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2023-12-10 02:41隋东旭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9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课程思政互联网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逐步进入了教育信息化。當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应当紧密联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着力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要摸清“互联网+教育”中“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背景,明确二者在步调、方向以及育人方向等问题的一致性及相互关系。深挖和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思政元素难以融入、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关键、方向、重点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教研融合

“互联网+教育”正逐渐改变着传统教育的格局,为教育领域带来了众多的创新与变革。在这个背景下,“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一协同育人体系的目标是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优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以实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对于当前这一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清晰地阐述和分析。

一、“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给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带来了创新与发展的机遇。高职院校也意识到提升“互联网+思政课程”模式的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因此,“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成为重点研究工作。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当前“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育人体系建设方案,应明确“互联网+教育”模式对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和创新的重要作用。

借助“互联网+教育”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改革和协调育人工作,将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应尽早统筹协调各院系专业和课程的育人资源。通过信息化教育方法,打破不同学科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之间的壁垒,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育人空间。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作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构建教研融合的育人体系[1]

二、“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问题研究

(一)方向的一致性问题

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关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目前互联网可查的数据资料和以往思政教师上课的教学经验,发现要实现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首先要解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方向一致的问题[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中,能够挖掘出与其他课程所关联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并不是很多,这就使得“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的关联支撑不足,无法形成二者之间的同频共振。

因此,为了实现二者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就要先解决“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方向一致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和应用,很多专业和基础课程都借助了网络学习平台内传播的思想政治知识,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尝试,“互联网+”教学模式也成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纽带[3]。借助互联网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将大量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自己所教的课程中。一时间,很多经典的课程思政案例借助互联网学习平台与大家分享,高职院校内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展的课程思政经典案例层出不穷,使得“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同频共振,确定了一个方向,也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开展二者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夯实了基础。

(二)元素的挖掘与融入问题

在传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存在最多的问题就是很难挖掘出许多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的思政元素。并且即使挖掘出了部分思政元素,也无法将这些思政元素合理融入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去。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展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了当前“互联网+教育”的独特优势。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集思广益”,帮助教师可以深入地挖掘出很多关于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

同时,教师又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将自己的所得所感与广大师生在网络上进行分享。这些所得所感慨包含课程内容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又可以是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元素的直接关联。同时,得到资源分享的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再深度挖掘分享资源中包括的更多思政元素,还可以将这些知识内容再度扩展,实现“教与学”的连锁反应。这样,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所能利用的元素就会越来越多,其涉及的知识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也会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问题才会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互联网+教育”模式就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催化剂。它的出现解决了很多课程关于思政元素难挖掘、难融入这一根本问题。

(三)发挥协同育人合力的问题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当前“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能够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发挥最佳的育人作用。在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存在盲区,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工作的有力开展,阻碍了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4]。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许多传统教学模式得到了升级与转型,促进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通过各种互联网服务,这项工作不再受限于课程时间、课程标准等各种因素,更好地发挥了两者的合力。同时,各高职院校也可以结合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处理遇到的难题,更好地发挥了信息化教学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中的优势,清除合力育人的各项障碍。

三、“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方案

(一) 协同育人方案框架的“融合”

“課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案的构建,首先要完成课程思政体系框架的构建。在把握“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总体体系构建的前提,精准细化所涉及的全部课程的内部要素,例如课程的教育内容、教学理念、课程测评等等因素[5]。结合当前互联网学习资源的优势,将这些要素关联起来,确保构建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协同育人方案框架的“融合”。

(二)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育人理念的“融合”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相关。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构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工作,首先要坚持育人理念的“融合”[6]。无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冲击有多大,都不会改变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在面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两个经典问题时,高职院校更要重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育人理念的“融合”,培养出一批既具备理论娴熟、又熟练掌握技艺,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优秀大学生。

(三)课程内容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融合”,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为思政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条件,如智慧教室或云平台,以便共同开展学科交叉备课,共同利用网络搜索教学资源,并挖掘课程中存在的相关思政元素。这种混合式备课模式可以构建覆盖面广、类型丰富、支撑性强的协同育人体系,并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互借和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机融合。这种借助互联网实现的教研融合育人模式(如图2所示)可以促进不同专业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并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提供有力途径。这种模式对于促进学生人格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6]。教师可以利用QQ群、智慧教室等教学设施,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和项目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思政引领、项目驱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融合”[7]

总之,在“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利用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以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融合。这种模式有助于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四)课程资源的“融合”

在以前的课程思政改革中,很多教师由于找不到与本课程直接关联的课程思政元素,就生硬地将“爱国、理想、敬业”等主题生拉硬拽到自己的教学内容当中,导致课程的思政教育部分显得十分生硬,影响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效果。“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课程的各项资源逐渐丰富,并在网络上积极得到了推广与分享。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融合”,找准课程之间的契合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案,为协同育人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基础课或者专业课的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的内容或教学目标,在互联网学习平台找到合适的视频资源[8]。通过小故事、小视频等形式,挖掘出里面蕴含的思政元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课程资源的“融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科学地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需找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点,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协同育人体系,促使协同育人机制真正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抓手。

作者单位:隋东旭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参  考  文  献

[1]庞洋.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22,(13):20-22+80.

[2]王丽华.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3]张佳,施光欣.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回顾与展望[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01):88-94.

[4]高学勇,陆祖惠,白雪等.高校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活力,2022(06):118-120.

[5]李红叶.职业教育视角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探索[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01):88-94.

[6]张冬苹,邢琼勇.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6(02):73-74+77.

[7]高宇琪.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路径优化[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6):63-66.

[8]李来原.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的若干思考[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6) :6-9.

基金项目:2022年吉林省高教科研重点课题:吉林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2C181);2022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高专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的行动研究——以《网店客服》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2ZCY179);2022年吉林省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CJY133);2022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H22835)。

隋东旭(1991-),男,吉林长春,讲师,学士,研究方向:高校信息化教育。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课程思政互联网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提高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效率的措施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