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豪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以后,天气渐渐转寒。在我国,霜降时节正是收获番薯的时节,结合这一契机,笔者所在幼儿园开展了“只‘薯于你”系列活动,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应用在课程实践中,以幼儿发展为本,发掘幼儿生活潜在的教育价值和契机,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从而构建满足幼儿兴趣和发展需求的生活化课程。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喜欢学习、爱上学习,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比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基于这一特点,笔者引导幼儿开始了关于番薯的探究之旅。
一、生活化课程的生成与完善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影子,生成并完善生活化课程,考验着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生成课程内容
关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幼儿探索学习,是生活化课程内容的来源之一。教师应从幼儿的对话、行为中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选择满足幼儿需求的教学内容。在一次用餐吃番薯时,笔者发现,幼儿互相交流着“番薯有哪些颜色?”“种在哪里?”等问题。随着他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幼儿对番薯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课程的生成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笔者基于“番薯”开展生活化课程,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提问、思考,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番薯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通过挖掘番薯可以让幼儿了解日常农作,认识、感受番薯的生长过程,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根据班级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笔者引导幼儿开始探索番薯的秘密。
围绕番薯的秘密,幼儿围在一起开始了讨论,如“老师,番薯可以做成什么呢?”“老师,番薯是长在哪里的?”等。幼儿非常好奇番薯的生长环境,笔者计划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番薯的另一面,于是生成了“寻找番薯”这一课程。在课程活动中,幼儿一起寻找番薯,有的幼儿在家中发现了用番薯做成的番薯粉;有的幼儿发现“番薯摸起来不是很光滑,上面有很多胡须”;有的幼儿在菜市场看到了超大的番薯。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笔者在观察与了解幼儿的过程中,满足了班级幼儿想要接触番薯的需求,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探究需求生成了“寻找番薯”这一生活化课程。由此可见,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片叶子、一棵树都能成为课程的起点,教师要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从中选择适宜的内容,生成生活化课程。
(二)以“问题”为基点,生成课程内容
幼儿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幼儿无法独立解决的。对此,教师可将幼儿生活中遇见的问题转化为课程内容,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在了解幼儿关于番薯的已有认识后,笔者梳理了幼儿对番薯的疑惑和想要知道的问题,生成了“番薯大调查”这一课程。
笔者准备了一张简单的調查表,表内设有幼儿能够轻松回答的三个问题,“你吃过哪些番薯?”“番薯是什么季节成熟的?”“番薯可以做哪些好吃的?”。有的幼儿不仅回答得特别细致,还用心地画上了相应的图案来展示不同番薯的颜色、生长场景与美食。有的幼儿在回答吃过哪些红薯时,为各种红薯做好了标注,比如在烤红薯旁边标注了“白皮”。
在“番薯大调查”课程进行过程中,针对“番薯有多大?有多长?”的问题,幼儿展开了讨论,但是他们没有尺子。笔者引导幼儿思考,并借助教室里的材料测量番薯的长度和长度。有的幼儿立刻想到了教室里有记号笔,可以用记号笔来量长度,还有的幼儿想到美工区的美工板也可以派上用处。最后,幼儿齐心协力,终于测出了番薯的长度和大小。
(三)以“主题”为契机,丰富课程内容
在主题活动中,有些活动内容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如“寻找番薯”“运番薯比赛”“番薯美食王国”等,都能成为生活化课程。教师可以将活动细化,选择幼儿喜欢的内容,深入开展课程。以“寻找番薯”课程为例,笔者发现幼儿对小小番薯充满了好奇心,于是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外形,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与观察记录,如“这个红薯真大啊,可以做红薯大王了”“小小的红薯像老鼠”“细长的红薯跟毛毛虫一样”“为什么红薯长得都不一样呢?”等。
