等多种类型资源,且该平台上线以来不断增加各类课程资源。目前,中小学平台的资源数量已经增加到3.4 万多条,相较于上线之初增加了3.1 倍;职业教育平台新增了192 门在线精品课程和213 门视频公开课;高等教育平台新增了850 门课程资源,还增加了6.5 万余条课件和其他资源[9]。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解决了一些地区、学校、学科没有固定教研平台、教研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教研资源匮乏等虚拟教研难题。除此之外,该平台还提供了颗粒化的备课资源,教师可以直接使用,也可自行编辑修改,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虚拟教研,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可视化数据分析:赋能教研评价

桑新民等[10]提出自主评价、团队评价、过程评价、成就评价、用户评价等多元整合的智能化评价模式,强调评价必须以科学、精准的数据采集为依据。虚拟教研活动评价一直面临着科学性不足、反馈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窘境。首先,虚拟教研活动评价的主体是专家或其他教师,受到个人主观意见的影响,在评价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偏见。其次,当前虚拟教研活动评价缺乏具体的指标和评价标准,导致在评价过程中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最后,虚拟教研活动评价反馈不及时。延迟的反馈导致教师和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错失改进的机会。作为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可以收集包括教师教学数据、学生学习数据、评价数据等在内的大量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提供教学和学习的可视化指标和评价标准,从而使评价更加客观、细致和准确。此外,还可以快速处理数据和提供实时反馈,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评价结果,快速改善教学和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三)多主体开发建设:赋能学科交叉融合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推进“四新”学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1]。可以说,面向教师群体的跨学科、跨组织协同教研活动是保障“四新学科”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的关键[12]。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可以联合优秀企业协同开展专业培养方案论证、协同课程体系设计,协同开展专业资源建设、教学改革实践等。

(四)用户角色设定:赋能教研管理

在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对教研平台上各类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对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的共享等统一规划。在人员管理方面,需要分配角色,各司其职。如何设置成员角色,如何分配角色任务,是教研活动组织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用户角色分为教师、学生、教务和系统管理员等,可拓展的角色包括访客、督导、助教。其中,教师完成与教学相关的任务;学生完成与学习相关的任务;教务人员完成教务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考试管理、课程内容管理等任务;系统管理员完成系统管理、数据分析与评价,生成学情预警与电子学档,维护交流互动的环境;助教辅助教师完成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管理,辅助学生完成在线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实时反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不同角色及其功能详见表1[13]。

表1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角色及其功能

(五)多种交流方式:赋能教研互动

虚拟教研室成员之间是跨时空的协作、交流关系,虚拟教研平台需提供能满足成员间沟通交流的环境。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虚拟教研提供多种交流方式,可以通过视频、语音、文字进行实时交流,也可以通过消息提醒、邮件通知、微信或手机短信等途径实现教师和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地交流与信息传达。除此之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还引入了多模态交互,使用AI 技术增加在线课堂中的互动方式,由AI 虚拟教学助手进行实时手势识别和语音识别,通过对学习者手势、语音的分析,可以判断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活动等,并给出相应的反馈。

(六)教师研修: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研修是虚拟教研室常见的活动之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师教研模块提供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提升、教研活动开展的资源和服务。专题课程包括师德师风、专业素养、学科研修、院士讲堂等,为教师开展研修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除此之外,该平台于2022年7 月启动的“全国暑期教师研修”,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机会。通过参与“全国暑期教师研修”,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可以了解到最新的信息技术教学观点,暑期研修活动在国家层面上实现了普及教师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扩大了其覆盖面[14]。

三、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虚拟教研模式构建

虚拟教研室可以让来自不同地方的教师、学者和在职教育工作者之间通过在线交流、共同研究、互相评价和反馈等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多种工具和资源,如在线讨论区、课程资源库、群协作卡片、课程评价和反馈工具等,能够帮助虚拟教研室组织者更好地管理和组织课程内容、学习资源和活动流程。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虚拟教研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虚拟教研模式

(一)构建志同道合且分工明确的虚拟教研共同体

当代教师的成长,主要依托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教研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15]。强调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成员之间通过平等对话,资源共享、有效合作,实现共同进步,鼓励各个成员进行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16]。为了减少虚拟教研活动的盲目性,提高教研效率,在构建虚拟教研共同体时邀请本领域的专家或名师作为核心成员,共同推进共同体的发展,制订良好的教研共同体制度,选择志同道合的成员极为重要。

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虚拟教研模式支持区域或学校利用教研群组建教研共同体,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工具和资源,开展集体备课、学科教研培训交流、专家指导、名师引领、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学校管理员可以通过教研功能开设区域教研群,组织校内教师开展在线教研,组建教研共同体,并设置人员权限。

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用户角色设定”功能,管理员可以对成员进行分工。具体分工如下:(1)主持人(其角色为平台管理员)负责组织和引导教研讨论,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主持人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调动氛围,激发思考,并协助平台解决技术问题。(2)参与者(其角色为学生),教育工作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3)数据分析师(其角色为教务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教研讨论的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帮助教育工作者作出决策和改进教学实践。(4)记录员(其角色为教务人员)负责记录讨论的重要内容、见解和决策,并将其整理成可供参考的文档和报告。记录员还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回顾和总结讨论的成果。(5)专家(其角色为教师)作为讲师或主讲人,在虚拟教研室中进行专题演讲或培训。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一步丰富教研讨论的内容和深度。这些角色的设立可以提高教研讨论的效率和成果,并确保各个方面都得到妥善地处理和大力的支持。

