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许礼捷
劳动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文章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构建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高校劳动课程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内容不够实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结合当前学者研究和高校实践,提出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完善评估体系等进行课程系统化构建举措。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现阶段,各高校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把“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并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探索。作为高校劳动教育重要支撑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也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拟从系统化的角度探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问题。
系统化构建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划和流程,将一系列零散的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中,系统化构建是指按照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将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评估体系等四个方面。通过系统化构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能够更加科学、更有条理,劳动教育更加有序。高校劳动教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对劳动的正确认知的树立,有助于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和精神风貌的创建。
1 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系统化的课程构建是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课程内容僵化、课程形式单一,整体结构碎片化、无序化、表面化等现象。因此,我们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设备资源等方面着手,通过系统化的思维,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寻找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实现不同条块之间的有效衔接,真正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效。
其次,系统化的课程构建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机构,可以运用系统化思维将校、政、企、社资源整合,开设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同营造鼓励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整合校内教师、设备、场地等多种资源,利用网络媒体、线下教学等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创新课程教学。
最后,系统化的课程构建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方法论支持。系统化的思维下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既要保留原有劳动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又需要与时俱进。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劳动文化,更要关注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劳动教育形式的创新和教育渠道的拓展,继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好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手段上需要与时俱进。从内容来看,高校需要紧密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根据社会需求和大学生能力水平设置相应的劳动教学内容,既能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又能提升自我劳动能力;从教育手段来看,既要有面对面的线下授课,又要有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研究的学习平台。
2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现状
通过搜索文献和查找资料发现,关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我国已有一些学者做了研究。马腾骧(2022)提出,劳动教育课程应该分年级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谢丽娜(2021)提出,劳动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如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翻转课堂等方式组织好专业劳育;张秀再(2021)提出,高校劳动课程体系应包含认知类、技能类、创新类三类课程。在课程实施层面,很多高校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课程,要求学生开展8~10小时的实际劳动,旨在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南京农业大学开设“农技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到农村实践劳动,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提升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浙江大学开设“创新设计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际项目,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看到,关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新时代下,作为培育“自然人”“现代人”“全面发展的人”目标的高校劳动课程建设则仍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设置不完善
一些高校缺乏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将其仅仅作为选修课程设置,难以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主要表現:其一,课程设置单一。部分高校仅仅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设置,甚至有些高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仅限于某一专业或某一批次的学生,而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其二,课程内容设置滞后。由于一些高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在课程设置上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例如,对于新兴产业或新技术的劳动教育内容设置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其三,缺乏评价体系。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一些高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难以量化和规范化。这也导致了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客观评价和反馈,难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
2.2 教学内容不够实用
有些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只是一些理论知识的介绍和堆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观念上缺乏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内容不够全面。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只是单纯地介绍一些劳动基本知识,片面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实践环节的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二是缺乏劳动教育系统观、大局观。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仅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很多是为满足课时需要随意加入,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三是忽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面的内容往往被忽略或者被淡化。四是缺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还停留在建设阶段。有很多高校有劳动教育课程,却缺乏正规教材;有的有教材,教材内容却陈旧,缺少对当下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引导和劳动价值的提升。
2.3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是教学资源不足。一些高校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场地和工具,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实践安全也很难得到保障,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深化推进。二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大部分高校劳动课程的教师由辅导员担任,有的甚至是班主任兼任,其中有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少之又少,更有些劳动教育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管是在公益实践岗位,还是专业技能训练方面都无法提供切实指导和帮助。三是教学手段单一。有些高校为完成劳动教育工作量,或是纯理论讲述,或是网上观看视频,或是将志愿服务时长等同于劳动实践时长,或是直接用顶岗实习替代。
2.4 学生参与度不高
由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和参与度不高,使得劳动教育课程无法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认知不足,使得上课积极性不高。普遍认为,劳动教育课程仅是作为课程存在,无法意识到“劳动”对自身、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二是课程设置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环节,使得学生无法从亲身实践中真正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三是社会认知度不高。部分学生和家长、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度不高,认为它不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与不学差异不大。
