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敏, 梁桂芳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科, 河南 南阳 474300)
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 对机体造成的两处及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造成的损伤, 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损伤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交通意外事件及企业安全事件频发, 以致多发伤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2]。多发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病情危重, 且常伴有大量出血, 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致残、 致死风险较高。 由于多发伤发生较急, 急救护理过程中易出现各种护理危机事件, 严重影响急救护理质量。 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作为临床常见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 旨在严密监控护理流程, 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潜藏的护理风险并有效预防或规避, 达到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目的[3]。 基于此, 本研究探讨危急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在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我院实施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前收治的37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1 例, 女16 例; 年龄24 ~71 (47.38 ± 9.59) 岁; 脊柱损伤节段: 腰椎15 例, 颈椎8 例, 胸椎12 例, 骶椎2 例。 选择2020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我院实施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后收治的37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20 例, 女17 例;年龄26 ~71 (47.42 ± 9.61) 岁; 脊柱损伤节段: 腰椎15 例,颈椎9 例, 胸椎12 例, 骶椎1 例。 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接到求救电话并了解其基本情况后, 通知出诊团队出诊; 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 常规采取建立静脉通路、 供氧、 固定等急救措施; 使用担架将患者搬运至急救车上进行转运; 途中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 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观察组实施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①出诊前: 接到求救电话后, 通过提问方式针对性了解患者情况, 初步评估其伤情, 预判急救现场可能出现的不当处置情况, 并对现场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危机事件预防指导, 包括避免随意搬动患者躯体, 注意保护患者头部、 脊柱等部位; 通知急救人员出诊, 简洁交代患者伤情, 提示可能需要的特殊急救药物、 器械等准备, 并于出车前再次进行特殊急救药物、 器材准备齐全的有效性核查。 ②现场急救: 组建三级预警体系“护理部-质控-科室质控”, 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骨干组成,对护理进行全方位监控。 急救人员在前往现场过程中对现场急救内容、 流程等进行互述, 快速过滤相关配合事项, 明确模糊事项与内容; 抵达现场后, 急救人员按照流程开展建立静脉通路、 清除口鼻异物、 维持呼吸道通畅及生命体征评估等措施,评估患者伤情是否符合安全转运要求, 若符合则安全搬运至转运设施上, 并严格维持患者四肢处于伸直状态。 ③院外至院内转运环节: 持续密切监护患者病情, 如有心脏呼吸骤停征象,应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协助患者取平躺体位, 注意防止因呕吐致气道阻塞, 如失血较多, 应及时补液扩容; 转运途中联络院内急救, 通报伤情, 给予急救准备提示, 告知到达时间, 以便患者入院后可立即开展后续急救治疗。 ④院内急救环节: 院内急救人员根据院前急救人员的电话提示内容准备急救器具、 药品及流程, 待患者入院后立即开展紧急救治; 在评估患者伤情基础上, 提前为截瘫风险较高的患者准备牵引床位。
1.3 观察指标①急救效果: 显效: 经有效救治与护理后, 患者伤情得到有效控制, 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有效: 经有效救治与护理后, 患者伤情得到基本控制, 但仍需进行生命体征监护; 无效: 经有效救治与护理后, 患者伤情尚未得到控制, 且存在恶化风险。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 100%。 ②护理危机事件发生情况: 包括人员操作失误、 程序执行偏差、 设备器械故障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救效果观察组急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急救效果比较 [n (%)]
2.2 护理危机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护理危机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护理危机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
多发伤具有病情复杂、 动态多变及致残致死风险较高等特点, 合并脊椎损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伤情变化更为复杂, 增加急救及护理难度[4]。 临床救治过程中不仅需考虑受伤部位的伤情, 还需了解各伤情之间的关系及对患者整体机体状态的影响。 为保障良好的救治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 应注意规避急救人员、 流程等因素的影响,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常规急救护理内容较为单一, 急救人员遵循一般流程开展救护, 缺乏规范化、 针对性, 不利于减少潜在护理风险, 临床应用受限[5]。 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是一种监控护理服务全程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 可提前预测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 开展系统性管理与控制, 进而达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目的[6]。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急救总有效率较高,护理危机事件发生率较低, 表明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防急救护理在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患者中的急救效果显著, 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风险较低。 本研究针对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患者实施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 围绕患者急救全流程开展管理工作, 可增强急救护理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及警惕性,并提升其对危机事件风险因素的识别能力, 便于有效制定相应风险预控方案, 进而实现对急救各环节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管理。 该护理模式强调出诊前针对现场人员进行预防性指导, 避免擅自、 盲目进行施救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为急救人员的现场急救奠定良好基础。 针对现场急救、 转运及院内急救环节的风险进行预控, 以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 确保各项急救措施有效落实, 减少操作失误、 程序执行偏差等护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促使急救顺利进行, 提升急救效果[7]。 同时, 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可通过监测护理全流程, 及时发现护理危机元素, 便于护理过程中查漏补缺, 可防范护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有效控制伤情, 保障临床急救工作的有效开展, 并降低患者致残、 致死率, 进而获得更好的急救效果。
综上所述, 危机管理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在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患者中的急救效果显著, 可减少护理危机事件。
(责任编辑: 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