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毓湘,栾悉道,魏迎梅,郭延明
(1.国防科技大学 系统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2.长沙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慕课的兴起,线上教学逐渐普及,并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相融合,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1-2]。混合式教学具有开放共享、多元化教学等优势,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3-4],如课程考核评价问题等。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国外有的高校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有的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包括闭卷、口试、实地考察、论文、研讨等多种考核方式。而国内高校的课程考核形式相对较为单一,不够重视学习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偏重记忆性,缺乏能力考核[6]。显然,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契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进和优化。
目前,混合式教学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根据其开放共享、多元化等特点,高校大多从教学理论、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融合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多种教学理论的融合,教师需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情景,从教学目标出发有选择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便于学生利用教师或网络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环境从传统的课堂拓展到了线上虚拟的教室,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变化也促使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即教学主体更加侧重于学生自身,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了更高的期待值,另一方面,教师也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这种背景条件下,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需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等多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
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并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评价应将重点放在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两方面,将重视学习成绩考核转变为学习效果考核,并引导学生从重视考核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真正实现以考促教的目的。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评价应遵循全过程、多样化、考能力的原则[7]。首先,全过程是指伴随学生学习全过程,譬如自主学习、随堂作业、单元测试及期末考试,不同阶段分别完成不同考核内容。在全过程考核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掌控,综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要运用多样化考核形式,譬如笔试、课堂小组讨论、线上讨论、线上测试、PPT交流、学习报告、大作业、课程论文以及个人反思等。最后,以综合素养能力考查为考核的主体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协作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本文借鉴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8-9],首先构建课程考核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将考核实施方案进行实践验证,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1.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相较以往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课程的考核评价不应只关注最终的考试成绩,而要注重学习行为的全过程,在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重点围绕学习行为的各个阶段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来开展。
通过分析,将一级评价指标分为线上考核、线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三大方面。其中,线上考核主要对学生利用慕课或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开展的学习进行评价,包括雨课堂课前预习、课堂测试、课后习题等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慕课平台上学习视频、课堂测试及在线测试的完成情况;线下考核关注学生课程实验和研究报告完成情况等。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都聚焦过程性学习,力求全面反映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更加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终结性考核以开卷或闭卷形式的期末考试为主,突出对学生关于课程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查。通过线上考核、线下考核以及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较为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具体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设计出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并分配权重,以体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2.课程考核评价指标权重。为了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求解。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较为经典的综合评价方法,利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将问题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等不同层次,通过计算各级准则权重来获得相对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结果[8]。在这种方法的执行过程中,判断矩阵的构造非常关键,它决定了最终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为了确保判断矩阵的科学合理性,邀请了在教学方面非常有经验的9名专家参与本课题的研究,结合专家意见,利用层次分析法,求解出各级指标的最终权重,为后续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了验证基于混合教学模式下的形成性考核实践效果,以“媒体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为例,分别在春季学期的两个班次中开展了混合式教学。以雨课堂、SPOC等教学平台为载体,运用在线测评、随堂评测、网上学习情况记录、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手段,采用全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10]。
本次实践主要针对技术类和指挥类两个班次,其中技术类班次学生人数为18人,属于小班教学;指挥类班次学生人数为120人,属于大班教学,二者学生层次不一,基础差异较大。在保证教学环境一致的前提下,针对两个班次学生的特点,在混合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以求科学客观地评价课程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技术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扎实的特点,加大了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分值比例,鼓励学生针对自己薄弱的环节进行慕课视频的学习和测试,课上教师积极引导研讨,重点讲授学生不懂的知识点,从而充分运用自主学习的优势,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对技术类班级学生的实验和作业等均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所有任务。相反,考虑到指挥类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完成课程大作业和汇报。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组长的引领作用,并开展自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来确保课程考核的公正客观。
表1后两列给出了技术类和指挥类两个不同班次课程考核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班次的课程考核都符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因素。同时,为了考查课程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仍然保留了传统的终结性考核环节。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对于技术类学生,教师给予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对实验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权重,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技术类和指挥类学生的成绩情况如图1所示。从各项评价指标来看,技术类学生的成绩略优于指挥类学生的成绩,这进一步体现了两类学生的自身特点,证明技术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等素质整体优于指挥类学生。对比两组学生的总成绩,两个班次学生成绩都在80分左右,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结果表明,形成性考核能够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调整考核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有效性。
图1 指挥类与技术类学生成绩情况对比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普及推动着课程考核方式发生变革,由传统的以终结性为主的考核方式向“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如何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特点,科学合理地评价课程学习效果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考核评价思路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原则,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