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扬州大学 季中亚
“互联网+党建”一方面让党建教育资源更具实时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使党建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效果更加明显。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区块链的高速发展,多模态不仅成为语言学和教育关注的重点,而且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必将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新的变化。模态一般指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模式,可将其划分单模态(一种感官与外界交流)、双模态(两种感官与外界交流)、多模态(多种感官与外界交流)[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论的正面引导[2]。”“互联网+党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党建工作和更为广阔的教育资源串接起来,使交互渠道变得多样。
为分析高校网络党建的现状,笔者研究设计了《Y省高校网络党建现状调查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面向Y 省不同高校的师生党员群体,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问卷482 份,问卷回收率96.4%。通过网络调查发现,当前高校网络党建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党建网站重形式,轻整合。首先,98%的高校创建了党建网站,二级学院也有相应的党建网站,仅有少数高校的二级党组织没有创建党建网站。创建的党建网站中,学校层面的系统应用功能比二级学院丰富,比如链接量、在线学习等内容,二级学院往往停留在新闻信息发布、通知公告等方面。46.9%的人认为信息更新不及时,即时性不够,难以调动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16.7%的人认为内容空洞、不够充实。
(二)移动网络重实用,轻实效。移动网络主要用于通知公告、新闻和信息发布,仅仅是一种交流通信工具。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微信、QQ、云课堂、腾讯会议等移动交流平台,为移动网络带来了新气息。网络交流通信工具形式多样,平台中的党建教育内容多种多样,但受访者实际上主动获取党建知识和互动交流的意识相对欠缺。调查显示,61.5%的人网络交流通信工具的用途广泛,如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传达、互动交流、发布通知公告等,但主动讨论热点话题较少。“学习强国”是近年来出现的首款党建多模态现象级移动应用程序。67%的受访者认为使用“学习强国”是有用的,接近半数受访者以完成每日学习积分为目的,18%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未来会增加使用“学习强国”的频率。
(三)“互联网+党建”重单模态,轻多模态。首先,不同党组织网络党建的内容类别差异较大。调查显示,现阶段45%的调查对象的网络党建内容以通知公告为主,38.6%的调查对象的网络党建内容以各类宣传教育内容为主,36.8%的调查对象的网络党建内容以内部公示为主。其次,网络党建教育重单模态、轻多模态。调研发现,当前运用网络进行党员教育的形式主要集中在信息发布、简单公示,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音视频学习、互动研讨、交流讨论的党建工作内容较少,需要进一步拓展多模态党建教育新形式。
传统党建形式更多是“面对面”,“互联网+”技术出现后,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网络思维的烙印,出现了“面对面”与“键对键”融合发展的趋势。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党建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运用多模态使党建工作与当前生态、社会发展、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近几年,“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在高校党建中的作用越发凸显,“线上”和“线下”成为高频词。“线上”和“线下”不仅体现在教学中,而且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这里的“线上”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活动只有借助网络平台才能实现,“线下”是指有真实发生的、当面的、人与人有通过肢体动态的一系列活动。在互联网技术未出现之前,传统的党建工作在“线下”开展,互联网出现之后,线下的党建工作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由于在交互技术方面的突破,目前国内外均实现了包括文本、图像、音/视频、键盘、鼠标、电子白板、交互笔、触摸屏等成熟技术的使用,多模态的教育为“互联网+党建”带来了“线下”教育新的活力。
(一)运用多模态丰富“线下”党建教育内容。“互联网+党建”多模态“线下”教育除发挥传统面对面教育方式的优势外,也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集PPT、互动平台、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于一体。这种教育方式不以讲授知识为主,而是创建全新教学环境,全面使用网络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有效输入,建构多模态线上输入学习模式,实现师生、生生及人机之间的多维度互动。特别是在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文本素材、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和网络课程资源全面系统能发挥较大作用。教师可利用展示所授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图片、音频、视频、互动平台等方式的相互作用,完成课堂互动,实现知识的有效输入。
