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教育教学研究室 袁晓明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决定成效的一项重要因素,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一名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除了需要教师内在自我成长能力的觉醒,还需要与工作环境、培养方向、教研机制等外在因素相统一。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发展模式,而应该是一个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共同体的构建与参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 年3 月,国家教育部联合组织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共同发布了《义务教育评价指南》,评价体系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其中在县域和学校两个层面都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指标,明确指出要保障教师编制配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健全教师激励体制。2022 年新课标的发布是新课改的重要里程碑。新课标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理念,学习新技能,才能适应新课标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
本镇域属于地区的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对教育重视,对教育品质要求较高,整体生源素质好。教师整体素质较优,尤其近年来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均为优质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平均学历水平较高。但教师队伍成长出现断层化的现象,本镇域内青年教师在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奖人数较多,奖次较高,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已基本成型,并成效显著,在区域内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却有一定的制约,表现在职称晋级和骨干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认定的人数不够多,课题研究的级别与质量、教育教学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无突出的表现。在青年教师成长较快,然而中青年教师发展后续乏力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还影响了镇域内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更加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形成有持续发展力和支撑力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是指由教师团队及外界力量(包括专家团队、合作单位等)共同构成的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教师团队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合作过程中以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合作、交流、沟通和分享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团体。”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解决教师专业发展断层现象的弊端,本镇域致力于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为坐标取向,在统一的组织下,在和谐的镇域教研环境中,通过培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等实现团队价值追求。经专家引领,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教学与备考策略,不断学习和实践,获得专业发展,树立自信,提高自我的身份认同,突破自身成长瓶颈。
“三级三跨”教研机制,是以镇街教研室牵头,构建由“教研室(学科工作室)-集团、片区教研组-学校学科组”组成的三级教研共同体,构建镇域内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的三跨教研共同体。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教研统筹功能和行政管理职能,使教研共同体目标更加明确,组织更加有序,打破了以往自愿组建共同体的松散状态和形式多于内容的学习课程,以培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为行动载体,提高教研质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镇街教研室是“三级三跨”教研共同体的组织者,是“三级三跨”教研机制的管理者,承载着统筹推动、系统管理、考核评价三大功能。以一学年为时间循环节点,“三级”教研共同体主要实践在三个层面。一在教研室层面,以学科教师工作室为依托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开展研讨课、示范课、专家讲座、备考交流等学科教师专业研究,开展街道名师评选和组建名师工作坊,依托名师工作坊开展由名师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让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名师工作坊的系列教研活动中获得更多学习成长的机会;二在集团、片区教研组层面,以教师梯级发展为依托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如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等梯级发展层面,开展青年教师读书会、青年教师夜校“大良名师说”等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三在学校学科组层面,以学科组教师为单位,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指导等活动,以实现“教、学、研”三位一体成长目标,促进教师发展。镇街教研室对各层级的共同体进行统筹管理和考核评价,使共同体的发展具备相对稳定性,活动具备明确的目标性,教师在共同体中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并有更好的平台进行学习展示和提升。
“三跨”教研共同体的实践首先是打破了校际的壁垒,通过教研室的统筹管理,跨学校地构建教研共同体,尤其对于校内人数较少的部分学科的教师来说,他们可以走出学校开阔眼界,更多更真实地开展校际的教研活动,实现共同体的成长目标。其次是突破了学段的局限,统筹中小学开展统一教研,渗透新课标的分学段要求,使教师的专业思维更加开阔,教育教学思路更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最后还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的理念要求。要培养有跨学科思维的学生,首先要有跨学科思维的老师。跨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让教师走出学科的局限性,更真实地打开了全学科之门,这是一名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
有学者认为“教师发展共同体教研模式是指将教研需求与教师教育技术、教学思维和教研模式进行有效融合,在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指导下建立的典型的、示范的、稳定的教研组织形式和操作流程,达到对教研内容的深入理解、教研环节的落实到位和教师能得到提高的目标。”“三级三跨”教研机制就是这样一种教师发展共同体教研模式,它实现了从简单的培训到联合教研,从学科研讨到深层次的教研,从松散的联盟到深度的协同发展。这样一套完整的教研模式稳定性强、方向性明确、执行力到位,具备群体的提升力和持续的支撑力。
教育评价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治理的关键环节,科学正面积极的教育评价能产生高效的激励作用,鼓舞团队中的成员更好发挥自身潜能,形成更大的合力,提升更高效能。“三级三跨”镇域教研共同体的成立是在教师自愿参与的基础上,由镇街教研室牵头推进的教研机制,借助镇街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1362”评价机制来考核评价,能很好地激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更具规划性、方向性和能动性。
“1362”指的是打造“一支”名校长队伍,建立“三大”后备干部库,畅通“六级”教师专业晋升通道,启动学历与职称“两个”提升计划。从教师专业发展和行政干部建设两大方向为教师职业规划做出指引,同时也是“三级三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指挥棒。
教研室通过构建“教坛新苗—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名师—教育家”的教师成长路径,健全教师教学能力交流竞技平台,使“三级三跨”教研机制更有效发挥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互动交流功能,让各层次教师能在竞赛中加速成长,脱颖而出。同时,也根据各层级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成长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如针对“三级”教研机制中的镇街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片区教研中心对青年教师培养进行考核,要求引领青年教师“1 年站稳讲台,3 年独当一面,5~8 年形成风格”,以评促优,以评促建,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组织方案。如通过“骨干教师”评选、“名师”认定、“金狮扬名”工程等措施,为“三跨”教研机制中的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组建培养班,开展为期两年的培养活动,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胜任力,为其成为名师奠基。骨干教师和名师的胜任力与履职能力是考核的重点工程。
“1362”工程还从行政干部建设的维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和要求,青年教师加强个人品德、专业能力、教育管理、教学业绩等方面加以培养,建立后备人才库,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通过培训、跟岗、研学、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进行精准培养。目标到2025 年,校级领导中35 岁以下人数占比不少于15%,这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有了更广范畴的发展和提升,使教师的发展更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此外,优质的组织保障、宣传引导、资金支持、表彰制度也是“三级三跨”镇域教研机制顺利推进的保障因素,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有序、有效、有力推进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