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融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3-12-08 21:02杨月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节气建构学科

杨月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最基本的教学思路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借助于二十四节气来完成课程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融课程”,就可以有效实现文化渗透,同时还可以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打开一扇大门。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基于二十四节气建构并实施融课程,首要的挑战就在于对二十四节气融课程建构意义的认识,其次就是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实践与评价。显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完成意义建构与案例分析,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来让二十四节气融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那就需要进行系统研究,下面就以笔者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作为基础,谈谈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收获。

一、二十四节气“融课程”的建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建构开放多元的教育资源体系”,这样才能体现课程资源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对这样的宏观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研究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要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去寻找与语文课程相关的素材,然后去具体实施教学。

通过对事实的观照可以发现,传统节日正越发受到重视,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则是:随着我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人们的目光渐渐转向对自然生命、四季节律的观照。这种观照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意味着文化渗透多了一个可靠的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学自然也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在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促进学生生成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找回更真实、更开阔的自然语境,即“融课程”。

相对于传统的课程而言,“融课程”有其独特的地方(其也有别于“融合课程”),融课程并不是多学科合并为一门新学科,而是依托具有显著语文特色的“学习任务群”去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更大的空间与可能性,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理解之下,再来看基于二十四节气去开发、建构并实施的“融课程”,可以发现基于二十四节气而建立起“融课程”的意义认知,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拥有学生视角。研究表明,基于儿童视角去开发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融课程”,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探索节气的文化魅力,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节气文化的存在,并在学生内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以普遍传承。如此,就可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质量的提升,自然也就能够更加全面地落实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

二、二十四节气“融课程”的建构例析

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立足学情、扎根于校园文化的校本课程。其所具有的校本特征,决定了在建构本课程的时候,需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要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去实施融课程。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因此,建构并实施融课程,很大程度上也就需要从二十四节气当中寻找出文化元素,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认知结构来引领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努力发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魅力。如此,“融课程”的特征就能体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

实际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教学中插入一些传统的谚语、诗词等,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以具有显著中国元素的图片或视频,来给学生呈现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化元素。

除此之外,笔者还在二十四节气的背景之下,以“春之生”“夏之长”“秋之收”“冬之藏”为主题去建构课程。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融合四季特色,从而让二十四节气的“融课程”拥有更加完整的课程框架,这自然也就有助于课程的实施。

在具体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活动的参与性、习作倾向、能力水平等。这样的努力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真正的以節气认知活动、节气体验活动、节气自然生活活动、节气文化艺术活动等多线并进的习作结构等。这一思路下的教学也就可以进一步演绎为“唤醒——体验——移情——表达——评价”的课程活动模式。

举一简单案例: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走月亮》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然后结合美术学科来展示秋夜之美——这是美术学科视角下的努力,结合科学学科来阐释月光之洁——这是科学视角下的发现,结合音乐视角下对月亮的歌颂——这是音乐视角下的收获……而其中的语文学科体现,就是引导学生解读文中之句,同时结合学生生活中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去探究二十四节气在古今两个时间维度的文化表达,这样也就建立起了关于文本的意境认知。如此,一个鲜活的二十四节气“融课程”也就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三、二十四节气“融课程”的教学评价

在本课题研究中,笔者高度重视评价的作用。

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二十四节气“融课程”具有显著的校本特征,作为教师以及课题研究者,要深知二十四节气的背后体现着“节气有序”这一规律,诉说着节气的“序”也就是自然法则的体现。相应的,二十四节气“融课程”也应当体现出一定的“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认识节气文化内涵和学科价值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以自然节气生活为课程资源,努力将课程及其研究的视角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以主题、活动、文体等维度的多线并进的整体性节气“融课程”。有了这样的基础,评价的对象与要求也就基本明确了。

在进行评价及其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以为需要关注两个基本要求:其一,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二,坚持评价样式的多元化。具体来说,评价的主体多元体现为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角色,这样可以保证评价不留死角;在评价的时候要坚持儿童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注意的是必须从儿童的视角审视课程,这样可以使课程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即更加契合学生的需要;同时,评价样式直接关系着课程评价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建议通过成果展示的方式来实施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价更能够吸引学生参与。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融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契合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能够为传统文化的渗透乃至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开辟有效的路径。

作者简介: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节气建构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超学科”来啦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