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庆军
2003 年夏天,我通过公开竞聘,从一所乡镇中心小学走进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一小”)。此后20 年,一小从一所地区窗口学校发展成为覆盖主城区、拥有5 个独立校区的集团化办学联合体。20 年间,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百年一小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包括我本人在内的教师群体的发展。
2020 年8 月,我离开一小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的岗位,来到集团成员校盐渎实验学校担任副校长,分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三年的岗位历练,让我在探索、实践和反思中快速成长,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2003 年,盐城城市发展重心南移,急需一所优质小学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此时,一小勇挑重担,新建南校区迁址办学。时任校长张斌呼应需求,带领一小团队又新建或领办了盐渎实验学校、聚亨路小学、串场河小学、新都路小学和六一幼儿园。无论规模如何扩张,人员怎样流动,一小的教育工作者始终肩负时代的重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也是张斌校长提倡的“涵养大气”的真实写照。
2015年,一小集团化办学的框架全面铺开,各校区分头发展,需要有更高层面的价值引领。继任校长的瞿汉荣深度梳理学校发展脉络,提炼出“小学大道”的办学理念,提出“成达教育”的主张,确立了“办有文化味和教育力的第一小学”的办学目标和“成德达才”的育人目标,坚守“每日必问”的校训。同时,创造性地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与教师发展“成达论坛”,引领教师努力实现“管理的优化”,呈现“品牌的效应”。
2020 年,我与李浩校长搭班共事,他的“合度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我。他追求“主观上的主动契合”与“客观上量身定制”结合的校园教育生态。“教育如盐,合度为美,无痕为佳”,不仅体现在李校长的育人追求上,也浸润在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点点滴滴中。他乐于鼓励鼓劲,善于放权放手,敢于担当担责,让我在管理中有了自主施展的空间,也有了精神支持。
在盐城小学语文界有个被称为“非常1+12”的特殊团队——雷燕名师工作室,工作室12年间培养了8名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江苏省教学名师,被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称为“雁群式教师团队发展的实践样本”。我有幸成为团队中的一只“雁”,并领衔组建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指导学校学科中心组的建设,一小“成人达己”的文化基因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管理如同一场“接力”行动。先行者往往用自己的才能与策略打下基础、营造优势,增强了续跑者的信心,为行动成功创造了可能。每位接棒者在此基础上,受之影响,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力跑出成绩。
2020年暑期,为进一步促进优质均衡,盐城市教育局加大了教师交流力度,对一小教育集团旗下的几个校区进行人员统一调配。8月27日上午,我接到了市教育局下发的教师配备名单,全校250多名教师中,由其他校区交流而来的有10多人,而新进教师有近80人。这组数据让我顿感肩头一沉:如何让新进教师快速成长、站稳课堂?如何让原有教师、交流教师、新进教师迅速融为一体?这些成为摆在我面前的挑战。
我决定从当年的教师节庆祝活动入手,尝试将盐渎实验学校的教师“拧成一股绳”。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精心策划,先是将活动的主题确立为“烛照盐渎 灿烂行走”,再将活动分为“烛影·时光无悔绽芳华”“烛映·薪火相传守初心”“烛语·青蓝同心逐梦行”三大板块,通过歌舞表演、才艺展示、故事讲述等形式表达对教师的祝福与敬意,唤起大家的职业荣誉感,现场洋溢着浓浓的温情。而在师徒结对环节,专门安排了递“拜师帖”、行“诫勉礼”、赠书寄语、重温教师宣言等仪式,让师傅拥有了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也让徒弟找到了依靠,激发其强烈的上进心。第二天的《盐城晚报》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教师纷纷转发相关报道文章,反响相当好。我知道,大家不仅仅是在转发一则新闻,更是在传递一种信心与力量。
师徒结对不光要有仪式感,更要有真举措。针对骨干教师少、年轻教师多的实际,我在全校大会上郑重宣布:“学校任何老师不需要提前预约、不需要打招呼,可以随时走进我的课堂。”刚开始,大伙还处于观望状态,我就主动邀请所在教研组的教师听课,与我结对的徒弟更是天天随堂听课。后来“全天候开放式”课堂便成了学校的常态,互相听课、共同研讨、教学相长也成了我校师徒间的自觉行为。
随着那次教师节活动而来的是市直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那是我作为分管副校长带队参加的第一项赛事,且恰恰是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我暗暗给自己鼓劲:第一次亮相,只许成功,不容失败!市直一共有5 所小学,每所学校都很重视这项比赛,加之又是同课异构,竞争异常激烈。从公布课题到正式比赛只有5 天时间,低段和高段同时开赛,压力与强度可想而知。那5 天,我在两个备课组连轴听试教、磨细节,从板书设计到课堂语言,从课件制作到教具准备,研讨、推翻、打磨,一次又一次,一轮又一轮。熬夜、加班、研讨甚至争论,都成为那几天的常态。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整个团队都全身心地投入,眼里有光,胸中有劲。最终,青年教师吴丽君在低段比赛中脱颖而出,团队成员一下子士气高涨,帮助她在市级比赛中成功晋级,最终获得江苏省第21 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特等奖。事后,媒体记者采访时,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团队的成长;一个人的赛事,就是大家共同的培训。”
其实,赛事的成功只是团队建设的显性目标,而整个团队凝心聚气、昂扬向上才是最大的潜在价值。身边同事的迅速成长,对其他教师而言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学得更主动、练得更积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清楚地知道教师在不同时间节点的需要是什么,不断让教师在成功中产生新的“跳一跳能够到”的目标,并通过团队的力量给予他们依靠和支持,帮助他们放下顾虑、减轻负担、走上赛道、跑出成绩。
2021 年秋学期,“双减”政策正式出台,教师纷纷参与课后延时服务。但是学校原先每周一下午放学后安排的工作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这在时间上形成交集。
如何才能兼而顾之?在反复思考与多方征询意见之后,我决定采用“分学科组半日教研”的方式,即周二至周五上午分别安排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及其他学科参与教研活动。但这样安排又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按照语数学科安排在上午第一、二节课的惯例,全校130多个班级300多位教师的课务无法协调;二是半日教研中途有大课间活动,按照班主任带队的惯例,便会出现教研中途班主任纷纷离会的现象,影响了教研效果。怎么办?
