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核心素养”早已于2016年走进普通教师的视野,“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也成为教育教学的导向性目标.本文从探析核心素养背景、厘清核心素养内涵及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内涵;路径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理念的总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确立核心素养导向”是两个不容置疑的根基,统领了数学课程及数学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当然,“核心素养”走进普通教师的视野可以追溯到2016年,“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也是今后若干年教育教学的导向性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坚定追求.那么深入地了解核心素养、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讓核心素养目标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就成为教师需要努力的目标.
1探析“核心素养”的背景1.1“核心素养”的背景早在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归拢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是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而提出的具体教育目标.在核心素养框架落地之后,核心素养课题组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专门就核心素养与课标的对接转化进行了研究,探索核心素养在课标中的落实方案,在不断地探索、实践过程中,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经历对接、融合和创新,也成为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常规型认知技能势必要被信息技术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人的关键素质和综合能力变得尤为关键.在国际社会中,以素养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和课程改革早已从本世纪初就拉开了帷幕.虽然各个不同的组织和国家对于核心素养框架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强调“人”,强调“能力”,强调“终身学习”是有一定的共性的:OECD构建的核心素养框架包含“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自主地行动”和“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三大框架;新加坡构建了“价值观素养”“社交和情绪素养”以及“21世纪特殊素养”三维框架;美国以未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和专业职能的框架;日本、上经合组织也结合各自的导向目标提出了不同的核心素养体系.比较这些不同的“核心素养”,尽管在价值取向上有差别,但大体上都可以归拢于“文化知识学习”“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这也是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其六大素养分别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正好纳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1.2“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素质教育概念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里程碑”,旨在消除过分强调智育的弊病,打破“分数至上”的价值观,促进育人模式的进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此次提出的“核心素养”,是为适应新时代、新背景的教育要求,是对“素质”的明确和推进,两者并非完全统一,但是其中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割舍.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打破了原有的应试教育常态,大大解放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构建了更好的学习生态.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除了“知识与技能”仍旧占据较大比重之外,“过程与方法”受重视的程度依旧不够,“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更多地流于形式.“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等有更多的平衡性要求,强调在让学生应对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过程中发展综合性能力和良好的个人品质.
更为关键的是,在新形势下,核心素养内蕴的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等能力更明确地指向了学生的必备思维品质,健康生活、沟通交流和责任担任等精神内核也有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从本质上试图回答了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厘清“核心素养”的内涵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由此可见,数学学科应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角度展开,从学科视角来看,“核心素养”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术界之前对于数学有这样一种描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的生活与学习离不开数学,人的智力发展离不开数学这个载体.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这方面可以推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促进他们深度研究数学现象,展开有效探究,发展创新能力.对应到“四能”,就是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建平台.
具体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体现在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及创新意识几个方面.比如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用电饼铛来烙饼,同时只能放得下两个饼,如果烙饼的一面需要两分钟,那么烙三个饼是按部就班地操作,还是有更巧妙的方法呢?遭遇这样的真实情境时,一旦学生具备敏锐的数学眼光,有捕捉数学问题的能力,他们的脑海中就会自发生成疑问,从而展开基于数学的思考,由此,学生的数学研究就会成为“有本之源”.
2.2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核心素养可以视作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融合体,不可能从外部传递和给予,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体验中总结和内化,在学生成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需要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面对现实问题,去思考现实问题.这样的思考可能源于学生过往的经验,也可能源于逻辑、猜想、推理和论证,伴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创新性、批判性都有可能充分地展示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了,智力发展了,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也会在无声中前进.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通常展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数学基本概念的产生、发展,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规律的数学本质、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数学思考的维度,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经历,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更稳固的知识体系,更清晰的数学思路,更理性的学习精神.
