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天麻白术汤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眩晕的效果分析

2023-12-11 02:37潘艳凤陈小明王燕徐慧勇郑平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11期
关键词:百会穴督脉天麻

潘艳凤, 陈小明, 王燕, 徐慧勇, 郑平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中医医院, 江西 九江 332500)

周围性眩晕是一种因自身空间定向能力和平衡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自我感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目前临床选用脑血管扩张剂、 吩噻嗪类及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周围性眩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患者的眩晕症状, 但因服药时间过长导致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且临床症状多反复发作[2]。 周围性眩晕在中医学中归属于 “眩晕症” 范畴, 病因多由 “痰饮内阻-清阳不升-清窍失养” 所致, 病理因素以“风、 火、 痰、 瘀、 虚” 为主[3]。 中医辨证论治, 从宏观上整体改善患者的机能和状态, 临床疗效甚佳。 基于此, 本研究探讨自拟天麻白术汤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收治的144 例周围性眩晕患者, 符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眩晕症诊断标准。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A 组、 对照B组和观察组各48 例。 观察组: 男23 例, 女25 例; 年龄26 ~66 岁, 平均年龄 (44.38 ± 10.22) 岁; 平均病程 (2.86 ± 0.36)年。 对照组A 组: 男23 例, 女25 例; 年龄25 ~64 岁, 平均年龄 (43.79 ± 10.31) 岁。 对照组B 组: 男24 例, 女24 例;年龄27 ~67 岁, 平均年龄 (44.72 ± 11.12) 岁。 三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A 组: 静滴甲磺酸倍他司汀 (石家庄四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8319) 治疗, 10 mg/次, 1 次/d, 2周为一疗程。 对照B 组: 针刺百会、 风池、 双侧夹脊穴辨证取穴。 患者取坐位, 常规消毒, 取风池穴, 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向鼻尖斜刺进针约1 寸, 施捻转泄法, 不留针。 后换成仰卧位, 直刺太冲0.5 ~0.8 寸, 施提插捻转泄法; 直刺百会穴0.3 ~0.5 寸, 行捻转平补平泻法; 直刺夹脊穴0.5 寸, 行平补平泻法, 留针20 min, 1 次/d。 连续10 d 为一疗程, 治疗2 个疗程。 观察组: 在对照B 组基础上采用自拟天麻白术汤, 方药: 天麻、 白术、 茯苓各30 g, 甘草10 g。 1 剂/d, 水煎至200 mL, 早晚餐后分服, 200 mL/次。 连续10 d 为一疗程, 治疗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 显效: 治疗后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 且随访3 个月未见复发; 有效: 治疗后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 且随访3 个月间有眩晕发作; 无效: 治疗后眩晕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②眩晕障碍。 采用参考眩晕障碍评定量表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5]评定三组患者的眩晕症状情况,包括躯体、 功能、 情绪三个方面, 总分100 分, 评分越高表明眩晕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x ± s 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 显著高于对照A 组的66.67%和对照B 组的60.42% (P <0.05)。 见表1。

表1 三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n (%)]

2.2 DHI评分治疗后, 三组的DH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DHI 评分低于对照A 组和对照B 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三组的DHI 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三组的DHI 评分比较 (±s, 分)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与观察组比较, #P <0.05。

组别 时间 躯体评分 功能评分 情绪评分 总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24.13±2.33 19.36±1.79 22.53±2.19 63.29±6.34(n=48) 治疗后 7.32±0.74* 8.71±0.85* 8.12±0.79* 24.35±2.33*对照组A 组 治疗前 23.22±2.29 18.34±1.89 21.26±2.23 62.26±6.35(n=48) 治疗后 10.61±1.09*# 12.43±1.32*# 11.39±1.25*# 32.78±3.43*#对照组B 组 治疗前 24.17±2.29 19.53±1.91 22.36±2.21 64.34±6.29(n=48) 治疗后 10.62±1.11*# 13.52±1.31*# 12.62±1.23*# 34.86±3.42*#

3 讨论

周围性眩晕是由于前庭器官出现病变引起的疾病, 属于一种运动性错觉, 占所有眩晕发作的70%左右, 临床上多呈阵发性发作, 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头痛、 耳鸣、 恶心、 呕吐、 出冷汗、 面色苍白等表现, 甚至出现平衡失调功能失调或障碍, 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 严重干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其身心健康[6]。 当前, 临床上治疗周围性眩晕患者首选甲磺酸倍他司汀、 苯海拉明等抗眩晕药物, 虽然可减轻临床症状,但长期以来也遗留有一定的残留效应[7], 甚至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焦虑、 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

中医学遵循辩证论治的治疗原则, 多有良好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 显著高于对照A 组的66.67%和对照B 组的60.42% (P <0.05); 治疗后, 三组的DH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DHI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 组 (P <0.05), 表明自拟天麻白术汤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且患者的眩晕障碍明显改善。 分析原因为, 自拟天麻白术汤中以天麻为君, 白术为臣, 茯苓为佐, 甘草为使。 天麻性平味甘, 可息风止眩, 有祛风通络之效; 白术性温味甘苦, 可燥湿健脾; 茯苓甘淡可渗利小便以化痰饮, 性平又可健运脾胃而促进水湿运化; 白术与茯苓二者健脾祛湿以杜痰之源; 甘草性平味甘, 可健脾和中为使药。 另外肖辉[8]的研究表明, 本方所选用的方药使用频次均为80 次以上的药物, 均是治疗眩晕病症的要药。 此外, 在针刺取穴上, 凤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针刺风池穴能激发经脉气血, 使清阳之气上注于脑窍, 髓海得养则眩晕症消。 百会穴首见于 《针灸甲乙经》, 归属督脉, 别名 “阳五会”, 意为百脉交会之处。 头为诸阳之会, 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 故针刺百会穴能激发督脉经气, 上注于脑窍。督脉行于身后, 为 “阳脉之海”, 颈椎为督脉所主, 夹脊穴位于督脉两旁, 依据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 的原则, 针刺颈夹脊穴可调整督脉气血, 活血化疲。

综上所述, 自拟天麻白术汤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障碍。

猜你喜欢
百会穴督脉天麻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