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上读韩炳哲

2023-12-07 01:41高塬
环球人物 2023年23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热浪译介

高塬

韩炳哲

康德、福柯、黑格尔、德里达……环视当今西方哲学世界,群哲早已殒落。于是有人感叹“荒芜年代,西哲一代不如一代”。直至最近10多年,荒芜中现出一股热浪,在世界范围内持续翻涌,引人瞩目。热源便是韩裔德国学者韩炳哲和他那些花花绿绿的“批判哲学小册子”。从畅销不衰的《倦怠社会》到新作《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中国国内从2019年开始系统性地译介其作,至今已有15本。这股哲学热浪还持续蔓延到了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甚至IT界,这不禁讓人疑惑,韩炳哲掌握了什么“流量密码”?

从新作中,我们或能窥见一二。《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里,韩炳哲一如既往地对“行动至上的现代社会”保持批判。他看到人像石头一样不停滚动,因绩效过剩、积极过度、消费过多而疲惫不堪。即使闲下来,人们为避免无聊而消磨时间的方式也不过是“刺激与反应、需求与满足”。这些盲目的行动缺失安宁,是一种赤裸的、动物般的野蛮。言外之意,不是“不做”,而是不停地“做”,导致文明退化。怎么办?答案是“在沉思中无所事事”。无所事事不是行动的对立面,它为行动提供养分;沉思意味着“打开我们的耳朵”,聆听是言说与行动的基础;沉思的步伐“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即摆脱日新月异的社交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专注于被忽视的“他者”和“附近”。简言之,韩炳哲认为,对当下的人们来说,与其信奉“行动就是律令”,不如“静观太阳光辉”,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的生活节奏更加有益。

他还巧借东方哲学阐释自己的理念,提到“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用刀只在牛骨的缝隙间游走,所以19年解剖数千头牛,刀刃依旧如新。韩炳哲评价他“堪称无所事事的大师”,因为他懂得“利用事物中潜在的可能性,而不对事物进行干预”,“无为是他的信条”,这和韩炳哲主张的“无所事事”异曲同工。

精准地拿捏时代痛点,东西贯通,正是韩炳哲的“流量密码”。而他在写作形式上的创新,干脆让哲学逃出书斋,挤进了地铁。相较于其他西方哲学界学院派的文章,韩炳哲有意“摆脱繁琐的哲学论证”,文字清新凝练,举重若轻,哪怕在嘈杂的地铁车厢,顺畅的语流也能使读者轻松跟上哲学的脚步,遂被称为“地铁上的哲学家”。

东西贯通则源于他的经历。1959年,韩炳哲出生于首尔,起初学习冶金学,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天主教神学。“对海德格尔的无条件偏爱,贯穿了他的写作之路”。1994年,35岁的他拿到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学位,又辗转欧洲多地任教。一直等到2010年,《倦怠社会》《爱欲之死》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版和译介,令他声名鹊起,被媒体称为“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有趣的是,这位倡导“无所事事”的哲学家,一年可以出3本书,而按照哲学界的经验,60多岁的他仍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可见,韩炳哲在沉思,但绝不是无所事事。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热浪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最有思想的句子
清凉一下
热浪侵袭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热情与热浪试比高 2017年8月三大电影排行榜及预告榜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音乐诗人”李健福州掀热浪
浅析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