(二)明确教研主题和目标

为了提高虚拟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避免教研的泛泛而谈,在教研活动正式开始之前需要明确教研主题和目标,它们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激发教师向心式参与,促进教研团队的深度合作。

1.教研主题的选择

主持人须提前确定教研主题和目标。主持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选择教研主题:(1)选择与当前教育实践相关的主题。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评估策略、学生学习困难等。这些内容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教师集中讨论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确保教研主题的实用性。(2)基于教研共同体的教研兴趣和需求确定教研主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一对一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们最关心的话题。一旦教研主题是教师们感兴趣或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从而在教研中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激烈的讨论。(3)参考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的教育政策和动态,选择与政策目标相关的主题。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政策要求,并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4)参考专家、学者、名师提供的选题方向。如郑小军等[17]15-16剖析了一线教师在信息化教研教改选题方面存在的“把握不准方向、无从下手、选题不当、缺乏新意、盲目追新”等常见误区,提出应根据自身角色、能力范围、所面临的教学困境或问题等实际情况,选取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难度适中且研究意义较大、研究价值较高的选题,并给出了如下选题方向:信息化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信息化教学组织与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反思、信息化教学管理、数字化学习理论及应用、信息化教学发展模式、教师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互联网+”教研、虚拟教研室建设、信息化教学创新激励机制、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等等。

2.教研主题的发布

确定好主题后,主持人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活动通知,通知的内容可以加入图片、视频、语音、文档等相关媒体文件,选择发送的组别和时间,并确定是否需要回执即可发布通知。教师在收到通知后可以提前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准备自己的发言稿。只有全员参与、精心策划的教研活动才具有实施价值,才能让教师们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形式

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可以开展集体备课、专题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成员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教研活动形式,能够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团队的成长:(1)提高成员的参与度。不同的教研活动形式适合不同类型的成员,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教师更愿意参与其中,有利于成员之间更加活跃地交流和互动。(2)丰富的教研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拓展成员的教育视野和思考方式。(3)增强团队凝聚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可以让成员之间更好地相互了解与理解,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有利于团队的共同成长。

1.集体备课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供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导学案等丰富多样的备课资源。依托这些资源,教师可以开展协同教学资源建设和课堂观摩等教研活动。

(1)协同教学资源设计。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文档资源上传到“我的云文档”进行编辑修改,从而得到所需要的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课件等。教师在编辑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审阅”加入自己的评论来记录某些想法,对于已有的评论可以进行查看、编辑或删除等操作。教师准备好一节课的备课资源后,可以分享到班级群中,帮助学生预习,也可将文件夹共享给其他教师,这样其他教师也能对文件夹中文件进行查看和管理,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多轮迭代升级,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课堂观摩。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观摩,参考其他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习者,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选择优质的课程进行学习,并将值得学习的亮点和有待改进的环节记录下来,之后再与同伴、专家展开讨论。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公开交流,有助于共同体成员之间达成理解、相互认可,且群体内的讨论必须形成具体的结论,才会达到效果[18]。利用该平台的多种交流方式,可以开展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等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同时,鼓励教师向专家和同伴提出问题和观点,加深教师对所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理解。专家在归纳总结教师们的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双师”课堂)。教师将教学设计方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将通过听课、评课、研讨获得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智慧。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效需要及时进行点评,点评时切忌漫无边际地侃侃而谈,要有条理、有依据,从发光点、个人特色、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19]。教师要及时将专家、名师、教研员、同伴的点评意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并将个人想法记录下来,改进教学设计方案后再次进行教学实践。教研共同体成员观察教学有无实质性进展,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在多轮迭代中,虚拟教研室成员互利共赢、实现教研共同体的共同发展。

2.专题培训

研修是教师开阔科学视野、提升科学思维、加强科学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针对各个学段教师的需求开设不同栏目的培训课程,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栏目;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能力提升》栏目;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栏目。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数字化优势,可以更高效地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提供优质的培训课程和教研支持,提升边远地区教师的素质,缩小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3.课题研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及困惑,但由于教师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很多问题往往不了了之。郑小军在其15 年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指导和自身实践中,发现一线教师在信息化教研教改的选题、立项申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组织实施、结题验收、成果培育与推广应用等阶段存在众多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7]11-23。可见,“能教而不能研”是许多一线教师的一大痛点。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全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搭建了线上工作室,提供了分享资源、协同教研、共同备课的工具。依托名师工作室,在专家指导、名师引领下,选择小而具体的教育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微教研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和探索,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切实提升教师信息化教研教改能力。

(四)科学的评估手段

教研活动结束之后,根据数据分析师收集到的数据和图表对本次教研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如教研成果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分析等。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和记录员整理的文档及报告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更全面地了解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攻克知识难点并巩固已掌握的知识点。

2.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利用评估结果的反馈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营造一个支持学生协作互助和分享意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

3.调整教学方法、策略和手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提供多样化和有趣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并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虚拟教研活动,有利于解决部分学校资源匮乏的问题,使教研活动多样化、互动交流便捷化、教研管理方便化、教研指导专业化、教研评价精准化,并能够为教师教研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支持教师之间开展互动和合作、提供在线培训和教学指导,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虚拟教研室作为信息化2.0 时代下教师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承担着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职能。在新的发展时期,各地在建设虚拟教研室的过程中,应紧跟国家“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步伐,积极关注教育数字化领域的建设成果,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平台的优势,积极探索,为教师创造平等、自由、高质、高效的教研环境,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教研智慧评价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