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民众中学 庄赛岚
在大单元教学浪潮奔涌而来的时势下,笔者将目光投向了“小人物”。虽然“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但这个世界毕竟是由更多的平凡人组成的。如果说崇拜英雄是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星辰大海的梦想,关注“小人物”则引导他们思考人性、认识自我,培养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小人物”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编教材的主题词。本单元共《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4 篇课文。但纵观六册教材,“小人物”并非只出现在这几篇课文中,也不是这4 篇课文最具有“小人物”的典型性。在九年级上学期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打破教材的编排约束,将统编教材内若干关于“小人物”的课文设计成一个大单元,其开放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现将教学实践梳理为五个步骤。
围绕“小人物”这条主线,笔者选择了“看客形象”“悲剧命运”“大情怀”三个专题。
“看客”形象是第一个专题。幸灾乐祸、心胸狭隘、冷漠无情的“看客”心理是人性的一大弱点,现实主义文学家如鲁迅、老舍,常用“看客”形象来揭示人性的弱点。“看客”形象为“小人物”打开了第一扇窗:“小”。
“悲剧命运”是第二个专题。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既具有一切文学人物悲剧命运的共同性:个人与现实环境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结局悲惨;同时具有“小人物”出身卑微,天资平平,思想平庸的独特性。闰土、杨二嫂、菲利普夫妇、孔乙己就是这样的小人物。“悲剧命运”为“小人物”打开了第二扇窗:“悲”。
“大情怀”是第三个专题。小人物身上那些不被丢失的纯真善良,在俗世红尘中如同暗夜中的星星,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芒,最具温度和力量。“大情怀”为“小人物”打开了第三扇窗:“大”。
以三个专题为统摄,在九年级教材中选定一篇没有学过的经典课文作为核心,其人文内涵能辐射其他学过的课文和名著的,是本大单元教学的第二步。
第一个专题以《孔乙己》为核心课文,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二是它对“看客”形象的精彩描绘,这个看点丝毫不逊色于小说对孔乙己形象的刻画。三是它的叙事特点。虽然《孔乙己》体裁是小说,但它是散点式的构思,情节并不集中在一个故事上,不能按照小说“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的传统模式去展开教学。
第二个专题仍以《孔乙己》为核心课文,因为第一个专题着眼点是“看客”,“被看”的人物孔乙己还有继续深挖的价值。
第三个专题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核心课文。此文的经典性不言而喻,而且小说中有一个纯真善良的少年,从他入手解读小人物的大情怀是可行的。
构建专题,选定核心课文,还只是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可能性。阅读教学的成功,还有一个关键——找准切入点。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不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作品,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相对轻松地完成文本解读和情感体验。
“看客”形象的切入点,笔者找到的是《孔乙己》一文的“笑”。鲁迅不愧是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用一个“笑”就雕刻出了《孔乙己》一文的“看客”群象。“笑”在课文里反复出现,课后“思考探究二”也是基于“笑”一词设置的。笔者紧紧抓住“笑”,设计了四个环节:众人笑孔乙己(体会“看客”心理)——孔乙己是不是一个可笑的人(人物性格分析)——嘲笑者的生存状态(揭示“看客”本质)——你身边有类似的人吗(引导学生思考人性)?
“悲剧命运”的切入点,笔者找到的是《孔乙己》人物结局“死”。选择小说结尾句为切入点,一是因为本句是理解的难点,课后“思考探究三第4 题就是关于这个难点的作业设计;二是因为文学人物的结局本身就是文学人物命运的基本内涵,孔乙己之死是他悲惨命运的直接体现。围绕人物结局“死”,这样层层追问:“你推断孔乙己的结局是生还是死——孔乙己之死,你推断的理由是什么(身体状况、自身性格、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孔乙己之死,于众酒客是推断还是确认——为什么没有人去确认。”这样,在结尾句“的确”“大约”两个词的牵引下,引导学生探讨了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也就完成了对小说主题的体会。
“大情怀”的切入点,笔者用的是“看”。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就是历经磨难,仍然愿意看到美和善。网络上流行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出走半生的你,内心经历了太多沧桑,但希望你仍旧有一双少年的眼睛,还能看见这世界的美好。看得见美和善,才会看得见人间悲苦并生出同理心和共情力。《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段话:“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是一双孩子的眼睛在看世界,他看到的是于勒的悲苦、父母的薄情。《社戏》里“我”也有一双孩子的眼睛。不仅仅是孩子才有“一双孩子的眼睛”,那些良善尚存的人也有一双这样的眼睛,所以杨绛看到了“老王”的真诚与善良。笔者抓住“看”来设计问题:“‘我’看到了什么——‘我’为什么能看到这样的一双‘手’和这样的一张‘脸’——父母为何看不到这样的一双‘手’和这样的一张‘脸’,父母看到的又是什么?”
确定了专题、核心课文、切入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组合核心课文辐射圈内的其他课文和名著了。“看客形象”群文组合为《孔乙己》《藤野先生》《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群文组合为《孔乙己》《故乡》《骆驼祥子》,“大情怀”群文组合为《我的叔叔于勒》《社戏》《老王》。
第一个专题的作业为:看新闻、画漫画,要求学生为老师提供的新闻配备一张漫画插画,须画出“看客”特征并自拟标题。不会画画的学生,可以用文字描绘设想的画面内容。第二个专题作业为:从老师提供的人物(孔乙己、闰土、祥子)中选择一位,以“我命由我也由天”为标题,分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写一篇小论文。第三个专题作业为: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为结尾,写一封信给30 年以后人到中年的自己。
以上是笔者本次“小人物”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下面是笔者的四点反思:
其一,专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看客形象”着眼于“小”。“小”是“小人物”出身、天资、思想之“小”,更是眼界之“小”。“悲剧命运”着眼于“悲”,是“小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是“小人物”自我认知与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大情怀”着眼于“大”,是“小人物”的对自身的挑战,“小人物”也有大眼界大德行。三个专题形成由因到果、欲扬先抑的整体,启发学生认识人性、反思自身,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其二,切入点要顺应核心课文的特征,也要与专题的人文内涵一致。“笑”“死”“看”三个切入点,不仅是核心课文的精彩看点,也与“看客形象”“悲剧命运”“大情怀”三个专题的人文内涵相统一。
其三,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要具有开放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漫画插图、小论文、给人到中年的自己的一封信,三个专题下的作业,具有开放性,体现了大单元教学之“大”的内涵。同时,三次作业都具有实用性,尤其是专题三的作业,直接复制了2021 年广东省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作业设计的开放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业设计的实用性,则让教师体会到将教研寓于平常教学之中的快乐。
其四,在教学实效上,“1+N”式优于“1+1+1……”式(以下简称为“1+1”式)。“1+N”式是以某篇课文核心,辐射其他课文或名著,将若干篇课文或名著组合成一个大单元。它的优势比较明显,一是集中力量突破一篇的方式,有利于经典名篇的教学突破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完成经典名篇的深度解读;二是集中力量突破一篇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举一反三,能顺利向其他课文或名著迁移。而“1+1”式只是课文的简单叠加,不容易形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对知识的深入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