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燕妮
摘 要 《乡土中国》难懂,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学习活动链,可以引领学生进入书本进而提高阅读兴趣,提升教学效能。
关键词 学习活动 《乡土中国》 阅读策略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明确阅读任务、创设情境、设计学习活动链等方法开展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相关做法。
一、 读前准备
1.师生共读,观其大略
《鄉土中国》总计五万四千字,按照正常的阅读速度,学生两个小时左右可以读完。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前,笔者和学生一起利用整个晚自习的时间对全书进行了通读。当然,初读对学生在“读懂”这方面不作具体要求,只要求他们囫囵吞枣地读完即可。
2.设置问卷,了解学情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笔者研制了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的阅读准备、阅读起点、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等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高一阶段的学生没有阅读学术性论著的经验和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初读《乡土中国》的时候,通常会用阅读小说的方法来读;《乡土中国》一书中出现的很多概念、关系,学生们不太容易理解……
3.明确目标,设计课型
基于师生共读和调查问卷了解的学情,笔者制定的阅读目标如下:一是读通,这一目标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的。二是读懂,这一目标因人而异,不要求太高。三是获得阅读经验,积累形成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方法,为日后阅读相关书籍奠定基础。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笔者确立了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内为辅(6个课时)的原则,但阅读时间贯穿整个高一上学期。同时,根据整本书阅读的不同时段(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确定了三种课型:一是导读课。导读课的学习目标是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兴趣,并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方法。二是阅读过程中的推进课。阅读推进课的学习目标是展示交流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成果,发现阅读中的问题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阅读后的阅读方法总结和成果展示课。
二、 实施过程
为推动教学的顺利实施,笔者设计了含有六项任务的学习活动链:梳理学术类著作阅读方法;撰写阅读计划;绘制思维导图;绘制阅读打怪路线图;联读和比读;学习成果分享会。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活动虽然要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但也需要老师适时、适当指导。
1.开展学术类著作阅读方法的梳理活动
古人云:“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阅读前,师生通过查阅资料,梳理出学术类著作的常规读法如下:
跳读法——通过快速浏览了解论著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提要法——通过概括提要内化论著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归纳法——通过分类归纳把握论著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
推理法——通过比较推理学习学者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
批判法——对学者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进行审视、质疑、批判。
创造法——对学者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创造、创新,生成自己的观点。
笔者还和学生一起讨论了将宋代的“朱子读书法”运用于阅读《乡土中国》。具体做法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当然并不排斥学生使用其他阅读方法,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探索并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更好。
2.开展撰写阅读计划活动
撰写阅读计划前,笔者向学生分享了名人的阅读计划,给学生以借鉴。比如:唐末著名学者杜光庭的阅读计划。“余初学于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经籍备熟。”建议学生在借鉴古人的基础上,撰写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阅读计划。
3.开展绘制思维导图活动
思维导图是辅助整本书阅读的一种高效的手段,绘制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而且可以将学生的个性思维可视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笔者开展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活动。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单纯追求绘制的思维导图形式美观,绘制的思维导图仅是知识和概念的堆砌等。此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适时提供思维导图的评价支架,例如:是否提纲挈领地展现书本内容;是否梳理了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关注作者的研究方法、论证思路;是否能够体现绘制者在阅读中的思维活动和思维层次等。
下图(图1)就是笔者所教班级的一位学生 绘制出的“长老统治”章节的思维导图。他在展示思维导图时说:“在绘制这张思维导图的时候,我发现对于本章关键词的理解,需要结合《乡土中国》中前一章节和后一章节。”可见他在绘制、修改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关注到了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前后关联。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悄然得到了提升。
4.开展绘制阅读打怪路线图活动
《乡土中国》中学术概念众多,这些概念往往是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恰恰又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全书内容、精神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不懂的概念绘制成“阅读怪物图”。同时让学生们小组合作,细读文本,用查阅资料等方式“打怪”,直至将阅读中的问题解决。
5.开展关联阅读和比较阅读活动
一是和文学作品进行关联、比较阅读。比如在学习“家族”这一章时,笔者建议学生关联《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爱情故事;学习“长老统治”这一章时,笔者要求学生关联《白鹿原》及其核心人物白嘉轩的所作所为。通过这种关联阅读可以降低学术著作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回望传统,关照时下。比如:讲解“家族”这一章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查找唐人诗文中对人物的称呼的活动。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那时候在文字酬答中特别喜欢称呼别人的排行,如李白一些诗作的标题《赠何七判官昌浩》《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赠武十七谔》等。一些学生还发现唐代著名的诗人都有行第称呼,如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李商隐被称为李十六,杜牧被称为杜十三等。
此外,笔者还设计了一个任务,让学生依据《乡土中国》中的作者的观点理论,分析“妈妈深夜‘咆哮式辅导作业”这一事件中的权力关系。通过探究,学生发现这本几十年前所写的书和现实生活也有关联,值得仔细琢磨。
通过以上活动,笔者希望引导学生在阅读学术著作时,要注意联系生活,贯通古今,同时提高阅读兴趣。
6.开展整本书阅读成果分享会活动
即使是同一本书,学生的阅读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交流、讨论各自的阅读感受。《乡土中国》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是他们阅读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因此相关阅读方法的探索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笔者专门让学生就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总结的学术类著作阅读方法进行相互交流。希望他们能初步掌握学术专著的阅读方法,为日后进入大学的学习打好基础。除了口头的讨论交流之外,笔者还安排学生撰写学术性小论文,将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用学术研究的视角形成文字,供同学们学习、讨论。
总之,学术类著作阅读的学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难。但这恰恰为老师们提供了用武之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者通过积极地创设情境、设置活动任务,一定能够让学生找到阅读经典、阅读学术类书籍的方法。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基于项目活动化的整本书阅读实践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QJH202110095]
[作者通联: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