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志丹采油厂档案室 刘水水
石油地质档案是石油企业从石油勘探到开采结束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相关生产资料。石油地质档案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石油开采工作的有效进行,为其提供经验参考。而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基于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当前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档案管理、借阅的便捷。
(一)从形成的过程上分析其特殊性。地质档案的主体为单井档案,而单井档案则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形成。而且单井档案的数量巨大,它是在石油开采过程中,认识了解石油油层动态的主要渠道。因为单井的使用年限比较长,一般从钻井勘探开始,一直到石油枯竭,油井废弃为止。单井的平均寿命在几十年到上百年不等,而单井的地质档案,是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每时每刻都会形成十分重要的地质材料,为了能够保证单井档案的完整性和便利性,需要对开采中产生的材料随时进行积累,并且分阶段保存。
(二)从形成的材料上分析其特殊性。石油地质档案的特殊性从其形成的材料上来看,具备着间接性,所谓的间接性就是指档案的材料并不是在勘探及开采过程中直接获取到的材料,而是石油勘探开采技术人员,在地表通过各种仪器对地下情况进行勘测得到的能够对地下情况进行分析的数据材料[1]。另一方面表现为,测量得到的数据只能反馈测试区域或者井眼附近区域的实际情况,而对于油田整体的情况以及地质情况则是通过已测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的。但是这种间接性的资料在开采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石油开采与煤矿、金属矿的开采不同,固矿无论是在勘测阶段还是开采阶段,其富矿总量是不变的。但是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石油及其附属资源具有流动性,其总量会随着开采时间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是无法抛弃间接性资料档案而运行的。
(三)从反映的对象上分析其特殊性。石油地质档案主要是反映天然气和石油在地下环境中随着开采进程的不断进展而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这种变化的过程,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得到,所以只能通过技术人员对地表测量的数据以及开采过程中带出的石芯、石屑等材料进行分析推理,才能得出结论。
(四)从利用上分析其特殊性。石油地质档案与原油生产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且其利用率也十分频繁。在进行原油开发的过程中,油气井的作用十分重要,它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到原油的产量。而且,在原油生产的过程中,无论是油气井的勘探、钻井、测井、压裂等阶段的施工都需要以档案资料作为施工的依据。能否在原油生产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档案资料,将直接影响着原油生产的质量与最终产量。
(五)从横向联系上分析其特殊性。在石油勘探开采的过程中,石油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油田的地质情况以及地下环境的复杂性。尤其是开发新油田时,因为地质环境的不同,很难根据以往的油田开发经验,设计切实可行的钻井方案。新油田的钻井开发,需要开发区域附近的地质档案,通过对地质档案进行分析推理,再结合以往的开发经验,才能确保新油提案的开发顺利进行。而同样,对于新区域的油气井钻井也要联系原有钻井的相关地质档案进行整合分析,使得地质档案在横向关系上的连接更加的紧密。
(一)管理现状。目前,国内石油地质档案的相关资料主要以单井资料、电子光盘资料、综合资料等类型进行保存。其中单井资料包括:测井设计图、测井资料、油水井的施工报告、钻井资料和化验分析报告等;电子光盘资料主要包括:分析化验资料、扫描岩心图像资料、测井资料等;综合资料主要包括储量报告、分析化验、油田开发工程分析、月报、年报等[2]。
以往的石油地质档案主要以纸质的形式进行保存归档,需要相当规模的档案室进行储存管理。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料的利用与价值的发挥存在着影响。而且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一是资料查找的效率较慢,需要从庞大的资料保管室内人工查找;二是在同一时间地点只能满足一个人的需求,制约了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在档案借阅过程中极易出现资料损毁与丢失。
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石油地质档案正在以电子存档的方式进行保存,将相关纸质资料以扫描、拍照的形式保存至计算机系统内。这种档案保存方式,一方面解决了纸质档案不易保存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的超强计算能力,节约档案检索的时间,弥补了档案借阅上的不足。但是这种档案保存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档案检索时只能按照相关文件名称进行档案检索,无法实现资料查询的全面性。因此,对石油地质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新时代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化管理的优缺点。通过建立数据库对石油地质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优点:1.通过信息化的方式代替传统纸质资料,在存档、检索上提高处理速度;2.信息化档案管理可以减少资料录入、储存、上传时的出错率,在相关资料上传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资料的准确性;3.将石油地质档案录入数据库后,可以提高资料的共享效率,彻底淘汰借阅效率较低的纸质资料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利用地质资料的效率;4.如今,通过石油地质资料库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资料的收集工作。进行相关资料收集时不必再到达生产现场,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乙方将资料上传至数据库,甲方可以在数据库内核对资料的正确性与准确性,节省了人力物力。
通过建立数据库对石油地质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不足:1.与传统纸质版的地质资料管理相比,数据库管理形式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且需要建立相关数据处理中心。另外,数据库管理模式需要较为强大的硬件设施,一般对A4 纸张材料进行扫描时,需要占用硬盘250kB 的空间,但是在数据库中,虽然资料的清晰度有所提高,但是相对应的是文件在硬盘中的占用率也变大,一般高清图片需要2MB 左右[3]。这种情况下,导致相同存储量的系统硬盘只能存储少量的资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信息检索的速度。虽然现在石油企业已经实现了千兆的网络以及海量的数据存储数据库。但实际上,资料检索软件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升级,检索速度相对较慢;2.利用数据库模式存储地质资料时,对于具有较强连续性的数据或者密集程度较大的资料进行管理优化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相应的增加服务硬盘的成本。
