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思政”互融机制建设研究

2023-12-10 04:39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熊垂艳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0期
关键词:互融育人思政

文/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熊垂艳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动力,思政教育则能够成为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必须探索二者的互融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模式,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党建与思政互融的必要性

高校的党建与思政工作有密切的联系,党建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学生群体中做好党建工作,培养更多入党积极分子。面向学生党员做好教育管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以此带动发展更多的学生群体。思政教育则是面向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信仰,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将二者的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能提高党建活力和思政教育效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所以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思政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育人质量。将二者深度融合,就能够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改善思政教育软环境、提高师生的思政修养,也有助于高校快速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1]。

二、高校“党建+思政”的互融机制

(一)理清教育关系,树立互融育人目标。虽然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都能够帮助党宣传理论方针,但二者在育人方面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党建带有针对性,教育范围小、教育内容单一、教育过程存在间歇性。思政教育带有普遍性,教育范围广泛、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实效性不明显。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把握党建与思政的育人优势,通过二者的互融,弥补内在的不足,充分发挥二者的育人价值,从而达到育人目标。

首先,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明确主题,抓住重点。思政教育的核心就是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对党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有信心。所以无论是开展思政理论教育还是日常管理教育,教师都要明确每一次的教育主题,将爱国情怀融入其中,让学生勇于承担使命。高校在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娱乐活动时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要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内容入脑入心的活动,这样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受到理想信念的熏陶。

其次,在开展党建工作时不仅要关注有积极入党意愿的申请人、党建成员,还要关注那些不愿意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到党史学习中来,用党的崇高精神来提高教育吸引力,学生才能够感悟党的力量,汲取政治营养,高校也要趁此机会建立完善的党史教育体系[2]。

最后,高校要树立互融育人目标。无论是党建还是思政教育,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能够做好合作互融,就能产生更理想的育人效果。在融合过程中不用过分强调彼此的职责,要注重合作互融。在确立统一育人目标的过程中,高校要听取思政教育工作者、党务工作人员的建议,结合学生的年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地渗透在学习人的生活和学习中,这样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二)丰富教学方式,打造实践育人模式。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高校要把好教育关卡,加强党建培训、重视常规性班会课及思政教育课的开展,通过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习系统性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感悟,使爱国报国的种子在心中萌芽生长。

第一,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网络调查、面对面访谈等不同的形式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行为特征,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方式。日常可以应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合作互动、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党的基本理论、先进思想融入其中。例如:案例分析,教师可以找一些新形势下的平凡英雄、在我党发展历程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等,宣传讲解他们的故事,播放纪录片等,与学生一起剖析这些英雄案例,分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以他们为榜样,共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然后可以围绕这些英雄案例举办交流会、座谈会等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要挖掘本地区的资源,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红色教育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基地。让更多学生能够放下课本,走出校园,参观革命先烈的历史故居、深入烈士陵园,听一听革命故事、到革命纪念馆通过VR 实景参观的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翻雪山、过草地、坐红船的艰难,了解革命先烈艰苦的生活及奋斗环境等,这样才能够体悟党建精神。这种实践教育的方式能够升华学生对党的热爱,同时也可以提高党建与思政育人的感染力。

第三,开展“三支一扶、三助一辅”等活动,发挥基层党建的指导作用,学生就能够在各类环境中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对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认同感,同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第四,高校有很多大学生社团,社团成员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所以成员具有广泛性和一致性,为学校开展思政及党建教育提供了便利。社团能够在学生群体中起到宣传和引领作用,高校的党建部门及思政教师就可以指导各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快闪活动。例如:寒暑假社会实践、先锋学习工程、党史舞台剧、红歌大赛,这样就能够让党建和思政思想深入大学生群体中,让普通的融合教育工作焕发出青春光彩[3]。

(三)创新教育载体,建立互融“微通道”。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高校可以利用这一教育载体建立新的教育平台,打造党建与思政“微通道”。

第一,高校思政内容涵盖了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四个自信教育等,这些也涉及党员的思政道德修养。高校可以围绕这些主题开设一些网络课程、召开线上讲座会等,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党的发展历程等详细讲解,这样既能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又能做好党性教育。

第二,考虑到当前网络形式的复杂性。高校必须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做好党建和思政教育。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大学生缺少善辨能力,高校在进行线上教育时要善用学习强国、数字马院等一些权威公共网络教育平台。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整合已有的党建思政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平台可以开设不同的教育模块,包括:党的发展历程、先进思想理论、国内外时政动态、入党资讯等。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在该平台上都可以通过留言板相互交流表达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教师也可以解答学生的问题,消除学生的困惑。教师要积极参与努力制作优质视频,进一步细化学习模块,发挥网络学习平台的育人作用。考虑到很多大学生善用短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学校可以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推送一些有趣的内容,包括与党相关的理论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图文视频发布在抖音、微博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向形象[4]。