3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构建路径
构建系统化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制订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案,明确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注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确保课程设置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具有创新和实效性、实践环节充分而必要、评估环节全面而系统,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3.1 优化课程设计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课程设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增强课程目标的明确性: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可实现性、可度量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如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法、劳动安全意识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目标强调劳动技能、劳动品质、职业劳动素养等方面的培养;素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培养;德育目标强调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方面的解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度量性上,可参考通过理论考核、技能测评、实践时长、实践报告等形式予以体现。在操作层面,可按照劳动任务的难度和劳动类型的不同进行适当区分和调整。
(2)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既要有先进理论的引领,又要有科学的实践内容。先进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实践内容可以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第二课堂等。实验、实训内容等应紧跟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课程需要、职业资格考核等要求,科学有序安排;实习应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行业需求和未来求职意向,从自身兴趣、能力出发,因地制宜安排内容;第二课堂可根据城市文明建设需求、志愿服务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专业实践需要、大学生个人能力锻炼需要提供相当量的劳动实践岗位,完成劳动实践任务。如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理论课可增加每年央视的《感动中国》和《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分享环节,聆听新时代工匠声音;实践课内容可适当增加目前全国上下推行的职业体验志愿服务和科普宣传等相关公益性社会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促进个人成长,也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城市文明发展。
3.2 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构建中,教学方法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深化认识,培养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领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尊严。
(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统筹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达成教学任务。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将学习情境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例如视频、PPT等,提高学生关注度,提升教学效果;采用访谈、故事形式,让学生走近专家、走近工匠,用真情实感激发劳动正能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云上平台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远程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灵活性。
(2)以任务为驱动,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课程准备过程中,课程教师可以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任务,通过教学模式、教学途径、教学手段等的创新,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理念、劳动技能等融入日常教学,并在教学方法上融会贯通,创新发展,增强教学实效;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个子任务或子项目设定为教学目标,共同分析目标达成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实践环节
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构建中,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要注重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1)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是劳动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实践的价值和作用。同时,教师在实践环节中可以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增加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机会,延伸学生劳动范围。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虑增加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身参与到实际的劳动中去。可以考虑将课程地点分配到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中,类型上可区分技能型和通用型,时间上可从入学第一学期延伸到第五学期,可以是自主参与,也可以是统一组织;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可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劳动教育实践岗位,增设劳动教育宣传渠道。家庭教育也应该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校、社、政、企多方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正规大型的社会活动中,在参加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开阔视野,学习新知。
(3)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完善劳动实践过程。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收获,教师需要创造良好、安全的实践环境。这包括对实践场地和设备的充分准备,对实践过程中的风险和安全问题的认真考虑和预防等。在实践环节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还可以提供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
3.4 完善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构建的重要一环。全方位的评估,可以让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掌握教学实情;可以让教师对教学过程反思和改进,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提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估方式外,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如实验报告、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实际表现,设定评估周期。课程评估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周期内进行评估。可以将评估周期设置为每学期、每学年或每几年一次。建立师生互动的评估机制:教师不应该是唯一的评估者,应该建立起师生互动的评估机制,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估中,教师和同学可以互相评估,促进课程的改进和优化。
(2)借鉴先进的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如Bloom的认知目标分类、Kirkpatrick的培训评估模型等,以及使用科技手段辅助课程评估。为了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调查、数据分析软件等。在评估體系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学生方面包括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准备、实施、成效等方面。
(3)建立反馈机制。评估不仅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为了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指导教学改进和学习提高。因此,应该建立及时、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对评估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以便他们了解课程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构建对教师、对高校、对学生、对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构建将有助于培养教师更深入地掌握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构建可以促使高校的培养目标更加全面,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知识,还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构建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基础。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构建对加强社会凝聚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减少职业不匹配,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创造更加积极健康的职业文化,为社会培养适应性人才,推动社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2021SJB0768);2022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培养项目(苏教师函(2022)29号)。
(作者单位:沙洲职业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