(二)借用多模态学习分析,为“线下”党建工作把脉问诊。多模态学习分析有利于教育者获得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与行为的精准画像。由于“互联网+党建”新模式的推广,大学生“校内层面”“校际层面”“校地层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受教育者思想意识、行为动机在“现实存在”与“虚拟活动”所形成的动态关联之中得到隐藏。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提高,需要依赖于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政治意识现状的精准把握。多模态学习分析利用各类人工智能媒介,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收集、处理与应用学习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对教育对象的价值追求、思想动态和舆情走势进行全面了解,为多模态党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三)利用多模态数据提高“线下”党建工作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来源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存在形式或信息来源均可被称为一种模态,多模态数据则由两种及两种以上模态组成。多模态数据可以整合多个模态的信息,汲取不同模态的优点。自然现象具有十分丰富的特征,单一模态很难提供某个现象的完整信息。面对保持融合后具有各个模态信息的多样性以及完整性、使各个模态的优点最大化、减少融合过程造成的信息损失等方面的融合要求,要求我们融合各个模态的信息,从而有效地做好党建工作。
信息时代集合了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党建多模态必须要在“互联网+党建”这种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工作模式和新媒体党建知识信息数据库,加强融合各级党组织的知识信息,为发展“互联网+党建”多模态创造条件。要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教育专题、网上直播、在线互动等多模态方式,用更具新意的方式提高党员教育的整体水平;要不断优化党员信息档案数据库的筛查、检索、分析、标记等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党员的高效管理,深度挖掘分析党员知识信息库的数据,加快建立“互联网+党建”多模态党建学习平台和服务平台。
(一)构思设计“互联网+党建”多模态“线上”模块。一是信息服务模块。增强“互联网+党建”意识,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党员信息数据库,实现管理服务信息化。在实际的党建工作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梳理汇总党员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建强组织信息水平,为基层党建工作打好基础。二是党校教育培训模块。依托“互联网+党建”思维,拓展教学方式,丰富培训内容,使党员教育培训更趋模式化、常态化。
(二)多模态“线上”教育击破“数据孤岛”,实现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在精心设计“互联网+党建”多模态“线上”功能模块的前提下,还要构建大数据相应的应用模型,从而使“互联网+党建”多模态“线上”功能有的放矢。为了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要有效地击破“数据孤岛”,实现部门的协同合作。而解决“数据孤岛”要牢固树立多模态的思维方式,借外力、用内力、凝合力。一是通过先进技术,数据监测党政运行过程和实现业务运行,处处留“痕迹”[3];二是拓展互联网思维,建好多模态“线上”功能模块,进一步使各层级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共享机制的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
(三)利用多模态文本创造党建立体文化育人环境。校园党建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动态形式,是多模态文本运用最充分、最有效、最具活力的部分,其形式多样而丰富,例如开展中国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教育,在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期间进行教育和宣传等[4]。在校园,随处可见食堂、图书馆、廊道等地方的名言警句,往往强调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感人,只关注语言文字交流,只注重单一的语言文字是不够的,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多种交际模态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将党建工作延伸至学校的走廊文化中,除了运用传统方式外,还需要利用“互联网+党建”多模态,充分发挥听、触、嗅、视、味等部位的作用,采用动态文本模态而非静止语言,使非语言文字交际模态发生作用[5]。
“互联网+党建”多模态教育强调的是我们要集成传统优秀的党建与“互联网+”技术,使高校党建工作更加立体,管理服务更精准、形式更丰富、方式方法更个性化,从而将党建工作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多模态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更加高效、智慧、个性、立体的高校党建工作新形态。高校的党建工作系统性强,高校党委、党委组织部门、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基层党组织以及全体师生党员要在“互联网+党建”多模态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如何在将传统党建融汇“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党建“一盘棋”布局、“一张网”管理,并运用多模态提升“互联网+党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高校领导层亟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网络新思维方式,“互联网+党建”不是单一的App 或网站平台,它是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党建工作的社会实践过程,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并将其运用到所有党建工作中,进而起到强化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作用,是互联网与党建工作的融合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