(四)营造“党建+思政”互融育人环境。第一,培养互融育人文化。高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做到民主管理、科学治学等,在教育、管理等方面做好班风、校风建设,日常加强党的启蒙教育、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党日活动、党课学习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党性修养。在校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还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方位地开展育人活动,发挥网络、课程、文化、资助的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这样才可以实现互融育人。第二,宣传互融经典案例。高校在开展“党建+思政”互融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榜样的重要性。定期面向全校全体师生总结、选拔一批学院内互融工作的典型案例,对各部门工作人员及教师给予表彰奖励。组织这些优秀代表建立宣讲团,到全校各学院开展面对面宣讲,分享在互融育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经验;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不同的媒介宣传工作典型,将这些成功案例整理成文件,方便后续推广学习,借鉴经验。第三,创新互融育人内容。高校在探索“党建+思政”互融育人内容的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考虑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及社会发展趋势,将互融元素全方位地融入育人过程中。在选择育人内容时,既要保留传统的教育内容,又要开拓新视野,在党史学习、思政学习的基础上融合一些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等。可以将学生的身边事当作教育内容进行演化,融入课内、课外等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5]。

(五)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引领作用。第一,高校要发挥党建团队和思政团队的引领作用,就必须建立高效率的互融育人团队,这样才能统一育人目标,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完成育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当面向党组织部做好思政教育培训,提高党成员的思政教育能力。党支部还要明确思政教育方向,以党建形式提高思政教育水平。高校还要选拔一批有积极入党意愿的教师,让他们遵循党员的规定要求接受继续教育,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此基础上,高校要从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和思政教师建立互融育人团队,组织学习党建思政理论知识、党的相关文件等,并根据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调整互融教育工作方式;高校还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基层建设。要找到思政和党建工作的协同点,通过互融育人团队的统一领导将职责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落实到事实上,追究细节。每一名党员干部及思政教师都要做好榜样示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党员干部既要对思政教师进行党内关怀,又要对他们进行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思政教师则需要针对党员干部开展思政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政水平。第二,高校要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带头队伍,这样能够发挥朋辈的引领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日常会开展党员发展类的常规性工作,学生党员素质,既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素质,又会影响到校园风气,所以党务工作者要重视党员培养和把关。日常要多组织入党大学生学习政治内容参与社会实践,在不断锤炼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以及政治性;党务工作者和思政教师要在协同交流的过程中需在学生党员队伍中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群众基础好、党建理论扎实的学生党员。针对他们开展进一步培训,组织他们成为党员先锋队伍,协助教师开展互融教育工作。可以组织校内外的党建专家,针对这些学生党员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日常要组织他们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革命英雄的案例事迹等,让他们感悟英雄精神,提升他们思想的先进性;在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时,高校可以让学生党员组成宣讲团,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讲解党课内容。日常可以组织这些学生党员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员读书会,分享马列著作,讲解自己对共产党崇高精神的感悟,组织这些学生党员参与先锋进社区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将党员的先进性带入大学生的生活中,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群体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发挥以点带面的育人作用[6]。

(六)打造展示平台,优化考评体系。为了提升党建工作者和思政教师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高校要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支持,加快育人成果的创新转化速度,与其他高校共同搭建合作渠道,建立教师学习进步平台、优化考评体系、加强人文关怀,这样才可以消除党建工作者和思政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心全意地为科研和育人努力。

第一,育人成果创新性转化。高校在建立党建和思政互融机制后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只有相互沟通交流才能够感受到这些变化。所以高校在转化育人成果的过程中要选择新形式、新方法。可以在多平台上推广宣传育人实效,在校内乃至全社会宣传一些互融育人的典型示范案例,进一步优化互融育人的工作细则,获得更多立德树人的动力。

第二,建立交流合作平台。高校的党委要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带领校内各部门共同完成党建和思政的互融工作。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互融育人机制,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高校可以与周边高校共同建立教师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平台推广互融育人理念。教师之间也可以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共同探讨互融育人的有效方式。

第三,加强人文关怀。为了让党建工作者和思政教师在探索互融机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高校要大力支持加强个人科研能力建设,为教师们提供外出学术交流、内部研学的机会。鼓励一些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参与新科研项目,让他们从理论、实践这两方面深入探索互融育人机制。考虑到在探索党建和思政互融机制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心理压力较大,高校应当关注他们的情绪和生活困境,改善教师的育人环境、生活环境,及时了解教师的需求、意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他们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育人教学工作中。

第四,完善考评机制。高校应当将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和教师的业绩考核联系在一起。让党建和思政互融任务落实到院系组织中,将党建工作与思政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的思想发展。可以在各院系内选拔一些专门负责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领导,细化互融育人工作职责,将这些职责落实到个人身上。同时,完善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把学生的思想情况与教师的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对于在探索互融机制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要给予奖励,将他们作为典范大力宣扬,带动更多教师学习,在校内营造良好的互融育人氛围。

三、结语

新时代的发展给高校教育事业带来了更多创新改革的机遇,高校必须抓住这一机遇,贯彻党新时代的方针、探索新的育人途径。高校要重新审视二者的内在联系,从工作内容、工作环节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互融育人机制,打造全新的互融育人模式。文章从统一互融育人目标、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互融策略,希望能够推动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互融育人工作可能会面临困境,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勇敢迎接新挑战,才能探索出新思路、迎接新未来。

猜你喜欢
互融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互融共进促和谐——关于湖北荆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