我积极争取校长的支持,做了两点大的改变:一是所有学科在排课时同等对待,二是每天上午的大课间由第二节课的教师负责带队,而不论其是否是班主任。这样一来,每天早上第一节课,操场上有孩子们运动的身影,音乐教室里有孩子们悦耳的歌声……教师也能沉浸式参与半日教研,教研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管理中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应变,以积极的姿态换一种视角分析问题,以系统的思维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在“双减”政策刚刚开始落实时,有些教师对“作业管理”要求拿捏不准,尤其是难以把控“作业时长”。怎么办?我想到了“三让”:一是让“教师做了看”,教研组集体研讨作业后请教师先试做,尽可能准确地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长”“难度”“有效性”;二是让“学生说了算”,班级选聘“作业协调员”,借助统一设计的“作业协调单”,逐一征询并协调各科教师作业布置情况,然后公示在学校集中设置的“作业公示栏”;三是让“家长看了说”,通过班级QQ 群等方式向家长公示作业,家长可以随时提出建议或特殊需要,教师也主动与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家长联系。这样的“三让”,让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保障,让教师提升了作业设计与布置能力,让学校能较好地调控作业管理要求。
在“教学六认真”例行检查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对于每一课教学设计后都有的“教学反思”存在应付现象,甚至出现了无实效的情况。怎么办?我想到了“减负提质”:取消原有的“教学反思”版块,近三年新入职教师改为“每周一例”,即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或片段反思;其他教师改为“每月一篇”,即每个月写一篇较为完整详细的教学反思或案例评析,提倡围绕一个专题写系列反思。同时,学校每个月遴选优秀的案例或反思文章,整理结集后以电子版的形式发给全体教师,既让入选者产生保持先进的动力,又让其他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榜样。
我想,学校管理是动态变化的过程,管理者需要以变化应对变化。应对新形势的举措、落实新要求的路径、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对原有方案的调整优化。
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或竞争实力怎么样,有一项重要指标,那就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承担着怎样的课题,实施着怎样的项目,获得了什么教学成果奖项,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分管副校长的岗位职责与重要使命。
刚到盐渎实验学校不久,我发现学校在高端课题、前瞻性项目方面还有努力的空间。恰逢我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即将结题,面临新一轮课题申报工作。我决定从自己所任教的语文学科入手,带领教师一起做课题。我们综合生源结构、课改方向、教师现状等多种因素,选取“阅读”作为研究方向。这既是语文学科的研究重点与难点,也能引发其他学科教师的共鸣。
2022年1月,“引导式教育理念下小学生整本书阅读‘长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被确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我依托自己领衔主持的市级名师工作室和学校语文学科中心组,带领大家一起研读文献、调查访谈、研讨课例,关注了解儿童的阅读状况,研究借助“长作业”设计推进儿童整本书阅读的路径方法。幸运的是,在参加“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小组研修中,经过导师的指导,我确立了“和儿童一起读整本书”的教学主张,在学校层面上深入推进儿童阅读工程,渐渐做出了一些特色,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12月,学校承办盐城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场推进会,通过主题展板、课堂观摩、阅读展演、主题报告等形式全面展示学校在整本书阅读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但最让我欣喜的是教师关注课题研究的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儿童的阅读生态得到了很大改变。我和几位核心成员又以此为基础,申报了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我们的“和儿童一起读整本书:阅读联动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获得市级、省级立项。
在这一项目的影响之下,近年来,学校又先后申报了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六德’少年品格涵育行动”、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妙剪映红心:五育融合的指尖行动建设”,均在市级、省级立项,学校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呈现攀高向好的喜人局面。
有什么样的眼界,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精彩。学校教育科研领域,要做的事情有许多,但不可能时时都面面俱到。有时可以找到一些合适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从小处入手,从点上做起,不断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