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椎管形成术对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3-12-10 10:2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3期
关键词:椎板椎管韧带

李 冉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463000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Primary intraspinal tumor,PIT)生长于脊髓、椎管内脊髓相邻结构组织。发病后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根性疼痛、感觉、运动障碍、直肠和膀胱的功能障碍等[1]。神经根性疼痛主要由神经根或硬脊膜的刺激所致,疼痛部位常局限于一处,常呈间歇性发作。在保证肿瘤被尽可能完全切除的情况下,对脊柱的稳定性实施有效的保护是手术的基本要求[2]。颈椎全椎板切除是治疗PIT的传统方法,通过外科手术解除椎管狭窄以及神经受压。然而,由于术后椎管后方组织的缺失,术后常伴随肌肉组织萎缩、腰椎稳定性下降,造成功能恢复欠理想。而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回植椎管形成术在对肿瘤进行切除后,还需将PLC进行回植,以保留机体正常组织构造[3]。本研究重点探讨上述两种方案对PIT患者术后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PIT患者60例。纳入标准:(1)经CT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椎管内肿瘤[4];(2)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器官功能性衰竭、病变、继发性肿瘤;(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不符合手术指征;(3)治疗期间服用止痛药物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传统手术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23±6.7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1.14±1.77)kg/m2;平均病程(1.56±0.48)年;髓内肿瘤7例,髓外硬膜内肿瘤20例,硬膜外肿瘤5例。PLC手术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87±7.1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0.98±1.86)kg/m2;平均病程(1.61±0.52)年;髓内肿瘤10例,髓外硬膜内肿瘤15例,硬膜外肿瘤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传统手术组接受全椎板切除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全身麻醉。切口选择肿瘤节段脊柱正中线,将皮肤、脂肪和肌肉组织连层分离。肿瘤病灶充分暴露后,采用椎板咬骨钳咬除双侧椎板,再将硬脊膜切开。在保证周围组织不受损伤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随后对创口进行加压包扎。PLC手术组接受PLC回植椎管形成术。患者取俯卧位,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全身麻醉。手术部位:以肿瘤病变部位为中心,行正中切口,随后沿着棘突两侧,紧贴骨膜切开椎旁肌。根据肿瘤所在的节段,分别切断上、下两段的棘上、棘间韧带,紧贴椎板骨面,对软组织实施剥离。随后向两侧牵开,至小关节突内侧边缘。于椎板两侧的小关节突内缘,将肿瘤所在的节段上、下部位椎板的内层、外层截断,去除椎板及PLC。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展开评估,在保证周围组织不受损伤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整地切除椎管内肿瘤。随后将椎板及PLC回植,根据椎板形态修剪、塑形,随后使用钛钉固定椎板及关节突,然后将上、下两端切开的棘上韧带缝合重建,将椎旁肌肉缝合在棘间韧带上,上述步骤结束后,即可依次缝合肌肉、筋膜及切口处皮肤。

1.3 观察指标 (1)手术基本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总时间。(2)下肢感觉功能评分[5]:浅感觉检查主要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压觉4个部分的项目;深感觉主要包括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复合感觉检查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等7个项目。评分标准:1分(未顺利完成)、2分(顺利完成),计算总分。浅感觉评分范围4~8分;深感觉评分范围3~6分,复合感觉评分范围7~14分,分值越高表示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越好。(3)感觉、运动障碍情况: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6]对受试者意识、凝视、感觉、语言、构音障碍以及肢体运动协调能力等展开评估。评分范围0~45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应用Fugl-Meye评分[7]量表对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分为上肢(66分)和下肢(34分)2个部分评估内容,评分越低表示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

2 结果

2.1 手术基本情况 PLC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手术总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2.2 下肢感觉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浅感觉、深感觉以及复合感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感觉功能评分均升高,且PLC手术组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感觉功能评分比较分)

2.3 感觉、运动障碍情况 治疗前,两组NIHSS及上下肢Fugl-Mey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上下肢Fugl-Meye评分显著升高,且PLC手术组变化更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感觉、运动障碍情况比较分)

3 讨论

目前,手术是原发性椎管内肿瘤(PIT)唯一公认有效的彻底治疗方案[8]。传统的全椎板切除术通过对椎板实施切除,使得受压的脊髓获得减压从而缓解症状。不足之处在于容易破坏脊柱稳定性,可造成椎体滑脱甚至引发后凸畸形。伴随着医疗技术发展,PLC回植椎管形成术获得了普及,手术需先将椎板及PLC取下,切除肿瘤后将完整的椎板和PLC回植,根据椎板形态塑形后用钛钉固定,随后对韧带和肌肉进行缝合重建;本研究就上述两种方案术后情况展开比较。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总时间无显著差异,而PLC手术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可见PLC回植技术对患者整体损伤更小。另外,本文中,两组患者的术后浅感觉、深感觉以及复合感觉评分均显著且提升,且PLC手术组患者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究其原因,PLC回植椎管形成术对于相应结构的保留能够增加胸、腰椎的抗屈和抗弯强度。如果将PLC切除,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韧带—棘突的张力效应,应力的重新分布会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9]。综合上述因素分析,PLC回植椎管成形术对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更加有利,与田杰等[10]研究结果一致。

本文结果显示,PLC手术组术后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评分优于传统手术组。究其原因,PLC回植椎管形成术能有效保护脊柱稳定性。由于棘上、棘间韧带富含神经纤维,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肌肉收缩,而保留PLC相当于保全椎肌旁附着点,对术后特定姿势维持、精细活动的实施均有积极作用,因此PLC的保留能协调肢体受力分配,从而减少由于疲劳及因受力不佳引发的组织疼痛[11]。随着脊柱力学知识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腰椎后路术式不断发展。同传统的术式相比,PLC回植椎管形成术有显著的优势,与王德春等[12]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病例数偏少,且资料收集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可能造成的影响,更确切的结论还有待大样本数据及前瞻性研究的证实。

综上所述,PLC回植椎管形成术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对患者机体损伤更小,有利于预后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椎板椎管韧带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