4~5岁幼儿正处于亲近大自然、喜欢接触新事物的时期。在“寻找番薯”课程中,笔者发现幼儿对番薯充满了兴趣,便提议到田野里观察“新生”的番薯。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又能提升课程的价值,丰富班级的生活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的来源是丰富而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周围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在某个场合、某个时间或某个特定的情境下,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机会,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和学习。
(四)以“经验”为补给,完善课程内容
在“寻找番薯”课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挖薯活动前的讨论,如“妈妈要带我去挖红薯,可是红薯长在哪里呢?”“我们应该用什么去挖呢?”“可以用剪刀、铲子、锄头吗?”“我们应该拿个袋子,可以把红薯装回来”等。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画在了纸上,总结了初步挖薯流程。由此可见,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能融入生活化课程,为生活化课程的开展带来新鲜感。
二、生活化课程的预设与调整
(一)生活化课程的预设
生活化课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推进。番薯是幼儿园一种常见的美食,幼儿可以在教师的讲解下,了解不同番薯的特点。因此,笔者将生活化课程的目标预设为寻找身边的番薯,查询和探索各种番薯的外形特征、食用益处及食用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在开展生活化课程时,教师要兼顾幼儿健康领域、语言能力、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生活化课程的调整
在生活化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如果仅仅带领幼儿观察番薯或者寻找番薯,幼儿会觉得疲惫、无趣。幼儿具有自己的想法,如“老师我们的番薯可以用来比赛吗?”“楼下骑行区有推车,我们用那个推车来运番薯吧”等。基于幼儿的兴趣点,“运番薯比赛”这一活动就自然而然生成了。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加以引导和调整,使生活化课程的开展更加顺利。
三、生活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给予自由探索的机会
番薯之“旅”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幼儿看见各种各样的番薯,又有了新的想法,如“老师,你看这些红薯好像老鼠啊,我给它装扮成老鼠吧!”“我想用红薯做个小刺猬”“这个红薯好大,我要做个大恐龙”等。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给红薯进行大变装,有的幼儿插上牙签、放上小球,使番薯变成了一只生动形象的小刺猬;有的幼儿给番薯包上外壳,变成了一只鲨鱼;有的幼儿为番薯接上橡皮泥,捏出了四肢、脖子和尾巴,变成了一只恐龙。
另外,受到小推车的启发,幼儿提议举办“运番薯”的活动,并以此衍生出“运番薯接力”“运番薯单人跑”“运番薯叫卖”等活动。《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喜欢接触新的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即使教师安排了既定项目,幼儿也能够以兴趣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生活化课程,探究其余课程进行的可能性。
(二)在实践中提高认知水平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番薯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番薯的构成部分为叶、茎、根,也知道了番薯有不一样的品种和颜色,如红皮黄瓤的是西瓜红品种,紫皮紫瓤的是紫薯,而且它们的味道也不一样。仅仅凭借看一看、摸一摸等操作,幼儿还无法掌握辨别番薯的方法。因此,笔者整理幼儿已有的经验,带领幼儿到番薯地里寻找番薯,让幼儿尝试寻找目标番薯,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三)激发探索欲望,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活化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积极探索、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索了番薯的秘密后,幼儿迫不及待尝尝番薯美食。于是,笔者组织幼儿讨论生活中的番薯美食,有的幼儿说:“我吃过烤红薯,甜甜的。”有的幼儿说:“妈妈给我炸过红薯丸子,又香又甜。”幼儿从家中带来了许多美味的番薯美食,笔者也借机引导幼儿利用番薯制作美食。笔者问幼儿:“怎么可以使番薯烤起来更香更甜呢?”有的幼儿想到了妈妈的秘诀“刷蜂蜜”,并迅速分享给了同伴。由此可见,当幼儿兴趣浓厚时,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
结语
生活化课程“只‘薯于你”的开展,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充分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拓展。在活动中,幼儿提高了对番薯的认知水平,丰富了生活经验,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劳动过程中,幼儿亲近自然、合作劳动,体验了收获果实、品尝果实带来的喜悦。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出:“3~6歲是幼儿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从幼儿生活中发现教育契机、汲取教育经验。教师要在与幼儿、集体的碰撞中搭建课程框架,支持幼儿生成的课程行为。教师要在与自然的融合中拓展课程内容,构建充满教育智慧、满足幼儿兴趣与发展需求的生活化课程。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西幼儿园)