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春
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真题剖析:
综觀全国新高考Ⅱ卷近三年来的作文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梳理出,考题始终保持着“材料+任务+要求”的命题形式,且文体不限。从命题方向上看,考题命题侧重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关注个人感悟与成长。从内容上看,与当代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让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议可论。
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始终围绕“青少年”这个主体,关注考生对自身修养品格的思考。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以漫画为命题材料来考查考生的思悟能力,从对“人”字书写的书法要领“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等,拓展到为人处世之道,而且从材料的暗示——“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不难看出,命题人希望写作者能将自身的素养品格与时代精神联系起来。2022年的新高考Ⅱ卷从“选择、创造、未来”三个关键词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来命题,并且选择了科学家、摄影师和建筑家等三个实例为命题材料的主体,从不同侧面对关键词加以诠释。被作为范例列举的人虽然行业不同、身份不同、事业不同、思考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在需要选择、需要创新,并通过个性化的选择与创新来赢得未来上则是相同的。2023年的新高考Ⅱ卷以读写结合的形式来考查,更直接地指出青少年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也许正是不少青年闷在心头已久、想说又不敢说的话题,更易于激发考生的表达欲望。
当然,高考写作除了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写”。为写好一篇切合题意的好作文,考生必须培养发现和关注生活的能力、进行辩证思考的能力,还要有生动、准确地表达思想的语言能力,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要善于通过论辩、批评来体现自己的辩证思考,要有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最好还能有一点自己的个性。
近年来的全国卷基本没有作体裁的限制,基本都是“文体自选”,但须注意:文体一定要明确,不要写出“四不像”作文。
审题聚焦:
2023年的新高考Ⅱ卷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的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本卷语言文字运用题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来写一篇作文。而“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是对“想法”的解释与说明。这个“解释与说明”可以看出命题意图,即考题希望考生从自己的个性体验出发来进行写作。
整则材料由材料、写作任务、要求三部分组成。我们需要把握住三点,其一,是解读情境找到审题立意的“触发点”。本次作文很好地贯彻了“情境命题”的原则,情境成为了立意的触发点。在审读作文题时不妨将语言文字运用题Ⅱ的材料再完整地读一遍。在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语料里,“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是针对人的生理疾患说的,而作文题把它移植到了青年人的精神、心理的层面,这就找到了审题立意的触发点,即在思考的时候要指向人的内心世界。其二,是寻找关键词,找到审题立意的“着眼点”。“青少年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在这个关键句中,“空间”应从学习、生活的物理空间延伸到精神空间。有了这个属于青少年的自由空间,他们才能“放松,沉淀,成长”。其三,是通过与现实的类比对照,找到审题立意的“拓展点”。这里所说的“拓展点”就是最佳立意。立意的高、新、深、远一直是考试作文评价的重要尺度,如何做到呢?笔者认为,深刻、敏捷、灵动和具有批判性、独创性的思维品质是关键。有了“空间”,才可能“放松,沉淀,成长”。“放松”“沉淀”两个词语后面紧跟的不是顿号而是逗号,这意味着青少年拥有自己的空间后,才有可能“放松”,而后是“沉淀”;有了“放松”和“沉淀”,才能最后实现和完成“成长”。文章应在行文中凸显“放松”“沉淀”对于“成长”的意义。
【佳作点评】
潜心修炼沉淀自我
吉林一考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诸葛亮曾这样勉励他的儿子。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来修炼、反省自己,也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精神需求。在当今时代,青年想要“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其实很不容易,现实环境过于喧嚷,外部信息过于充溢,极易使人们目盲于五色、耳聋于五音,在随波逐流中丧失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在大时代下守住自己的一方心灵“静”土,需要我们放松、沉淀,经历潜心修炼而成长。
