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境并生 众创俱来

2023-12-08 21:02徐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精神情境

徐云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国教育变革的共同追求。课堂教学是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主渠道,立足创新理念培育有创新素养的学生是我们义无反顾的责任和担当,语文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五境并生”是“以境立新”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的实践路径,力求“养自然之境以立新,选真实之境以创新”。所谓“以境立新”是对“境”与“新”的深度理解,“境”不仅指学习者外在的学习“环境与情境”,还指向学习者内心的“情感与意境”;“新”指“出新与立新”,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拥有创新素养。“以境立新”力求联通“境”与“新”之间的关系,直指语文教学的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和意境”中“出新和立新”,无境不立新,无境不语文。笔者结合近三十年语文教学研究来阐释其观点。

一、照亮生活之境,拓展学生创新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学中将教育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语文学习便有了更多的“源头活水”。实践证明,一旦照亮学生的生活之境,他们便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素材。

新课标对语文学习明确提出要求: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主题新设计”和“每日鲜发现”两大举措来拓展其创新素材,与新课标完全吻合。“主题新设计”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如传统节日、四季之美、家庭之乐、交往之礼等,引领学生用语文的眼光“读”生活,用语文的笔墨“写”生活,用语文的方式“慧”生活,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大胆想象、创意表达。“每日鲜发现”则将每日语文课前三分钟雷打不动地“腾”出来,为学生提供分享平台,生活见闻、时事要闻等等生活中一切可分享的话题均可,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无缝衔接,在知行合一中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创新素材,“开放、灵动、创意”成了课堂最大的特色。

二、创设高感之境,塑造学生创新品格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认为: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迸发出来的最灿烂、最具价值的火花就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我主张借助“SCORE”模式来创设高感之境,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点燃创新热情,塑造创新品格。

“SCORE”模式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Success),激发和满足好奇(Curiosity),保障学生展示原始想法(Originality),保持与他人交往和交流(Relationship),持续地参与(Engagement)。通过此模式指導学生观察、想象、质疑、求异等,进行高阶思维的训练,关注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独立性、深刻性等等,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享受思维带来的乐趣。如执教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时,我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让学生做肥皂泡“产品代言人”。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在仔细观察、用心品读、思辨讨论中,其创新品格成功被塑造。特别是在“美妙想象”任务中有的畅想“肥皂泡飞到医院帮助有病痛的人”,有的写“飞到唐朝同李白对酒吟诗”,有的想“肥皂泡相约天宫,探索宇宙奥秘”……种种奇妙想象,让创新思维的种子“生根发芽”。

三、激荡心流之境,激活学生创新潜能

脑神经科学研究,爱会让人更聪明,更具创造力。实践证明,和谐、融洽、美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教学效果、学业成绩,甚至影响学生未来。我主张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氛围,同时鼓励培养学生“虎刺怕”精神来激荡心流之境,激活创新潜能。

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通过唤醒、激励等方式让学生大胆想象,勇敢表达,点燃心中创新的火花,激活创新潜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Chutzpah精神”(中文译作“虎刺怕”),即自信、大胆、勇于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使课堂呈现出一种既自由包容又充满挑战的良好氛围,学生在充满爱的情境中,形成从爱教师到爱语文、爱创造的积极传递。特别是在有语文“半壁江山”之称的作文课上效果特别显著,文章最忌随人后,写作本就是充满创新的活动。教师一旦激活学生心境,学生就更能打破常规思维,将潜藏心中的创新因素完全释放出来,创作出更多独特、新颖而又深刻的习作,为了给他们展示的平台,我还特地开设了《紫琅妙笔 慧语拾珠》班级公众号专栏刊登他们创意十足的佳作。

四、铺排语流之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语言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要素,是帮助学生保持好奇心、完成创新任务的重要工具,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个人的“登台秀”还是团队的“展示秀”,为学生搭建舞台铺排展示的语流之境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也是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更是如此。语文教学中除每日的“个人诵读秀”、每周的“小组辩论赛”、每月的“主题演讲”、每学期的“口语达人秀”等常态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就是巧妙链接教材,如童话、神话故事续编表演、课本剧表演等等,赋予语文学习活动的“趣味性、挑战性”,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中提升表达力、想象力、创新能力等。如学生在自编自演的现代版《愚公移山》中回答“大伙为何要移山?”其创意表达就让人赞叹不已,有的说“大山一挡,没有网络,连腾讯会议都开不了,怎能不移呢?”有的说“出门逛街要绕道很久,早就该移了呀”……在惊叹学生妙语连珠时感受到的是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熏染审美之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美能“启智”,能“怡情”,更能“育德”,富有美感的教学充满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教学中建构多向折射的“审美”场境,指向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蔡元培认为“美即创造”,审美与创造具有同一性,审美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动力。语文学科天然带有审美属性,那些描绘山川风光的美文、讲述伟人生平的故事、言简义丰的寓言故事……无不折射出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哲思之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潜因,建构多元“审美”场境,以经典之美赓续中华传统美育精神,课堂之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想之美构筑丰盈的精神生活,以“美”润“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学完《四个太阳》之后,启发思考:你想画个怎样的太阳?送给谁?学生图文并茂的创作不仅极具美感,其美好的想象和创意表达更是远远超出预料。他们有的“想画金色的太阳送给山区的孩子们”,有的“想画彩色的太阳送给孤寡老人”等等,也许这就是学生在“美”的熏染后,其创新精神被激发,这应该也是学生在文学阅读和鉴赏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很好例证。

教育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创新人才培养应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照亮生活之境,创设高感之境,激荡心流之境,铺排语流之境,熏染审美之境,“五境”融合,课堂既成为自然和谐的情境课堂,又成为充满时代气息的创新课堂,从而达到“众创俱来”的最佳育人效果,这应该是课堂最本然的样子,也应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精神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拿出精神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