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加梅
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写人要抓住主要特点”。《藤野先生》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散文,非常具有代表性。下面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说说描写人物时如何抓住主要特点。
一、描写人物肖像时要抓住主要特点
有些学生在描写人物时,为了把人物肖像描写得更细,堆砌了很多形容词,如“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可是这些形容词并不能展现出人物的主要特点,不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很多人都是“圆圆的脸庞”,很多人都有“大大的眼睛”,几乎所有人的嘴唇都是红红的,那么这样的描写除了模糊人物肖像最鲜明的特征还有什么意义呢?刻画人物肖像就要表现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藤野先生》刻画了藤野先生最富有代表性的肖像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知道这些明显的特征,是不是很容易就能在一群教书先生中找到藤野先生了?除了形象上的特征,还要抓住人物性格方面的特征:课文写了藤野先生“穿衣太模糊”,这一点展开来说,体现在“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在穿西装时,如果没有戴领结,会让人觉得是失礼的行为,从穿戴不讲究来看,说明藤野先生穿衣服很随意,为人也很随和。
二、运用举例的方法抓住人物整体气质的特点
为了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可以运用具体案例。但是案例不必太多,只要足够典型,让人理解他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可。
《藤野先生》中列举了一个事例:“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这个事例说明藤野先生气质并不好,尤其是个头太小,让人误以外是扒手。
三、从多角度展现人物人格方面的特点
除了外貌体征和整体气质,在描写人物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写作时要筛选叙事素材,不要一味地把所有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材料都罗列上去,那样只会让读者索然无味,还不能抓住人物性格的侧重点。要展现人物的性格,就要抓住最主要的特征来写,例如,某一人物做事风风火火,想干就干,那么就要详写出与此相关的事例;反之,如果描写的人物寡言少语,就要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其性格内敛、不爱说话的特点。
1.对所教的学生都细心指导,一视同仁
作为教书先生,有一视同仁的品质非常可贵。例如很多学生的家长社会地位有差异,有些教师就可能对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家长社会地位高的学生态度好一些,会用心而且认真地教导;有一些家长的社会地位低一些,有些教师就会忽略这些学生,不用心指导。而藤野先生能坚守教学的初心和本心,十分难得。
《藤野先生》中举例说:“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由此可以看到藤野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他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一视同仁。
2.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面对科学知识
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并不难,难的是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是因为对别人提出要求容易,但是要求自己做到就很难。同样是教书育人,能够从这些日常教书育人行为中发现这样的品质,如果不是对人物观察非常细致,是不会写出这样的内容的。
例如,《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认为鲁迅先生画的图中下臂的血管偏移了一点位置,虽然这样的画法比较好看,但是这是学习医学知识,不是学习美术知识,于是藤野先生不仅帮鲁迅先生订正了错误,还要求他下一次必须按照正确的要求画,不得别出心裁。
3.尊重他国文化差异,主动学习自己不熟悉的医学知识
在探讨学问时,只有少部分学者能够做到尊重对方的习俗,也很少有教书先生的专门照顾他国的民族与文化,怕对他人造成心灵伤害的事。但是藤野先生很在意中国传统文化对清朝留学生造成的影响。
《藤野先生》中曾谈到藤野先生担心中国人太敬重鬼神,而不肯沉下心来学习医学,在发现学生没有这些学习障碍以后,他心里非常高兴。
4.看到学生终止学业,留下曾经的纪念
当学生中止学业的时候,教师为学生没有完成学业而惋惜,留下曾经的纪念固然是重情重义的表现,却也不乏虽然学生没有完成学业,但是也一直视其为自己的学生。热心于教育的教师是不会因为学生的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而区别对待的。
《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为了避免解释不清,编了一个谎言中止了学业,说要去学习生物,藤野先生为他没有继续进修医学专业知识,一大部分的专业知识要荒废感到可惜。虽然他不完全理解鲁迅先生中止专业学习的原因,却还是跟他合照,并留下临别赠言:“惜别。”
四、运用对比的方法展现人物人格方面的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指的是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人物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写或说明的写作手法。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进一步突出人物的特点,让人物相互衬托,使人物特点呈现出鲜明的对比。最常用的对比方法就是同一时期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互对比,或者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物的选择对比。
1.人物肖像特征的对比
人物肖像特征的对比包含年龄大小、皮肤的颜色、呈现出的个性气质等方面,能够突出主要人物肖像最主要的特点。
《藤野先生》中中国清朝留学生最明显的肖像特征是留着一条大辫子,他们的辫子或者盘在头上,或者绕在脖子上。辫子是封建思想的象征:中国留学生不仅把辫子留在头上,还留在了心里。这和藤野先生已经习惯的西式装扮形成了对比。
2.人物的环境形成的对比
人物的言行举止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影响,从个体的影响上,可能有例外之处,然而正是这种不多见的例外,才尤其可贵。写出这种大环境中人物的共通之处,并说明个体的例外,才能呈现出个体不一样的地方。
由于日本视中国为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所以中国留学生普遍不受重视:住的是监狱旁边的地方,这里蚊子太多,中国留学生只好用被包了全身,用衣服包住头脸睡,就算能够改选别处住宿的地方,饮食上也备受歧视,得喝非常难喝的芋梗汤。在清朝留学生被普遍看不起的情况下,藤野先生没有歧视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才显得尤其可贵。
3.人物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的对比
對自己的学生不耻下问,只是为了多了解一些知识和文化。但是对于那些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有些学者认为既然连文化都是落后的,那就不必去了解,也不必去学习了。这两种治学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对学者的刻板印象,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通过一件事、两件事形成的,让人不产生这样的刻板印象,要求学者有广阔的胸襟和莫大的勇气。如:他向鲁迅先生追问起中国妇女的小脚怎样包,他完全不觉得不懂就问学生是损及尊严。
4.人物的真诚与善意的谎言之间的对比
有些人在意真诚,哪怕对方心灵受伤也会告知事实的真相;有些人为了避免受伤而说出善意的谎言。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一种选择,从中也能展现出人物的特点。
鲁迅先生实际上已经看到了中国清朝留学生的落后并不全是经济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还有文化上的落后。为了唤醒中国人,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但谈到放弃自己专业学习的理由时,鲁迅先生照顾了藤野先生的民族感情,只说是要转而学习生物。但是藤野先生当真了,这展现了藤野先生天真、耿直的个性,只在乎医学领域教学的事,而对政治并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