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敖天
2023年11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代表处代表夏泽翰在北京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代表处代表夏泽翰首先谈起了自己中文名字的寓意:“我名字中的‘夏字,来源于中国最古老的王朝夏朝。‘泽字代表我与河流的不解之缘。”
作为在联合国工作的著名水利专家,夏泽翰一生都在与江河湖泊打交道。他说:“在过去的五千年里,长江与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我也有幸在中国工作近25年。我的很多学生和同行,都在中国水利建设领域发光发热。”
对于夏泽翰来讲,他同“水”的缘分要从两条人类文明的“母亲河”说起。
在巴基斯坦富饶的旁遮普平原上,有一条古老的杰赫勒姆河。有考古学家考证,这条河的名字源于当地的古语,意为“雪之清泉”,是古印度文明的“母亲河”之一。夏泽翰正是在这条母亲河畔长大。
夏泽翰说,杰赫勒姆河发源自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最终在巴基斯坦汇入大海。对于巴基斯坦人来讲,这条河既是古老文明的孕育者,也是当今巴基斯坦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条真正的“希望之河”。他的故乡杰赫勒姆市,也以这条大河命名。
杰赫勒姆河美景。
2023年10月,夏泽翰在造访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时与小朋友互动。
杰赫勒姆河两岸的居民多以务农为生,夏泽翰家也不例外。他说,自己儿时最幸福的记忆是放假时去祖父母家玩水消暑。他经常骑着水牛,到农田旁的小河里嬉戏玩耍。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的夏泽翰,对杰赫勒姆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千百年来,这条母亲河养育了沿河两岸的百姓,孕育了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个缘由,他将水利工程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
博士毕业后,夏泽翰主攻缺水地区的灌溉问题,并由此获得了与中国研究机构的合作机会。夏泽翰说,自己和中国结缘很早,上小学时就学唱过不少有关中国的歌曲,还知道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故事。多年来,他一直希望能到中国看看。
1999年,夏泽翰受邀前往武汉大学任客座教授。他来中国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从小在河边长大的夏泽翰,很快习惯了“江城”武汉的生活。他回忆,当年武汉大学后门有一条美食街,下班后他经常和同事去那里点几道实惠的小炒,来几瓶冰啤酒。在武汉夏日的热浪中,他享受着这份清凉,也借此接触到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武汉工作期间,夏泽翰开始对长江深深地着迷。在他眼中,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长江不仅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作为一名水利专家,他敏锐地察觉到武汉地区的水库即使在枯水期依然能够保持高效运转,为当地农业提供足够的灌溉用水。在与中国同事交流后,他得知中国的水利专家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水循环系统,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这一水利科研成果让他深感佩服。
夏泽翰表示,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社会协同与资源调配能力的要求很高。中国历史上在水利建设方面成果非凡,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团结协作的重视。2008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他经常前往长江和黄河流域,了解中国的水利建设、农业灌溉和环境保护,并与许多中国学者结下深厚友情。
2021年,夏泽翰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代表处代表,兼任教科文组织驻中国、朝鲜、日本、蒙古国、韩国代表,常驻北京。夏泽翰说,当时有几个驻外地点供他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1999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时,我和其他外国同事为中国带来许多新知识。而今天中国的研究机构,正在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每一天,中国都在教育、科学和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他相信,自己在中国的工作不仅能促进中国与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也能为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华两年多的夏泽翰,已形成了稳定的生活规律。
他在北京独居,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床。由于北京和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有时差,此时,他的邮箱早已堆满总部发来的邮件。他会先挑最紧急的邮件处理,剩下的邮件去办公室再处理。回完邮件后,他浏览国际新闻,享用简单的早餐。然后,整理衣裝,在早上8点左右到办公室,开始繁忙的工作。
夏泽翰说,自己在北京的工作非常繁忙,工作日的午餐往往是茶和水果。尽管工作日程紧张忙碌,但夏泽翰乐在其中,因为在他眼里,自己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去发现、去探索。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谈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项目,夏泽翰首先谈起联合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中国共有57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紧密合作下,中国在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成果显著,让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全世界广为人知。
夏泽翰强调,世界遗产绝不只是“数字”,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科技和思想交流,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很重要的一部分。
二战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想要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各国就应当学会尊重不同文化,并在全球性议题上展开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对促进环境保护和跨文化对话至关重要。
夏泽翰向记者举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例子。每年,数百种珍稀候鸟都会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发,途经中国,最终抵达俄罗斯西伯利亚进行繁殖。而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则是候鸟们重要的“加油站”。该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有利于中国环境保护,也能加强在珍稀鸟类保护上的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最终起到保护全球生态圈的重要作用。
夏泽翰说,2025年,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办,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这体现了中国在生物圈保护和水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地位。
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多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扎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二个入选该名录的“丝绸之路”项目。夏泽翰认为,实现多边主义和共同繁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目标。而“一带一路”的诸多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夏泽翰认为,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透彻了解,外界对中国仍有不少误解。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与中国的智库进行合作,围绕中华文明、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国对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等主题展开对话。
2023年11月,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二届大会通过了在上海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决议,标志着该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夏泽翰认为,中国的开放,让更多的中国青年有机会立足中国,走向世界,“我认为现在正是中国年轻人向世界分享中国思想和理念的时候。这可以从品尝中国茶、去四川看熊猫和去海南看长臂猿开始。”
采访即将结束時,夏泽翰引用了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的名言:“创建联合国不是为了将人类带入天堂,而是为了使我们免于堕入地狱。”1961年,哈马舍尔德在前往刚果参加和平谈判期间因空难遇难,成为第一位为和平牺牲的联合国秘书长。
夏泽翰认为:“哈马舍尔德秘书长的这句话高瞻远瞩。在我眼中,战争、贫穷、饥饿、气候灾难、误导性资讯的泛滥,无一不是我们应当远离的‘地狱。我们需要‘一带一路,也希望更多的国家能与中国一起,将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带给全世界。”
夏泽翰
1965年生于巴基斯坦杰赫勒姆县,水利工程专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客座教授。2008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担任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处主任、亚太科学局主任等职。2021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代表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朝鲜、日本、蒙古国、韩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