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海珠区知信小学 罗晓霞
语文要素作为统编教材的核心理念,是贯穿统编教材的主线、明线,是建构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教学时,教师要解读教材,依托语文要素确立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围绕语文要素搭建支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手指》一文为例,聚焦语文要素,探讨如何搭建学习支架,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2 课《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作品。这篇文章结构清晰严谨,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加上拟人、排比等表达手法的运用,让各具特色、可爱俏皮的五指形象跃然纸上。本单元以“风趣与幽默”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手指》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本课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篇目。本课的课后习题2 要求学生体会风趣幽默的语句,再抄写下来。这道题是直接对标单元语文要素的,“体会语言的风趣幽默”既是这一课教学的落脚点,也是本课的核心目标。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品析、鉴赏能力,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语言特点,了解表达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本课课后设有小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这个训练是建立在体会作者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和风趣幽默的表达后,迁移写法,运用到五官的描写中。从输入语言,到感受语言风格,再到输出语言,形成作品,这可以作为本课学习的一个生长点。
上课伊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入手,猜带有“手”字的成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带领学生运用找关键句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学生再读这句话,思考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并提示学生关注每个自然的第一句话,明确了课文主要从外形和特点两方面来介绍手指的。明确了课文的大意,就要对手指的外形和特点进行梳理和概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感知文本内容。课文语言通俗形象,读懂文义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对文字进行归纳,有条理地提炼,把握五指的特点,学生并不一定都能做到。在此,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任务,提供工具支架,利用表格作为学习的指引。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我们可以聚焦关键语句,搭建情境支架,从扶到放,带领学生品味语言之“趣”。手指长在我们身上,五根手指的形象在我们看来是再寻常不过的。但文中对五指外形的描写却是漫画式的,可谓妙趣横生,极具特色。如课文对大拇指外形的描写,让大拇指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的形象跃然纸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大拇指想象成人,具有“矮而胖”“头大而肥”特点的人,说说自己能联想到哪些人物形象。学生畅所欲言后,老师出示一个漫画人物图,头大、矮胖,与大拇指的形象相对照,学生读起来就更趣味盎然了。关于五指的作用和特点,作者选取了大量的事例来描写,这些事例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教学时,我们可以开放阅读时空,让学生联系生活,进一步体会被拟人化了的五指的鲜明特点,感受语言的风趣。在感受课文风趣语言这一板块,老师可以采用从扶到放的实施过程。第2 自然段大拇指部分是“典型引路”,第3 自然食指部分是“半扶半放”,第4、5 自然段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部分是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想象画面、联系生活这一情境支架,在感受语言的同时,提示了语言鉴赏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1.回顾风趣语言,小结表达方法。在充分朗读体会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回读文中对手指风趣幽默的描写,边读边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使得文章读起来风趣幽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作者将手指拟人化了,赋予手指人的思想、语言和性格,在此基础上,文章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也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2.抓典型片段,提炼结构范式。课文描写五指的构段方式存在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我们可以交由学生讨论总结,老师再进行补充。以大拇指的这一典型片段为例,学生不难发现:这一段是先写拇指的外形,后写其作用。先概括出拇指的特点,说它最肯吃苦,然后紧紧围绕他肯吃苦这一中心意思,列举事例进行表达,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大拇指的作用,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大拇指吃苦耐劳的赞美。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完成小练笔就有把握了。如果想让练笔的训练更有效果,可以在落笔前,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小小的阶梯,搭建示例支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活化表达。我们选取了五官中的眼睛为例,分三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表达:首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眼睛的外形,说说眼睛外形上的特点;然后,讨论眼睛的作用和特点,说说自己最想突出眼睛哪方面的特点,提示学生可以学习丰子恺爷爷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眼睛人的特点,如:“工作一丝不苟”“坚守岗位”“与心相通”等特点;最后,让学生思考:围绕这个特点,可以选取哪些例子来写?有了这个示例支架做引路,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本课习得的表达方法进行迁移,用到写五官的练笔中。
学生完成练笔后,先请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同学间借助下面的评价表互相评价,最后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有效的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和表达,实现了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回顾本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解读教材,围绕语文要素确立了本课的教学落脚点和生长点。课堂上,教师通过搭建工具支架,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整体把握课文,了解五指的作用和特点。接着,教师通过设立情境支架,在想象、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风趣,从而内化语言。然后,教师让学生回顾总结,提炼写法,为后面的练笔搭建策略支架。练笔前,教师为学生搭建示例支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本课所得,让表达有路可循。最后,以表达输出为路径,鼓励互评和反馈,实现当堂语言表达与评价能力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