2.3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语言是一种严谨的,有简洁美、逻辑美的特殊语言,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时候,他们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模型意识得到强化,他们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也有更深的认识.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在合作程度越来越深的未来社会,这些都是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的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在符号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等几个方面.比如确定位置时用到的数对,特定环境中的数对用极简的方式表达了位置,传递出准确的信息,这样的简洁与优美的表达一定能折服学生,给其启示.再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GDP增长的动态统计图”,以动态方式呈现的数据具备任何语言都无以比拟的优势,学生见证了这些数学语言的“魔力”之后,对于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数学对现实生活和其它学科现象的解释和表达会有深刻的体会.
3探索核心素养的路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该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与之前有何不同?如何评判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些问题是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为广大教师所热议的问题,也是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问题,追寻着“核心素养”目标,笔者对课堂实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达成结构化教学秉承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各个版本数学教材的逻辑性、递进性、系统性都很强,2022版课标也明确提出“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的要求.但是在此基础上,课程实施者还要有结构化教学的理念,不仅呈现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还要促进学生的思维结构化,推动他们在“惯性”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思维,增强学习体验.
3.2多渠道问题引领素养是无法传授和转移的,是在经历中积淀出来的,是在过程中凸显出来的,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必然是通过问题引领的.实际教学中,除了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之外,学生抽象数学关系形成数学模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思中提出的质疑都是有价值的,是核心素养的“催化剂”.
例如“商不变的规律”一课,预设的教学内容只能让学生探索到商不变的基本规律,诱发学生利用这个规律来达成复杂除法计算简单化的思想的萌芽.但就核心素养发展而言,这样的学习可能是不够的,因此教学中笔者预留时间,鼓励学生在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去提出问题.学生确实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诸如“如果除法算式有余数,余数是不是也不变?”“如果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同时变化的,只有其中一个发生变化,那么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笔者鼓励学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行研究,用自己的办法去探索规律,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并且很快通过计算来探索规律,通过交流来验证自己的发现.组织集体交流的时候,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探索过程,发现了几条规律:① 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商不变,但是余数与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一致;② 如果只有被除数变化,商会随之变化;③ 只有除数变化时,商会出现与之相反的变化.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规律与之前的规律对照、比较,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学到了研究的方法,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则案例不仅展现出问题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而且展示出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依托于高阶思维的发生,需要有丰富的、相对独立的探索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去思、去做、去悟.
3.3孕育实践空间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过:“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在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实途径中,实践是绕不开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探索,才能有深切的体会,才能达成知识的内通外达.只有在复杂的问题中历练,学生才能提升思维的宽度与广度,才能有所升华.
张齐华老师曾经执教过《数说淘宝》一课,这节课从淘宝购物的情境引入,在与孩子聊天的过程中,如何在两个店铺中选择一个来购买书籍的问题就自然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在提供给学生相关数据之后,学生结合自己的数学经验展开了比较,从价格、运费、好评率、销量等诸多方面展开讨论,在从两个店铺中选择一个来购买《大数据时代,小数据分析》这个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抓住了淘宝购物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还发现数学分析需要从单一走向综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统计观念的前行.解决好这个问题之后,张老师又抛出一个新话题——你在研究淘宝的同时,淘宝也在偷偷地研究你.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了大数据,大屏幕上用条形统计图揭示出中国辣椒销量排行,位居第一的城市居然是上海,而不是孩子腦海中喜欢吃辣的那些城市.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从数据入手,展开各种猜测和分析,比如说上海的人口结构复杂,爱吃辣的地区辣椒产量也高等等,这些交流与表达充分体现了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提升.
这些问题真实切贴近生活,解决问题的要求推动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拓展了学生原本狭隘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对于推动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有较大的价值.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启,根据“三会”“四基”和“四能”的要求,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课标落实的有效途径,坚定核心素养导向,以此为教改献力,为学生发展赋能.参考文献:
[1] 马云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与目标解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5):16.
[2] 梁弘.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Z1):65.
[3] 黎益.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课程统整与教研教学创新——以人教版教材为例[J].广西教育,2022(19):4046.
[4] 王彦伟,左明旭.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解读[J].福建教育,2022(23):4447.
[5] 李文送.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教学何为[J].人民教育,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