(一)拓宽石油地质档案的收集渠道。石油开采工程的构成比较复杂,它主要包括勘探开发、石油炼化、管道建设、工业民用建筑工程等,而其中勘探开发与石油炼化的工程周期比较长。所以在这些工程的建设中,形成的相关文件材料数量较多、分类较杂,而且材料形成过程中涉及的部门、人员也比较多,又因为工期较长,所以这类文件材料在保存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丢失或遗漏[4]。而在油田开发中会涉及工业民用建筑的工程,这一类工程一般周期短、项目急,产生的文件资料相对较少,同时因为属于临时项目,其人员组成也比较复杂。所以,此类文件比较少,但是由于缺少重视,此类文件也十分容易丢失。根据现有的情况来看,为了能够保证地质资料得到完整有效的保存,首先,石油企业的资料管理人员应该熟悉石油开采的各阶段会产生哪些相关资料,才能够系统地对地质资料进行保存。而石油开采过程中各阶段的相关资料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收集整理:1.分阶段收集:该方法适用于生产建设周期较长的工程中产生的相关资料。比如在石油炼化的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与监理、施工、临时资料员、生产部门保持长久的联系,及时掌握生产状态,对于各阶段产生的生产资料,需要按时提供,以此来保证相关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与连续性,避免原始材料遗失;2.跟踪收集:该方法适用于周期短、项目急,产生的相关资料较少,比如工业民用建筑的工程。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主动联系生产建设方,督促其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同时,要求监理部门和施工人员有效地保存相关资料,对其加以重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齐全地收集到相关资料。但是比较浪费人力物力;3.强制性收集:该方法适用于组成人员复杂、临时机构较多的项目工程。对于此类工程的材料收集,因为没有专门负责整理材料的人员。所以可以采取收取档案押金的办法。在工程开始时,石油企业的资料管理部门可以对该工程产生的进行目录罗列,并收取一定的押金,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定期上交生产资料,对其核验无误后可进行归档,并返还相应的押金。该方法可以对内部构成较为复杂的工程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力,可以有效地保证资料不因人为原因造成遗失。
(二)利用档案信息,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进行有效的收集管理,是为了方便工程后期很好地查阅相关资料,而通过不断的开发利用已存档的档案信息,可以有效地促进档案的管理工作[5]。由此可见,档案的收集与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石油工程档案代表着工程项目内各阶段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档案管理员对相关文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相应的资源库。而这些资源又能够给施工企业提供技术参考。由此可见,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人员对于档案的收集整理不够重视,是因为其并未认识到材料资源带给的便利。石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为建设者提供资源参考,使其明白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给其工程建设带来的便利后,才能重视资料收集工作,积极配合石油企业档案收集人员对相关资料的收集。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石油企业档案管理已基本上实现信息化管理,将档案资料及时收录至计算机数据库,可以方便相关单位随用随阅,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上都有了十分显著的进展。
(三)按照专业分类,进行档案统一管理。因为石油勘探开采项目的综合性与专业性都比较强,而且在勘探开采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很多的专业知识。因此,常规企业项目中的档案管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石油项目。为了使石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清晰明确,可以根据专业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实行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保证石油地质档案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石油地质档案的管理,可以根据石油开采过程中,勘探、测量、钻井、测井、测油等不同的专业,进行档案的分类收集。通过计算机技术,设计统一文本标准的资料模板,要求档案收集人员按照模板进行资料整理,并做好信息标注,建立相关资料库。对相关资料进行录入、扫描、整理存档。同时,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注重档案数据库的管理工作,避免因工作失误导致资料大规模泄露、遗失的情况。
(四)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各单位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26号)要求,不断完善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推进其建设工作[6]。
随着共享服务平台的不断完善,对各地区范围内的地质档案汇交功能的优化提供了助力。目前,国内大部分省、市级石油资料管理单位已经初步实现了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的安装与使用,整体上初步实现了相关资料管理单位与地质档案汇交的信息化管理。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准确性与工作效率。
(五)控制地质资料的可转换性。在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档案重复存储在不同载体或者是档案类目相同可以相互转换的情况,主要包括字体、签名和印章等。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以将石油地质档案的管理实现完全统一。以上情况说明,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保证档案资料的准确性,但是无法保证档案资料的原始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利用计算机的相关功能。例如,可以将文档设置权限,对于没有相应权限的人员,只能通过“只读”模式进行查阅;将比较重要的档案资料进行加密设置。另外,计算机存储的相关资料可以快速地进行修改删除,经保存确认后,无法在源文件上体现出删改前的相关信息。基于这种情况,为了保护石油地质资料的原始性,在文件源文件上传数据库后,要对源文件进行独立备份,以确保石油地质档案的原始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因为石油地质档案具备的特殊性,所以其保存管理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同时,石油地质档案在石油开采工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原始性、完整性是十分必要的,以往的档案资料收集保存工作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工作效率十分地下,不利于石油地质档案的开发与利用。而如今,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率,能够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