潜心修炼需要我们摒弃浮躁心态,这样在现实的竞争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当今之时,“内卷”这个新名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在“内卷无上限”的比拼中,人们在感叹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十分优秀的同时,也开始因自己无法望其项背而产生自我怀疑,甚至陷入了无休止的精神内耗之中,丧失了前进的动力,继而加入“摆烂”的队伍,只想“躺平”。时代高速发展,对青年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日趋激烈,青年承受的压力的确不小。但是,纾解压力不能坐等他人为我们创造宽松环境和优厚待遇,关键还在于自己端正心态、摒弃浮躁。要看到,社会并不是仅由居于金字塔尖的人们构成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优长之处。只要不浮躁、不放弃、不苛求,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成为最好的自己。不给自己过度加压,拒绝精神内耗,你就有能力和勇气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沉淀价值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磨砺自己,练就过硬本领。“少年强则国强”,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真知灼见激励着我们潜心磨剑,为国奋进。不羡浮华,坚定信念,“板凳甘坐十年冷”,才能成就自己独特的价值。青年科学家曹原潜心科学研究,发现了石墨烯超导“魔角”,令世界震惊;十七岁的冬奥冠军苏翊鸣不畏日复一日的高难度训练,成就了中国单板滑雪金牌“零的突破”。毋庸置疑,不畏艰苦、潜心修炼,是成为各行各业顶尖人才的不二法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做?在宁静中修己身、练本领,在沉默中沉淀价值、夯实基础,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潜心做一事,一事成一生。让我们从让自己逐步变得优秀做起,在时代的洪流中行稳致远。
“绿我涓滴,汇它千顷澄碧。”让我们守牢内心“静”土,修炼最佳本领,使自己成为不负时代的可用之才,汇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点评:
本文有不少优长之处。首先,是站位高远,立意不俗。作者主张“潜心修炼,沉淀自我”,但这样做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成才,更是为了“不负时代”“汇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文章站在国家、时代的高度来立意,又始终将国家、时代发展的宏伟目标与每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显视野开阔,又不流于空泛。
其次,是措施思维,构建主体。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述是从“如何做”的角度来谈的,笔者称之为“措施思维”。两个主体段都有充分的说理分析,作者不否定外部环境对人们心态的影响干扰,但更强调“摒弃浮躁”的必要,以及“练就过硬本领”的不可或缺。在此基础上再列举曹原、苏翊鸣的例证,就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又到江南赶上春
吉林一考生
青草抚岸,流水潺潺,阳光如天女散花般洒落人间。彼时,我的脑海里仿佛诞生了一幅名画,我告别了眼前喧嚣疾行的世界,如同坐上了一列缓缓行驶的绿皮火车,享受着安静,感受着平淡宁静的气息,让自己放松,沉淀,成长,赶上一趟江南的春。
海德格尔说:“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可对我们而言,“安静地生活”是多么难得的时光!在而今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多希望找到慢的入口,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将自己的身心放松。现在很多青少年,总是戴着耳机学习,看书,在旁人看来,他们也许只是装装样子,以此逃避父母无休止的催促;但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放松、一种享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受外物干扰,让烦躁的心静下来,也许苦苦冥思而难知其真谛的数学题就迎刃而解了;也许做了很久的手工在一瞬间就脑洞大开做好了;也许一大堆作业很快就高效率地完成了……许多琐碎的日常并不是快车道上的生活可以消化的,它需要“静”的生活不断地消化它,将它转化成动力,为自己蓄能。所以,“安静一下”其实也可以作为一种前进的方式。因此,这趟“春行”也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青年的心中一定始终有一种幻想:想像古人一样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半溪明月,一枕清风,不理会世事,唯独享清欢。清闲地生活,在谈笑间品出韵味,在自然里了悟心境。其实,效法古人不一定需要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态,并在平静中实现对自己言行的自省。著名大提琴手欧阳娜娜当年从伯克利音乐学院休学时,被人问到这是不是被时代淘汰的表现,休学是不是不求上进的“躺平”;但欧阳娜娜始终坚守自己的选择,在她眼里,自己不过是慢了下来,在慢中沉淀自己,脱离了时代疾行的压力,反而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速度。果然,她在思索沉淀之后全面“开挂”,不只是音乐方面,在影视表演上也收获颇丰。这让我们发现了“松弛感”的作用,它让我们不再纠结,停止内耗,放下“玻璃心”,敢于直面所遇到的一切,无论是在融融暖阳下,还是在寒风冷雨中,都能感知这“江南之美”。
