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 强化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3-12-11 02:37张辉王楠楠张宏豪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患侧偏瘫肢体

张辉, 王楠楠, 张宏豪

(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 康复治疗中心, 河南 新乡 45300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为脑卒中主要类型, 发病率高, 致死、 致残风险大。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 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1]。 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训练、 作业疗法等, 临床实践中康复效果有限[2]。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 是一种基于神经生理学的运动疗法, 既往有研究[3]将PNF 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本研究探讨PNF 强化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 上下肢功能等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4 月至2022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病例110 例。 纳入标准: 符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相关诊断标准; 病情处于稳定期, 单侧肢体功能障碍; 既往无脑卒中史; 认知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 其他疾病致上、 下肢功能异常; 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 出血性脑卒中。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强化康复组与对照组各55 例。强化康复组男29 例, 女26 例; 年龄35 ~70 岁, 平均 (60.05± 7.33) 岁; 发 病 至 入 院 治 疗 时 间3 ~10 h, 平 均 (6.89 ±1.01) h。 对照组男28 例, 女27 例; 年龄35 ~70 岁, 平均(60.46 ± 7.09) 岁; 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3 ~11 h, 平均 (6.81± 1.02) h。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常规运动训练包括肢体主动活动、 被动活动、 平衡训练等, 0.5 h/次, 1 次/d; 作业疗法包括抓握橡皮泥训练、 磨砂板训练等, 0.5 h/次, 1 次/d; 物理疗法包括功能性电刺激、 气压治疗, 20 min/次, 1 次/d。 强化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PNF 强化康复治疗。 PNF 训练:①患侧上肢加健侧下肢拉伸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 康复治疗师指导其进行健侧伸展、 外展、 内旋一系列动作, 随后立于患者患侧一旁, 一只手抓握患手, 另一只手握住患侧上臂,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上肢伸展、 外展、 内旋动作, 活动时需让健侧下肢配合活动。 ②患侧下肢屈曲加盆骨前伸训练: 取健侧卧位,指导患者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 治疗师一只手抓握其患侧足背, 另一只手控制患侧盆腔, 进行下肢屈曲、 内柔、 外旋、 盆腔前上运动。 ③患侧上肢屈曲加健侧上肢拉伸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 治疗师先协助其进行被动双上肢伸展、 内收、 内旋动作, 随后一只手抓握其患手, 另一只手抓握患侧上臂, 指导患者进行患侧、 健侧同时伸展、 内收、 内旋动作。 ④患侧肩胛前伸加患侧盆骨后缩训练: 取健侧卧位, 治疗师一只手固定其患侧肩胛骨进行前上方向运动, 另一只手固定患侧骨盆进行后下运动。 PNF 训练0.5 h/次, 1 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 于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 (CSS) 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估神经功能, CSS 及NIHSS 最高分均为45 分, 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②肢体运动功能。 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 量化评估上、 下肢运动功能,该量表包括平衡、 运动、 疼痛、 感觉等维度, 评分越高表明肢体功能越好。 ③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 于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及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 (SS-QOL)评估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 ADL、 SS-QOL 最高分为100分、 245 分, 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x ± s 表示, 采用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治疗后, 两组的NIHSS、 CSS 评分均下降, 且强化康复组NIHSS、 C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NIHSS、 CSS 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的NIHSS、 CSS 评分比较 (±s, 分)

注: 与该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NIHSS 评分 C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强化康复组 55 14.96±1.92 6.21±0.85* 38.33±4.21 11.51±1.49*对照组 55 14.63±1.96 8.39±1.05* 37.96±4.15 16.97±2.14*t 0.892 11.968 0.464 15.529 P 0.374 0.000 0.644 0.000

2.2 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后, 两组的FMA 上肢、 下肢评分均上升, 且强化康复组FMA 上肢、 下肢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FMA 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的FMA 评分比较 (±s, 分)

注: 与该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上肢评分 下肢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强化康复组 55 30.05±3.79 50.31±5.69* 20.64±2.51 27.63±3.64*对照组 55 30.52±3.81 42.66±5.02* 20.13±2.41 24.87±3.05*t 0.649 7.477 1.087 4.310 P 0.518 0.000 0.280 0.000

2.3 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治疗后, 两组的ADL、 SS-QOL评分均上升, 且强化康复组ADL、 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ADL、 SS-QOL 评分比较 (±s, 分)

表3 两组的ADL、 SS-QOL 评分比较 (±s, 分)

注: 与该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ADL 评分 SS-QOL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强化康复组 55 37.04±4.43 65.82±7.31* 115.47±19.97 167.96±24.57*对照组 55 36.31±4.42 58.33±6.05* 114.85±20.11 143.52±22.08*t 0.865 5.854 0.162 12.162 P 0.389 0.000 0.871 0.000

3 讨论

脑梗死由动脉硬化、 闭塞引起, 患者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坏死, 对应坏死区域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受损, 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肌张力异常等并发症[5]。 偏瘫指患者同侧上、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是脑梗死后最常见并发症。 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康复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一定程度恢复肢体功能, 但康复治疗的方法较多, 如何选择尚无统一标准。

本体感受器广泛存在于皮肤、 肌肉、 关节等人体组织中,可将外界传导的振动、 运动、 定向等感觉冲动传入神经中枢,PNF 以刺激关节、 肌肉、 皮肤等本体感受器为目的, 通过牵拉、 压缩、 给予阻力等方式促进患者神经肌肉再控制, 继而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6]。 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PNF 可利用最大阻力、 节律启动技术, 使拮抗肌同原动肌相互作用, 刺激肌肉主动运动, 配合上、 下肢屈曲伸展运动, 恢复关节灵活性, 促使拮抗肌与主动肌交替收缩, 有效降低肌张力, 提高患者肢体功能[7]。 本研究结果显示, 强化康复组治疗后CSS、 NIHSS、 FMA 上肢及下肢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05),表明PNF 强化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 分析原因为, PNF 可刺激患者本体感受器,频繁、 规律的感觉冲动传入患者神经中枢有利于受损区域功能的重建, 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强化康复组治疗后ADL、 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5),表明PNF 强化康复治疗在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后可提高其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与杜凯军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PNF 强化康复治疗可恢复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患侧偏瘫肢体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更 正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