所以,青少年渴求的安静,不应是不切实际地寻找一个始终无人打扰的“桃花源”,而应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寻求、构建独立思考的空间,进而选定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行进的節奏,最终完成自我的成长。
江南的春,甚美。青春的旅途上,每个人各有自己前行的方式,我们不拒绝长辈的教诲、亲友的援手,但我仍希望,我们能得到不被打扰的成长空间,让我们自己做旅行的主人。
点评:
本文标题新颖别致、内涵丰富且颇具诗意。“又到江南赶上春”,这里的“春”意味着希望、美好,喻指“安静而不被打扰”的生活。作者以贮满真挚感情的散文笔法行文,在高考作文中别具一格;但文章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始终围绕安静、放松对于成长的意义来进行写作。其中海德格尔的名言、欧阳娜娜的实例,对于主旨表达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安静一下其实也可以作为一种前进的方式”“效法古人不一定需要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态”“安静,不应是不切实际地寻找一个始终无人打扰的‘桃花源”等关键议论句,对于表达观点和文意的逐层深入,也是很好的宣示与支撑。
静以修身,成长之道
吉林一考生
这个世界的纷扰太多了,就显得安静尤为难得。有时候,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来做一些事情,但是往往被外界的事物打扰。所以,我们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间,让精神得以放松,能沉淀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
静,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排除外界干扰,是做好很多事情的前提条件,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不可能像我们期盼的那样安静。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开动脑筋,设法营造一个可以放松、思考、沉淀的精神空间。坐公交车的时候,人们的说话声实在是太吵了。此时,如果我们想要隔绝喧扰,大多数人会选择戴上耳机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获得私人的、静谧的感觉。闹中能取静,那种感受有时真是妙不可言。
静,需要寻一方心灵净土,追求内心的宁静。我们的心被太多的东西占据,每当外界安静下来的时候,它就开始变得活跃,如大乱斗一般在内心交战,破坏心灵的宁静。这时候,使内心安静下来就尤为重要。阅读是获得内心宁静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阅读和安静是相互作用的:安静的环境往往更适合读书;读书时,又能得到内心的安静。阅读时,我们专注于书中的内容,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静谧的思想交流,可以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抚平心中的浮躁,唤醒前行的勇气。
静,需要争取思想上的自由。被禁锢的思想始终是混乱的。混乱的思想不可能引领内心的宁静。“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费斯克如是说。想要真正独立,思想的自由是必不可少的。思想自由很容易得到,但是也很难得到。思考是人的本能,思想一直伴随着我们。人活着就有思想,它是无形的,它的能否自由取决于人自身。但是,当外界对人有目的性的影响过多,思想便不纯粹了。所以想要思想自由,我们就需要与自己的朋友、老师以及父母多沟通,表达自己思想上的需求,争取思想上的自由,拒绝过多的干涉。
静是有力量的,静下来,修身养性,才能不断成长。但无论是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直至获得思想的自由,关键都在于我们自己。排除干扰,做最好的“我”,让我们一起努力!
点评:
文章切口小而说理实,是一篇值得称许的好作文。“这个世界的纷扰太多了,就显得安静尤为难得”,这样的开篇看似平淡无奇,却很接地气,也体现出作者不事张扬,愿意从实际出发讨论问题的好文风、好态度。
文章的另一个优点是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静,需要排除外界干扰。”“静,需要寻一方心灵净土,追求内心的宁静。”“静,需要争取思想上的自由。”三个分论点看似为并列式,其实却是逐层深入的,先言易者,后言难者,一步步接近问题的本质。而且,在每一分论点的讨论中,作者都切实地从“为什么”和“怎么做”两方面来展开,不尚空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